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地方依恋研究

2018-01-05彭莉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居民记忆历史

彭莉

全球化背景下的时空压缩现象,使人地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仅要体现地方特色,更应关注当地居民的地方依恋情况。本文以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作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如何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地方依恋,最后强调地方应该重视居民的游憩功能及情感需求。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地缘关系被打破,地方依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居民地方依恋的强度差异,影响其社区满意度、资源保护态度以及安居方案的选择。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地方记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地关系的重要见证。而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带来的环境变化,可能引起居民地方依恋的减弱或中断。目前,国内对城市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与街区格局等最显见的物质载体,对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居民及其社会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认识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避免城市更新中地方居民的情感缺失,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二、地方依恋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起,段义孚提出“恋地情结”描述地方和人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依恋关系。威廉斯等提出“地方依恋”的概念,并进一步地讨论了其理论框架,提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一种功能上的依赖,即地方的景观、公共设施、可进入性等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而“地方认同”强调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依附,是个人在长时间参与地方活动中感悟环境,将情感转化为记忆,并内化为自我经验的一部分。黄向等用数学方法表现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的结构关系,认为地方依恋是一个二维坐标,轴的两端分别是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而地方依赖既有功能性依赖的因素,也有感情因素,只是比例的差别。这两个维度也被学术界广泛用于测量地方依恋情况。基于此,本文将从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地方依戀建构。

三、居民地方依恋的建构路径

(一)地方依赖

国内关于地方依赖的研究非常少,大多作为地方研究中的其中一个维度来考虑。已有研究表明,地方依赖与活动投入、使用经验史、目的地吸引力、可达性、游憩需求偏好等因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活动涉入程度是一项有效的指标。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了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当空间环境满足了游憩者的需求,他们倾向去固定的几个地方展开休闲活动。而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与认同,进而吸引本地居民与地方发生联系,提高活动涉入程度。由于不同个体的社会背景及对公共环境的功能需求不一致,因而要求空间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街区除了具备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外,也是承载着地方文脉和历史记忆的场所。

根植于地方文化的传统民俗节庆,常被用来塑造地方形象、建构地方文化身份与认同。节庆在重塑地方意义和地方认同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节庆能增强居民与地方的联系,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提供交流的平台,对于实现地方认同的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地方依恋与解说服务系统成正相关。创建标志牌解说系统可以让居民对地方文化加深理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播价值,提升居民自豪感。基于此,地方可从物质环境、传统节庆活动以及文本的方面入手,提高地方依恋。

(二)地方认同

除了在空间、景观上表现出的物质形态外,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一个构建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关系的地方。它始终参与居民的现实生活,记载着过去的记忆,引发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再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市井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其中,赵红梅在旅游情境下的景观“制造”的探讨中,为寻找市井文化提供了思路:其一,不断发掘新景观;其二,更新旧景观或创造新景观。由此可知,由于居民对自身文化特性的“集体无意识”,因而地方需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具有地方市民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习惯的景观,将多元化的认同内容融入地方文化中。另外,可以新建具有符号意义的地方文化景观。怀旧文化景观为居民了解地方历史记忆,追忆过去提供想象空间的物质载体;现代化标志建筑能展示地方文化发展情况,作为地方符号可提高居民自豪感。

四、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一个体现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环境空间,又以其鲜活的市井文化氛围唤起居民的生活记忆,引发人们与城市文化的情感连接。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可以从空间环境与地方情感两个方面,提高居民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从而实现居民地方依恋情感的提升。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处于不断重构中,居民的背景差异也会影响地方的依恋程度,后续的研究也将进一步从流动性的角度探究居民的地方依恋情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居民记忆历史
记忆中的他们
新历史
记忆翻新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