APP下载

中职学校学习环境建设研究

2018-01-05吕刚徐骏周跃良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20期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职学校

吕刚 徐骏 周跃良

摘 要 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国内外学习环境建设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是未来学习环境建设的方向,提出中职学校在学习环境建设上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教与学方式创新和专业社群建设三条路径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实现智慧化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专业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0-0064-03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LYU Gang, XU Jun, ZHOU Yueliang

Abstract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e latest research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draw out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ed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learning en-

vironment, put forward three path for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

struction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believe that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a step by step proces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lear-

ning environment;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room

1 前言

學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因素的统称。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中职学校碰到了诸如教材落后、师资结构调整难、学管压力增大等方面的问题。把这些困难问题汇总起来看,就可以发现目前中职学校的学习环境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支撑起当前的课程改革工作,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也是同步推进学习环境建设的过程。

2 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沙盘、移动设备、在线学习平台、微课以及智慧教室、理实虚一体实训室等数字化技术在课堂中已经逐步普及,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舒适、有效的学习环境,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知识传送的过程,而是学习者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实践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

问题导向教学、项目导向教学、探究式学习中的开放式学习环境,认知学徒制中专家实践的真实环境,建构式学习环境,利用计算机构建的微型世界等,可以统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2-4]。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教与学的模式以及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是未来学习环境建设的方向,智慧学习环境要求能支持学习者进行DEEE@4A的学习[5-8]。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全新的学习空间设计、创新的教学形态、真实的学习体验、智慧化的学习支持等,将成为未来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重点[9]。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论述,智慧学习环境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为学习者呈现合适的学习资源,评测学习效果,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是未来学习环境建设的方向。

3 学习环境建设路径分析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化学习环境是中等职业学校课改的必然要求。可以从以下三点去理解智慧学习环境:

1)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

2)以学习者为中心;

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激发学习者研究各层次的复杂知识并深入理解。

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和形式随着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现阶段可从基础设施建设、教与学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社群建设三条路径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实现智慧化的学习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校园信息化和教育大数据的建设来开展。借助信息化手段,教育教学过程的数据、学习经历数据可以被方便地记录整理,内容推送、情景模拟、身份感知、诚信分析等自适应的应用都需要这些数据。信息化平台的背后是强大的数据中心和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教学平台整合学习行为分析、学习能力感知等算法,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生成不同的学习路径,实现人性化的学习体验。

具体来说,校园信息化和教育大数据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一张卡,即提升校园一卡通平台的应用范围和智能化水平。虽然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展,但是通过RFID卡及二维码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整合其他的终端和平台,还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方案。通过RFID卡实现自动检测和收集学生经过监测点的时间、地点信息,实现学生行为轨迹分析,满足选择性课改、走班制教学等教学管理活动对精准化管理的需求;分析学生的消费、用水、用电数据,帮助学校准确掌握学生在校生活的饮食、作息规律。校园一卡通建设的趋势是和市民卡互通或合二为一,实现校园服务和市政公共服务的衔接。endprint

2)两个终端,即教室端和移动端的相互融合,实现教室端和移动端的无缝衔接教学,提供虚实一体的智慧化学习环境。

借助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如企业导师可以在企业生产一线通过移动端给教室里的学生远程上课,生产环境秒变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室里也能学到生动的一线知识。移动端也是实现家校互动、学校后勤服务智能化的最佳入口。

教室端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和强大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乐于在教室里进行讨论和思想碰撞,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有效学习,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课程过程自动录制成视频,可以实现课堂回放。学生在课后通过观看视频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回顾课堂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3)三个平台,即运行良好的学校办公综合平台、校园环境监控平台、在线教学平台。三个平台为学校的管理、教学、后勤、安全保卫等工作的全面提升提供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保障。

学校办公综合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无纸化办公环境,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确保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确保数据一致性,防止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出现“打架”现象。

校园环境监控平台是校园安全监控平台的升级,除了主要通道的视频监控和对进出校园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监控外,还能监控各个房间的用水、用电情况,监控设备的故障率以及主要通道人流情况。

在线教学平台提供课程团队管理、学习过程分析等功能,做到教师备课数据共享,让教师的教学资料能得到积累和升华,让学生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反馈。教学平台的人性化设计十分重要,其定位之一是教学助手,而不是教学监督助手。如果学校通过教学平台来监督教师的备课情况,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来监督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甚至有的教学平台为了保证是学生本人在学,通过人脸识别、频繁交互等方式进行机械验证,学习过程索然无味,就背离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导致教学过程出现“电灌”现象。

教与学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促使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和方式与过去相比发射发生巨大变化,在互联网上有和课堂上同样优秀的教师,更多有一致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的同学,甚至比现实课堂更快的疑问解答速度和更多的关注感,现实课堂有时反而显得是在束缚学生的学习。熟悉了从互联网获取知识的学生,对“人灌”或“电灌”的教学方式感到索然无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围绕“把学习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的核心思想,教与学模式的创新应走向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学习与实践的融合,关注教学场景的情景化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模式。

1)围绕专业实训室建设,加强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决定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专业实训室的支撑。专业实训室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技能实踐场所,也是教师的科研场所、工作实践场所。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是对专业认识进行积累、提升、沉淀的过程,可以尝试一师一实训室,尊重教师的特长和教学积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点是配套的学习资源建设,中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和积累优秀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颗粒化的微课资源。

学习资源建设的核心动力在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使用,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鼓励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多种资源和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随堂选用合适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学校除外购、自建资源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和行业组织共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资源建设上音视频资源和文本资源的建设要配套,也可引入电子沙盘、情景模拟训练等含有游戏化元素的软件产品。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师资与教育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教育行业始终要面对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适应日新月异的职场环境并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班建制的教育模式下,中职学校在课堂内外对学生都管得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对学生的评价也很难达到个性化、多元化。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除了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外,增开了书法、摄影、茶艺及地方特色课程等素养课程,获得学生的欢迎,可以进一步配合学分制、选课制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样性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中职学校需要更加积极主动推进中职课改工作,深入推行学分制,引导学生适应自主学习模式。中职学校智慧学习环境建设,尤其要注意这一点,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促进教与学模式的创新。“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式,将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分为“学校学习”和“单位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以及“基础理论课堂、技能实训课堂和行业岗位课堂”三类课堂来实施完成[10]。过程性评价、校企共评、技能证书替代课程成绩等替代性评价等手段也在一些中职学校得到成功运用。过程性学业评价不能简单地通过作业、考勤、阶段性小测试等方面来评价,需要更多关注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如从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发言、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校企共评主要针对第三学年校外实习阶段,需要解决评价的可信度问题。

除了由学校自行组织的学生学业评价,随着国家普职均衡发展战略的推进,有必要参照高中会考,由教育主管部门参与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业评价工作。例如:上海市对于中职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四门公共基础课程制订了统一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浙江省2015年推出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人人”学生技能竞赛项目,采用抽测制,要求所有专业都开展,所有学生都参与,评价的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学校总体的办学质量,社会反响强烈,对学校的触动很大。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学生长期跟踪长效评价的机制也值得积极探索。

专业社群建设 社群建设属于学习环境中的生态建设,包含学习社群和教学社群两个要素。通常认为社群是一个拥有共同价值、目标和规范的实体,群体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非常大。近些年自发组织的虚拟社区,成为专业社群建设的新亮点。但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专业社群的建设还需要虚实结合,以实为主。endprint

1)加强校际合作,融入各级各类教学社群。教学社群可以是学校内的教研组、备课组,也可以是面向一个地区的教研室或者更高层面的专业委员会,还可以是网络上的一个虚拟社区,甚至是某种形式的短期专业交流会。我国的教学社群自上而下有一个系统的组织,但校校之间的合作和共享还较为欠缺。“学校群”策略关注区域性校际协作,从组织策略、学习服务支持策略和效能策略三个方面,组织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延伸校本培训、共享优质资源和推进协作研究,实现教师共同体和学校群体共同发展[11]。中职学校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社群,通过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本校的教师成为各级各类教学社群中的名师。

2)立足当地经济特色,建立专业生态环境。中职学校要发挥本校师资的专业特长,争取建立具有地区影响力的专业社群。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社群和教学社群不是自闭孤立的存在,在某种形式下甚至可以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支持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或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组织中,学生可以发展成教师、企业专家,教师、专家也可以重新变回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训练。社群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虚拟社区,可以是课堂、虚拟社区、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生产实境、休闲场所之间的随时切换。在专业社群中,要积极吸收企业人员,便于从企业需求、教学质量、学生素养等多方位提供及时的信息及反馈,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技师、教师等,也是校企共建专业社群的形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环境建设是中职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习环境的建设要求物质空间、活动空间、心理空间的和谐统一。现阶段可从基础设施建设、教与学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社群建设三条路径进行探索实践:

首先,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

其次,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引领教学改革;

最后,要加强校企联系,构建学生、教师、企业专家多元融合发展的支持终身学习的生态环境。

通过认知提升、技术进步、资源积累,逐步实现智慧化的學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刘俊.个人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6.

[2]Oliver K, Hannafin M. Developing and refining mental models in

open-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case stud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49(4):5-32.

[3]Jonassen D E, Land S 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J].Second Editi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2,49(2):272.

[4]Resnick L B, Glaser R.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M].L. Erlbaum Associates,

1989.

[5]贺平,武法提.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6):36-39.

[6]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7]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8]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

[9]李葆萍,江绍祥,江丰光,等.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近十年国际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4(5):111-119.

[10]林安全,曹敏,周彬.中职基础理论课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探索[J].教师教育学报,2011,9(6):169-171.

[11]汤轶辉,周跃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野:“学校群”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6):19-22.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职学校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即时反馈系统设计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