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困境与对策

2018-01-05叶晓婷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隐性高校教师专业

叶晓婷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困境与对策

叶晓婷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合理转化是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隐形知识的内部特点及教师认知与共享渠道等方面的制约,使得教师隐性知识转化面临诸多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师的发展.要摆脱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个人策略、组织策略和技术策略三个层面入手.

隐性知识;高校教师;个人策略;组织策略;技术策略

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提出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公式等进行表述的知识类型为显性知识;蕴藏在实践活动中难以表述的为隐性知识.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对波兰尼的观点作出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企业管理方面提出了知识转化与分享的SECI模型,为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21世纪,隐性知识越来越受到教育管理界的重视.而作为知识的集散地——高校,更需合理转化与利用隐性知识,为高校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高校教师作为高校隐性知识的载体,其自身隐性知识的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1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意义

教师隐性知识是指蕴含在教师头脑中难以被察觉、未经编码与格式化并难以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一种知识类型.教师隐性知识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教师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情景的应急处理、个人教学风格、个人教学方法等方面,其本质特指对教学与知识的理解力,是掌握教学经验,重组教学经验,以实现理智的知识控制能力.教师隐性知识是教师教学方式创新、科研创新的内在源泉.

教师的隐性知识管理是教育学中知识管理的现代研究策略,所体现的是一种重视教师自身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合理转化可以将那些蕴藏在知识海洋深处的、更加广袤的一种知识类型以可研究、可共享、可讨论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对于教师自身知识的挖掘与开发是根植于“兴教育先兴教育工作者”的正确教育观中的.只有对教师自身知识进行开发与创新、对教师个人情感与态度进行激发与共享才是从根本上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办法.教师专业得到发展是教师长久作为学生学习合作者、知识探究者以及真理持有者的有力保障,高等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进取、开拓与创新精神,敢于迎接时代挑战的优秀人才.教师隐性知识的重视与合理运用不仅仅对教师自身的研究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教师群体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供助力,更对我们的教育受众体——“学生”提供有价值、有内涵、有底蕴的无限富矿.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等方面提供坚实后盾.

2 阻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原因

隐性知识转化亦可以理解为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或隐性知识的共享.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显性化可能,但由于隐性知识的复杂性与潜在性特点、教师主观因素以及隐性知识共享技术匮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教师隐性知识在显性化过程中障碍重重.

2.1 隐性知识的复杂性与潜在性特点

教师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和潜在性特点.复杂性包含认识的复杂性与表述的复杂性两个层面.首先,教师隐性知识不是单一的知识类别,它是由专业知识、教学知识、教师个人情感态度以及教学技能等领域共同构成,其内部结构、包含的内容极其复杂,很难达到如显性知识那样的一目了然,形成清晰和完整的认识,这就构成了隐性知识认识复杂性特征;其次,由于隐性知识是蕴藏在实践中的知识类型,更多的是以观察与模仿、具体操作等形式呈现,难以运用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进行表达,在试图进行解释说明时常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这就使隐性知识在表述方面具有复杂性特征.隐性知识涉及种类繁多,知识体系交错,在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由于受到认识复杂性与表述复杂性的双重影响,会带来分类不明确、流程不清晰、转化不彻底的障碍.不仅如此,隐性知识自身还具有潜在性特征.知识如同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洋,而显性知识就如同这知识海洋中我们所能触及到的浅海区域,隐性知识更像是我们未曾开发与了解的深海区域,而这才是构成海洋的主要部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隐性知识可占其知识比例的70%,而显性知识只占30%.由于显性知识的潜在性特征,我们对隐性知识难以设立一个十分明确的标准,使知识在表述或记录过程中存在较高难度.

2.2 部分教师缺乏知识共享意识

从教师的主观性因素来分析,有些教师为了保持自己的教学方式独特性与教学成果优越性,不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他人共享.这一部分教师受错误竞争意识引导,缺乏相互协作与共同进步意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知识共享价值观不健全;二是学校没有重视知识共享重要性,未做好教师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没有营造良好的教师知识共享氛围,结果导致教师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知识共享意愿低,这些情况严重影响隐性知识转化渠道,增加隐性知识共享难度.

2.3 共享技术与渠道的缺乏

从隐性知识的共享技术与渠道来分析,由于对教师隐性知识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未能引起学校的广泛重视,投入精力有限,导致在教师隐形知识共享的技术与渠道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今,信息共享已成为主流趋势,但在隐性知识共享方面仍存在着没有专门技术依托、缺少沟通渠道的问题.

提高教师隐性知识外化、社会化能力,培养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完善隐性知识共享技术,是实现教师隐性知识顺利转化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进一步达到教师共同进步、学生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稳步向上的目的.基于此,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转化策略研究日益得到高度重视.

3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策略

3.1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个人策略

为突破隐性知识自身转化的难题,需要从教师个人角度着手,努力提高教师隐性知识转化能力.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实现:一是对自我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教师主动性学习.

(1)自我教学活动总结与反思.在教师教学经验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教师对自我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是提取这部分隐性知识的有效办法.“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1]201教师反思活动不仅是提取隐性知识的过程,更是促进其专业水平向更理想、更高水平发展的阶梯.对于高校教师的总结反思活动,可以分为单次教学活动的总结反思与阶段性总结反思两种形式.

单次教学活动的总结反思,是针对每节课及时进行的,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关于单次教学活动的总结反思方法,可以采取法兰西斯(Frances)[2]和高德史密斯(Goldsmith)[3]等人提倡的“反思性札记”法,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或者是书写教师札记,对本节课中的特殊事件、授课方式反馈、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后反馈、应急情况处理、课堂自我感受等方面进行具体记录,要求对技能与情感方面做到详细描述与反思.在不断的记录、总结与反思过程中,蕴藏在教师自身的理解力与领会力会不断被提及与强化,并产生从难以描述到实践过程记录的过程变化.最终将教师隐性知识以某种可复制的实践过程呈现于反思札记中.这一方法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有助于引起教师对自我隐性知识的关注度,并为隐性知识转化提供宝贵资料.

阶段性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通常以“教师专业自传”为呈现手段.此方法有利于教师对自我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总体性把握.教师专业生活自传的书写可以从“常用性教学手段、专业生活背景对目前专业行为和专业思想的影响、有趣难忘的教学事件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4]几个方面进行撰写.在专业生活自传的构思与撰写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与描述,如:自己的教育模式是否做到与时俱进?是否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关于专业理念与精神的渗透?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自学探究能力?是否具有独特的教师魅力?在教师发展道路中是否有独特的方法?在专业自传撰写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的教学特点与专业认知方式,回忆与思考在专业发展中对自己起到转折点与关键性作用的背景、人物或事件,提炼自我教学风格以及成功教学的秘诀等.教师专业自传的书写是教师对于自我认知的研究,也是对自我潜在知识的挖掘过程.这有助于将自己原来未意识或者意识到却无法表达的隐性知识进行具象化与显性化处理,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专业化发展调整,做到有的放矢.

(2)主动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是指教师在主体意识驱动下,有目的进行自主学习,是主动完善自我知识、技能体系,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一种行为.有学者提出“隐性知识,就像是某种技能,虽然大部分情况下不能用语言进行解释说明,但可以通过演示证明其存在性,领悟与练习是掌握它的唯一方法”[5],而主动性学习为“领悟”提供前提.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自我学习是其隐性知识的源泉,可以提高教师自身认知水平.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对新知识进行接收时,会受到主体头脑中原有知识结构的广度与差异性、联系性影响”.[6]教师在自身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对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知识中的一部分内化成个人隐性知识.自我学习是自我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可以对比发现:有些教师学习意识强,经常进行知识与方法的自我完善,喜好看书阅读,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这一类教师往往对于新方法、新政策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而有些教师自我学习能力欠佳,在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得积极性不高,对新知识、新政策的学习浮于表面,经常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当实践活动处于完全复制状态中,隐性知识只会停留在相同阶段.自我学习是丰富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亦是自我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交互增长与转化的过程.

3.2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策略

针对教师缺少共享意识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组织策略来实现.马奇和奥尔森认为“组织学习是将个人的信念与行动联系到组织行动甚至环境反应中,最终联系再回归到个人信念的循环过程”[7]308,马奇和奥尔森提到的个人信念中就包括隐性知识部分.组织手段使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出来并与其他教师之间建立联系,达到共享后再以新的知识形式回归到教师个人头脑中.关于教师隐性知识的组织转移途径主要从组织文化建设与机制建设两部分来完成.

(1)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建设主要指建立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氛围.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愿意与他人进行知识共享,或者忽略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很大原因是由于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没有向教师传达知识共享的意义与重要性,使教师产生错误的竞争意识,认为将自己的经验或者教学诀窍与别人共享会威胁自己的教学地位.加强高校知识共享组织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隐性知识“具有强烈的内部黏性”,是一种模糊的情景化知识.知识共享双方要积极地进行相互交流、模仿与再学习才能获取它的完整意义,“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和模仿是达到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有效办法”.[8]5学校应积极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精神,加强教师利他主义思想建设,鼓励教师摒弃个人主义,以达到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积极沟通的目的,在教师团队中形成“共同认知基础”,为教师隐性知识转化提供环境,也为知识共享营造融洽的集体氛围.

培养知识共享价值观.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宣传知识共享的意义,培养知识共享观念,使教师深刻意识到只有经常性地知识共享,才可以使自己向专家型与应用型教师转型.对于学校来说,教师确立知识共享价值观有利于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成长.知识共享价值观的形成,为隐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前提.

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大量研究表明,组织激励对个人知识共享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可对积极共享隐性知识的教师进行有形、无形的双项奖励,强化教师利他行为,使教师在分享知识过程中得到荣誉感与满足感.调动教师主动进行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性,并唤起知识共享意识,培养教师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2)组织机制建设.组织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培训机制、互动机制与学习管理机制三个部分.培训机制是指由教育部门或者学校针对教师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专家名师讲座活动以及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等.通过培训机制的健全,不仅可以增加教师专业化学习机会,为教师掌握最前沿学术动态、最全面教学手段、最新教学技术提供条件,同时可以让教师在专业学习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在知识增长过程中不断提炼与转化自身隐性知识,从而不断获取知识,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

互动机制主要是指在学校内部完成的交流形式,如各二级院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经常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进行校内优质课选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为教师间互动交流提供充分的条件,教师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同专业互动,还可以跨专业交流,使教师的思维得到启发,形成“交流—反思—内化—共享”的良性隐性知识转化模式,教师在活泼开放的气氛中获得教学教法的突破与知识的积累.

学习管理机制是指组织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使教师们处在浓厚的学习环境当中.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觉悟,而学校需要配备相应的组织建设才能巩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意识.关于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立需选拔出有能力的负责人与组织者,因其承担着隐性知识收集与整理,编码与发布的重要作用.学习管理机制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校对于新入职教师采取“传帮带”培养政策,青年教师在经验丰富教师的带领下于教学实践中学习教学经验与技巧,经过反思与吸收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式.

组织学习“并不单纯是信息处理机器,而是一个通过作用与相互作用来创造知识的实体”[9]383.教师在团队中进行知识共享,达到显性知识学习、隐性知识模仿与内化的目的.

3.3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技术策略

促使隐性知识转化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交流,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也为隐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途径.如Web 2.0环境下的工具(Blog、Wiki等)、教育论坛(BBS)、学术博客、网络微课慕课、邮件(E-mail)等形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们可以跨时间与地域进行交流,网络成员可以以个人、团体、组织为单位,这些成员进行资源共享、知识融通.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分享自己的教学技巧、教案设计以及心得体会,也可以从平台中获得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与前沿学术动态.在网络环境下,原来较隐晦的教师隐性知识经过简单的“格式化”,以文字或者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很多优秀教师在成年累月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隐性知识得到了合理转化.这些“有形及无形的资源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知识的传递、交流及整合,从而产生知识的创新.”[10]

图1 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策略

通过对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策略的梳理(见图1)可以发现,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完成知识转化难题的突破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甚至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它架起了知识和生产力的桥梁,使知识得到增值与创新.”[11]知识共享又是知识管理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是组织学习绩效与衡量知识管理的重要要素.虽然在知识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但是通过教师个体、学校组织以及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隐性知识不再是看不见、触不到的抽象概念,其本身的转化与共享为教师专业发展又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发展领域.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YE Xiao-t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Reasonable transfer of University Teachers’tacit knowledge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teachers’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u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invisible knowledge and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cognition and sharing ways,the teachers’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to some extent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teachers.For sloving the plight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mong college teachers,from three aspects of individual,organization and technical strategy.

tacit knowledge;college teachers;transfer

G642

A

1008-7974(2018)01-0086-05

10.13877/j.cnki.cn22-1284.2018.02.022

2017-11-07

通化师范学院2017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2017006).

叶晓婷,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吉林 通化 134002).

[1]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Frances,D.The Reflective Journal:A Window to Pre-servic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J].Teaching&Teahcer Education,1995(11):3.

[3]Goldsmith,S.JournalReflection:A Resource Guide for Community Service Leaders and Educators EngagedIn-service Learning[M].1995.ED.

[4]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18-31.

[5]Drucker PF.Post-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worth Henie mann,1993.

[6]马秀峰,周洋.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J].理论探讨,2008(7):36.

[7]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9]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姚伟.社会网络在开放式知识创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20):6.

[11]Hendriks,P.Why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91-100.

章永林)

猜你喜欢

隐性高校教师专业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