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2018-01-05张玉智

新一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张玉智

摘 要:情境创设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它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既要领悟教材又要善用教材;二是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三是既要鲜活生动又要科学合理。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体验

一、深刻领悟教材情境

教材是落实课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纵观我们的数学课本,具体到每一单元,每一章节,可以发现很多主题图,图中所呈现的各类教学情境,旨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一年级“第几”时,教材中是排队购票的情境图,图中包括一个售票处和五个人员,每个人对应的下面以填空的形式要求填数。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在已经填好的第一、第三的基础上补填出第二、第四、第五。如果是这样,说明我们的教师还仅是停留在用静态、狭隘的眼光去教教材。其实,这幅排队购票图蕴含着排序的相对性与可变性,即当最前面的人购票离开后,后面其他人的位置也会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动态把握,通过设想各种不同的情形,让学生思考各个不同的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出教材内在的启思价值。如果只是静态不变的让学生填入数据,这就背离了编者意图,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原汁的數学,无法让学生完成教材内容原本赋予的多样化启思功能。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独具匠心的丰富内涵,力求使教学反映教材蕴含的先进理念。

二、合理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46页人民币时,教师在课前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学具盒里配置的学具纸币,同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真实的人民币,每组还配入了几张真币。之后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首先让学生动手将课前教师为每小组学生准备的人民币分一分,从分类中感知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可是学生在实践反馈中,不少学生提出人民币分成两类,把学具纸币分为一类,把真实人民币分成另一类。这样的分类教学因背离教学预设的初衷而失效。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换钱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在师生活动中,有一生拿出两张5角上台和老师换1元钱。教师问其他学生:“1元能和两张5角交换吗?”有学生马上答道:“不能换,老师手里的1元是真钱,同学拿的两张5角是假钱。”教师感到啼笑皆非。课末,教师组织了购物活动。师:“这里有许多小玩具,谁上来买一个?”教室很少人举手。教师问一学生:“你为什么不举手?”生回答道:“我们组只有一张2角钱是真钱,其它的都是假钱。假钱是不可以买东西的!”学生的回答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在上述活动中,由于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生活经验全面细致的分析,针对学生在真假币交杂时易产生的另类思维,教师束手无策。如果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同一类别的学具,就能避免“假钱为一类,真钱为一类”。就不致于产生“1元不能与两张5角互换!”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数学因素对数学教学的干扰,数学教学因此而更加本真、科学、有效,更富有浓浓的数学味。

三、有效创设活动情境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是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的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创设了一个开放性和探索性极强的小组探究活动。教师给各组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圆柱形纸筒,然后放手让各组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实验、探究,有的用剪刀垂直剪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用剪刀斜着剪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没剪刀,用手撕开,感觉不规则后又借用剪刀剪拼成了长方形;更有的想不到下手、下刀的思路,干脆一下将圆柱纸筒压扁成了重合成两个长方形。后来又经过推理与交流,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这一规律。很明显,这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的放矢地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为了巩固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提高判断能力,教师从信封里分别只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让学生猜想信封里三角形的类型,并说明猜想的依据。由于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的影响,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常常会猜测信封里的是锐角三角形。这种错误的猜测正好可以强化“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热情,还能修正思维的不严密性。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定的数学内涵,有足够的数学信息,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总之,良好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充满研究的数学世界。有意义的课堂情境,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展现学习情境的价值与魅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参考文献:

[1]丁兰芳.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革新,2010,10.

[2]王付宏.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3]马丽平.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才智,2011,06.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