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8-01-05祝晔赵志霞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素质

祝晔 赵志霞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反思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职业素质本位理念,探索一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为学生提供增值的更大空间的旅游专业课程建构框架,以期为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思路,从而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也进行了多次有益的改革尝试,无论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改革,其主要还是聚焦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显性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素养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教育更多地在于体现人们对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职旅游院校也对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一套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最终构建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然而,从企业调研的反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不高不职”的尴尬状态。课程体系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因此,基于市场需求和职业素质养成,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目的,重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重建旅游职业教育生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简言之,职业教育不仅应强调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能够谋生,还应重视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职业精神的陶冶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

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等个性特征的集合。职业素质是个人从事某项具体的职业或者岗位工作应该具备的知识、技巧、能力和品质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个体发展,树立兼顾“通用性”,突出“职业性”的职业教育理念,发展其基础性职业素质、关键性职业素质以及延展性职业素质。其中,基础性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工作的基础,关键性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核心能力和技术,延展性职业素质是为了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而应着力提升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高职旅游教育要解决人才输出的质量问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学校就必须反思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整合课程资源,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本文主要从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这几个要素方面,对当前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进

行反思。

(一)课程的价值取向忽视个人需求

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理念息息相关。一方面,在高职教育倡导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现实背景下,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对职业素质的内涵把握不准,导致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偏差。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职教理念的影响,把职业素质简单理解为知识加专业技术能力,以工作需求为出发点,着重培养专项职业技能等显性素质,忽视了学习能力等隐性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受本科课程体系范式的影响,偏重学科知识性,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大而全,对实践环节缺乏科学合理的衔接和设计。事实上,这两种常见的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都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忽视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最终导致高职学生在职场逐渐暴露出上升乏力的尴尬职业状态。

(二)课程设置僵化,结构失衡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影响人才培养过程的效率。从课程分布的时空来看,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三年,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必须开设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通识通修的素质课程,大一下学期和大二学年主要是专业理论课程和配套实训课程,而大三下学期一般安排为顶岗实习。由于对职业素质内涵认识的不到位,片面地把通识课程当成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试图以三段式的课程模块实现全面素质的培养。

目前,很多学校在教学改革中也意识到,增加有助于职业素质提升的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有益的。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个性化学习课程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来灵活选课,课程效果与职业素质提升的初衷相去甚远。

(三)课程内容缺乏设计,缺少连贯性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血肉,科学严谨、设计得当的课程内容是职业素质养成的关键。“互联网+”、全域旅游催生了多元化的旅游新业态和旅游产品,旅游需求进入层次细分,以酒店服务人员、导游为主要就业模式的格局完全被打破,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全面升级。然而,很多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仍然围绕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传统老三样,和当前“旅游+”时代的跨界融合的產业态势不吻合,内容组织滞后于行业发展。虽然很多学校都建设了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但往往徒有其名,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主体仍然是以学校老师为主,由于行业实践的不连贯性,他们对日新月异的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认知不够全面,容易以偏概全,导致学生认知的碎片化,阻碍了学生对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关键性职业素质也难以形成。

(四)课程实施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课程体系要想发挥预期的效用,实施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到使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再到现在的微课和蓝墨云班课等新信息手段介入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实施方法也在逐步更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使用最多的还是“讲授法”,习惯性地让自己处于课堂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反思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发展。也有不少老师积极响应课程改革,设计了很多“活动”“情境”,让课堂“热闹起来”,作为任务的组织者,教师对教学对象研究不够,对教学内容解析不够深入,忽略了承载于这些“活动”和“情境”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充其量只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五)课程评价体系偏离学生主体,忽视多元主体评价

在现行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内容的偏离。评价的焦点主要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进度和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互动上,这种“评课”转到“评人”的导向,偏离了课程评价的初衷。课程教学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是否学会,是否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中进行自我探究并得到能力提升,这才是评价的重点。二是企业专家评价的缺失。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社会关联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课程实施结果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行业企业的校外指导教师的评价十分必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都停留在口号层面,导致课程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不能有效统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核心职业素质上存在一定缺失。

三、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以综合素质养成为构建主旨

职业素质导向的职业教育不是一种泛泛而谈的素质教育,而是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绝不是课程门类简单的划分和堆砌,而是在一定价值旨归的哲学观基础上规划和构建的。个体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层次性的特征,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应该关注到职业院校学生的这一发展规律,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将综合素质养成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主旨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帮助学生成长,引导其入门,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最终促进其成才。

(二)设置跨界开放的课程模块

随着“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的融合功能越来越显著,跨界成为潮流和趋势。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在构建时也要有“跨界”思维。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建设要紧跟产业融合发展态势,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素质特点,在保证学生具备职业基本认知的基础上,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跨界知识模块的动态更新,强调一般专项能力的同时增设面向产业融合需求和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专门化提升选修课模块,设计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的有助于职业胜任力养成的场景化职业训练和实践课程模块,最终通过模块叠加,促进学生知识的迭代、能力和素质的内化,实现一专多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重组连贯递进的课程内容

当前,旅游产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诉求比较综合全面,因此在规划具体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素质诉求,重组关联性强、符合认知递进规律的课程内容资源,寻求显性能力培养课程和隐形能力培养课程之间的互补,发挥课程体系的最大效应。

1.整合宽专业、厚纵深的基础知识内容

知识是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基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高职学生个体差异大,知识和素养参差不齐,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高度重视基础文化素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层次性以及与职业岗位的关联性,注重从横向性内容向纵向性复合内容的转变,弥补学生基础文化素质上的缺失,重点养成基本的学业素质和专业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奠定厚实的基础。

2.设计连贯性的职业技能内容

能力不等同于岗位技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院校要重点培养有职业能力的人,而不是仅掌握某项技能的人。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强调产业新形态的渗透和行业企业专家的介入,注重单一单项性训练课程向连贯递进式训练课程转变,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以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具性知识、形成娴熟的技能之外,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乐群的服务意识,夯实关键性职业素质。

3.补充提升职业素质的个性化内容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课程内容组织时还可以相应地补充专业提升类、交叉拓展类、跨类复合类、国际化素养类等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内容,帮助其拓宽视野,促使其形成职业迁移能力,增强构成其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的延展性职业素质。

(四)重视创业创效实践内容的融入

随着“互联网+”和“双创”时代的到来,創新、创业、创效能力成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应该重视创新实践内容的融入,通过鼓励学生多参加和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同时,积极搭建由专业学习导师、生活指导导师、职业指导导师组成的融合理论性和经验性的多导师交流平台,组建师生工作室或师生课题组,将课程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追踪产业新业态,创造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实践中升级创新创业能力,弥补能力短板,实现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四、结语

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谋生,还是为社会服务的。离开了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从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出发,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探索一种既涵盖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又涵盖品性陶冶的课程理念模式,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是新常态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素质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