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气雾培蔬菜发展路在何方?
2018-01-05韦慧明陆文科苏小茴李涛何可张燕
韦慧明+++陆文科+++苏小茴+++李涛+++何可+++张燕
蔬菜气雾培技术在生态环保、生产周期、产量和品质上均优于土壤栽培和基质培。柳州市发展气雾培蔬菜,既保证“春淡”、“秋淡”蔬菜的供应,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克服投入高、难推广、经济效益不明显、支持力度不大等难题呢?
雾培(Spray Culture)又称喷雾培或气雾培,它通过特殊设备将营养液转换成雾状,间歇性地喷洒到作物的根系上,为其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1]。
蔬菜的气雾培很早就被提出,近几年发展迅速,它不仅摆脱了传统栽培对土壤的依赖,不受土壤污染、连作障碍等对作物生产的限制,而且有效解决了普通水培中根系供氧问题,同时具有养分和水分利用率高的优点[2]。气雾培相比其他耕作方法具有生长更快、管理更方便、用工更少等优势,是未来高效农业模式中最为先进,对植物生长潜能开发最为有效的栽培模式[3]。然而,柳州市目前仍没有用于生产的实例,仅限于试验阶段,蔬菜的气雾培发展仍未起步,没有形成产业。
首次引进,开启气雾培新篇章
柳州市大棚蔬菜气雾培技术是由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2016年首次引进,总面积1 152 m2,建设营养液池一个,引进建成的栽培系统包括:营养液池、水泵、进水系统、栽培槽及栽培板、回水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主要目的是进行试验示范,为解决柳州市“菜篮子”问题和发展新型蔬菜产业做准备。
气雾培主要形式有:水泥砖式、梯形架式、立柱式、波纹管管道式、立桶式。水泥砖式气雾培主要用于叶菜栽培,离地面一定高度拉线搭架后也可种植果菜。梯形架式气雾培主要用于叶菜生产,架子上部也可种植果菜,框架由镀锌管构成。立柱式上下两面呈六边形,可种植6个面,主要用于叶菜生产,主体框架材料为镀锌管。波纹管管道式气雾培主要用于果菜种植,可适当密植。立桶式气雾培主要用于果菜长季节连续采收的树式栽培,可实现单株的长季节连续采收和高产。
困难多多,产业化发展受阻碍
一是投入高、推广难度大。蔬菜的气雾培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和温、光、气、热等的传感器实现人工智能,达到省工省时的目的。前期购买设备费用较大,基础建设费用高,一次性投入成本高,是该技术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其他的投入也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因素,例如,在夏天高温季节,气雾培蔬菜的正常生长受到较大影响,必须配备一定的降温设备,加上需要营养液供应,导致栽培成本增加,令推广难度进一步加大,难以形成产业。
二是技术问题。首先,气雾培技术是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指导蔬菜的生产,虽然操作简便,但仍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气雾培从前期的设计、设备安装、生产使用、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正式投入生产后,合理的耕作制度、有序的种植管理,设备的清洗维护、故障的有效排除等都是成功的关键环节。
其次,虽然气雾培蔬菜在产量品质、生产效率和卫生安全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口感相对较差,因此,提高其口感和风味,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课题。
最后,栽培的品种较普通,缺少特色和与该技术相对应的特异性。
三是经济效益不明显。气雾培蔬菜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潜力,但在柳州,该产业仍属于空白区,未大面积推广,人们鲜少听闻,对于气雾培蔬菜的优势不了解;且气雾培蔬菜价格高于普通蔬菜,销路难以打开,体现不出气雾培蔬菜应有的经济效益。
四是关注度、支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柳州市蔬菜产业的重点主要放在基础设施、标准园和基地的建设上,对于高、精、尖的农业技术关注度不够,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多方协作,共同努力促发展
一是提高关注和支持度。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媒体的关注度,大力推广蔬菜气雾培技术,争取立项支持。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方式扶持气雾培蔬菜的发展,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购买核心设备补助和技术指导等。
二是建立相应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技术培训机制。政府牵头,以农业相关单位为依托,以掌握蔬菜气雾培技术的专业人员为纽带,建立适合本地区有关蔬菜气雾培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面向农业专业技术工作者、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朋友的培训机制,有效推广蔬菜气雾培技术,促进产业快速形成、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和完善试验示范点。有针对性地在有关农业部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建立试验示范点,选择优良特色品种,栽培优质的特菜,以点带面,全面带动产业发展。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把握销售环节。利用现代发达的电子商务手段、新闻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气雾培蔬菜的认知度,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有效引导、促进消费。打破传统的销售方式,将有特色的气雾培蔬菜交予专门的部门、团队销售,有利于快速打通销售渠道,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广利.新型立体式无土栽培装置的研制及在生菜上栽培技术的研究[J].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9.
[2] 张路.气雾栽培对叶菜类蔬菜营养品质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3] 徐偉忠,王利炳,詹喜法,等.一种新型栽培模式——气雾培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6(7):3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