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论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

2018-01-05廖声银江鸿彬张天铃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6期
关键词:网格风险管理区域

廖声银, 江鸿彬, 张天铃

(1.湖北省地质局,湖北 武汉 430022; 2.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湖北 武汉 430034; 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初论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

廖声银1, 江鸿彬2, 张天铃3

(1.湖北省地质局,湖北 武汉 430022; 2.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湖北 武汉 430034; 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针对地质灾害的动态发展特性,为破解监测隐患点之外突发比例不断增多的难题,阐述通过深化调查、科学分析、评价区划、监测预警、区域联防、总结审核等系统风险管理措施,推行以区域联防为主,有机结合点防御,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展开有益探讨。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监测预警;区域联防;网格管理

1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1930年许多大中型企业为应对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内设保险管理部门负责项目各种风险保险管理,1950年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1970年后逐渐掀起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并被引入到边坡地质灾害的评价,其中以香港管理较为典型。香港1977年成立边坡集中管理土力控制处(GEO前身),将全港划分为7个亚区,每个面积50~100 km2,编目约8 500个人工切坡和2 000个填土边坡,开发边坡分级系统,明确每个亚区和边坡的管理责任部门和人,并树立铭牌,展开区划与风险管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一步将每个亚区精细化到2~4 km2,重新对边坡进行编目,识别约57 000个边坡,开发新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QRA)与分级系统,采用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对全部边坡进行分级风险评价[1]。199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关于滑坡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学术会议,2005年于温哥华召开的国际滑坡风险管理会议系统推进了其运用发展。国内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发端于上世纪大江、大河和交通干线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调查、勘查,1990年代初引入风险技术,开始展开风险评估(价)、风险管理研究。

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是以各级隐患点为对象,通过多级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点状”管理为主,采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等措施,为有效防御地质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存重灾害防治轻调查评价,重历史数据轻实时动态更新,重“点防御”轻“面防御”等现象。由于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动态性、人类活动的发展性,导致监测防范隐患点外突发地质灾害多有发生。为更加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实时更新信息,升级现有防治管理体系,构建以面为主,点面结合的管理体系,是解决“漏网”现象的有效途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通过调查识别、分析评价、区划规划等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并结合风险区划分区与确定隐患点,综合采取监测预警、避让、治理、控制等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措施[2],区域联防、点面结合,形成以点带动面的调查评价,以面调查带动风险评估区划,以风险评估带动防治规划应对风险,并指导隐患点和危险区县级单元、乡级网格防御地质灾害的递进循环式风险管理体系[3](见图1)。

图1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过程框图Fig.1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2 深化调查识风险

人们认识了解世界是个永无止境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上亦是如此。通过不同尺度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调查、动态排查、典型地质灾害勘查等的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工作(见图2),尽可能多的发现隐患点分布与特点,尽可能多的获取地质灾害风险源相关信息,最大限度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基本特征与成因、危险性和危害性,不断扩大风险评估样本空间,提高分析评价精度与客观性,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2.1 深化区域调查

调查地质灾害,首先需明确环境(Establishing the context),中国按分幅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始于1955年,至1980年代末已全部完成1∶100万比例尺中国大陆的调查,至2008年基本实现全国陆域中比例尺(1∶20万和1∶25万)调查面积的全覆盖,而1∶5万比例尺调查面积仅占大陆总面积的22%。展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发端于新中国建立后重大基础建设工程,1980年代展开各省1∶50万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作为专项同时展开,并形成相应地质灾害区划图。199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相继部署开展了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截至2008年共完成2 020个山区丘陵县约800万km2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5年国家地质调查局开始实施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目前已完成1 333个县(市、区)的详细调查和15 833处隐患的勘查[4]。

图2 地质灾害调(勘)查框图Fig.2 Survey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中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较发育,约占国土面积的65%,涉及31个省(区、市)约2 0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还未实现全覆盖,1∶1万重点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风险评价初步展开。由于地质环境的动态发展性和地质灾害及对其认识的渐进性,要求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需进行动态复核、定期核查、汛期排查与应急调查,且需升级传统调查侧重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特点,同时关注其社会属性的调查,范围从单元向网格推进,并及时修订各项区域调查成果,扩大样本空间,更新发育分布(区)图和数据库。因此,中国的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还有待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不断深入和精细化、动态化,以满足高精度风险评估的需要。

2.2 实时动态排查

地质环境的动态渐进性、大气降水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工程活动的动态发展性等,决定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动态性。实时动态排查是对区域调查的补充、核查、更新,是及时识别风险、感知风险(Perception risk),有效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关键措施。历年成功预报的突发地质灾害,大多是通过排查、巡查发现险情迹象,成功避险处置。基于社会发展和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实时掌握社会发展(规划调整、重大工程活动、基础建设等变化)、突发地质灾害情况,根据区域特点、降雨时空分布和防治网格划分,将危害对象突出的易发区、工程活动强烈区、地形陡峻区等作为重点,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地质灾害核查、排查,实时掌握地质体动态变化,及时研判风险、发现险情、指导防灾减灾。

2.3 开展重点勘查

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解剖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条件和地方基本建设需要,进一步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机理、规律,对典型地质环境单元、地质灾害体和重点建设区域,展开必要的危险性评估与局部解剖勘查、风险描述(Risk description),是提高认识、科学评价风险的必要手段。随着区域调查的不断深入,对典型地质环境单元、地质灾害体的勘查也应随之强化,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分析、风险评价与区划等提供依据。

3 分析评价诊风险

调查现状目的是预测未来,利用现状调查所获取的大量信息,通过地质灾害现状发育性、危险性、危害性分析预测,以及风险评价与区划和防治规划(见图3),是诊断风险、指导地质灾害防御,实施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

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与科学之间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要处理好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发展,处理好地理能力、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不仅仅明白地理的原理、概念以及结论,还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地理知识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地理科学内容,从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强化学生地理价值观和地理态度,了解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从不同方面发展学生的意识。

图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框图Fig.3 Risk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①区域风险评价;②单点风险评价。

3.1 危险性分析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Hazard analysis)就是以地质灾害现状调(勘)查为基础,通过环境条件分析、发育分布统计分析、可能性分析、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不确定性分析等,将危险性指标化、量化、等级化,进行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规模、破坏力(强度)及其扩展和影响范围等自然属性的预测分析评价。一般按对象分为单体和区域危险性分析,可通过典型单体分析支持区域分析,又可通过区域分析预测单体风险,二者相辅相成。单体危险性分析重点解剖典型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分析现状和预测稳定性、灾变概率、影响范围等,为指导单体地质灾害防治、进行区域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区域危险性分析重点以区域地质环境基础条件、诱发因素条件和单体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单点与区域地质灾害发生规模(强度)、概率、范围等分析评价和危险性分级分区,是指导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

3.2 危害性分析

地质灾害危害性分析(Endanger analysis)是以现状调查和危险性分析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与规划、重要性,通过可能性分析、后果分析、实物指标调查、统计分析等,将危害性指标化、量化、等级化,就影响范围能引起人员的伤害或对人员的健康、个人或公共财产、社会秩序与生态环境等造成负面影响的程度和概率的社会属性预测分析评价。一般按对象和状态分为单体与区域直接、潜在危害性分析,根据各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和指数,统计预测分析单点及其影响、危险范围内人员、财产、经济、社会、生态等负面损失,确定各影响区、危险区内危害性和等级,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重点工作。

3.3 风险性评价

风险评价就是在危险性、危害性系统与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风险准则(Risk criteria),将风险性指标化、标准化、等级化、区划,通过比对风险程度,进行区域和单灾点风险等级(Level of risk)及其范围预测评价区划的过程。一般按对象分为单体和区域风险性评价,根据单点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危害性分析分级分区,利用现代科技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风险性分析分级分区评价,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5]。

4 区域联防控风险

风险评估仅从技术层面解决风险的辨识和特性描述与评价,为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提供技术支持与决策依据。区域联防是从管理层面有效应对风险的组织活动,关键是解决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体制上以构建结构明确、职责分明的管理网格为重点,机制上以明确目标、程序、措施等为要点,是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的核心。

4.1 网格管理明职责

区域联防首先需以县级行政管辖为单元,以乡镇、村级行政区域为网格,构建由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监管,联合专业技术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利害相关群体和社会公众等组成的风险管理体系,实行国土部门牵头,气象、市政、建设、交通、水利等多部门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域联防体制,以乡镇政府领导、国土所协调、专业技术单位指导、村干部实施的基层网格管理体系。明确各自职责和责任人,以风险识别、分析、评价为基础,依据网格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分区与社会建设活动,升级现有“点状防守”措施,展开以单元和网格为对象,风险较高区域为重点,通过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风险排查等风险应对措施,在“盯点防守”的基础上推行“区域联防”、网格化管理,点面结合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为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网格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还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工作程序,明确相应职责与信息报告沟通、宣传培训、奖惩等机制,并将各项职责与每个网格的风险管理落实到人。湖北省2016年将地质灾害较发育的69个县(市、区)作为风险管理单元,按乡镇划定1 500个网格展开区域联防,构建起乡镇干部负责网格领导、国土所负责人协调、专业技术单位指导、村组人员实施的“四位一体”管理体系,确定网格责任人1 500人、管理员1 051人、协管员204人、专管员26 278人。当年汛期在98+的气象条件下,各单元、网格高效实施风险管理,在突发地质灾害数量较2015年增加426.5%的情况下,人员失踪与死亡实现减少9.5%的成效。

4.2 监测预警避风险

为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结合国际减灾行动,中国在1990年代开始创新实施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Danger-hidden points)的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等重点监测预警防范措施;2003年国土资源部又组织展开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截至2015年全国31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1 880个县(市、区)开展预报工作,全国有29万多名群测群防员,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通过多年由政府到社会群体、由人工到智能、由救灾到防灾,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从意识到行为,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群体极大的重视,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和显著成效。仅“十二五”期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 561起,避免人员伤亡31.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7.4亿元。

为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作用,提升预先感知风险的能力,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应升级传统“盯点防守”的方式,在传统侧重隐患点的基础上,实行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制,同时关注各单元、网格内风险等级较高和人类活动强烈区段。通过布置专业监测点、风险区常态排查巡查核查,汛期根据降水、工程活动等情况,实行区域紧逼(Zone press)、全场紧逼(Full court press)等排查检查措施,持续关注网格内高风险区段、危险源与隐患点(区)的变化,及时感知风险、监督风险(Monitoring risk)、跟踪风险(Follow risk),指导风险应对与决策。

5 总结更新驭风险

所处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性、地质灾害的衍进发展性、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性等,决定地质灾害风险具有动态发展性,定期对各阶段的数据、调查成果、分析评价结论更新和风险控制管理效果总结,是风险管理成效的保障。

5.1 信息更新

地质灾害和自然、社会环境的动态发展,使所有的风险调查、分析、评价与管理始终为阶段性和过程性结果,风险评估信息的精确度是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成效的关键。随着地质灾害多尺度调(勘)查、应急调查排查、专项勘查、监测信息等的不断深入,所获取的数据、信息不断增多。为不断提高风险评估精确度,需持续监督、检查、审核风险调查评估数据和结论的质量,定期搜集更新不断深入的调(勘)查、排查、监测等数据和成果信息,扩大数据样本空间,更新数据库信息。采用更为科学的分析评价方法,修正风险评估结论和风险分区与规划,调整区域联防、网格管理的重点区域。

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网络、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提高风险管理成效,便于信息管理与更新,更好满足地质灾害风险管理需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成为首选。该系统应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特点和风险管理基本原则、方针、程序等,以风险管理系统为核心,动态数据库系统为支持,依据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应对、总结审核等风险管理过程,呈现开放式、模块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架构[6](见图4)。

5.2 总结审核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建立在不断自我扬弃、总结与完善(进化)的基础上,总结就是反思,是事物进步进化的先决条件,也是世间一切存在的真谛。地质灾害防治是关乎民生的工作,对其开展风险管理是项长期循环的工作。自然环境、地质灾害与人类社会动态发展性要求,需对风险调查、分析、评价成果的准确性与适时性和风险管理成效定期进行风险管理审核,修正风险准则、分析手段、评估方法,优化管理框架、方针、计划等,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和风险管理成效,将风险管理嵌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

图4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架构简图Fig.4 Framework sketch of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6 结语

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8月28日贵州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社区大树脚组山体崩滑灾害等表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项系统工作,需将调查识别、分析评价、区域联防、总结更新作为整体,从技术和管理层面统筹谋划、协调着力、系统推进。以深入调查为基础,不断准确掌握动态识别灾害风险;用科学可靠的分析评价方法,准确客观地预测评估风险;用区域联防、网格管理措施,结合隐患点预防,以区域联防、网格管理为抓手,有效管控风险;用动态更新、不断总结,实时更新调查评价、防治区划规划与防治体系信息,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方针、计划、准则,有效驾驭风险等系统风险管理措施,是遏制点式防御防区外突发地质灾害不断增加的有效途径。

(1) 社会的发展性、地质环境的动态性要求,需持续深化地质灾害调(勘)查,并强化社会属性与风险调查。调查尺度从单元向网格深化,不断提高对各区域、网格风险的识别,增加风险评估的样本空间,使调查精度满足不断改变的环境条件、不断提高的风险管理需要。

(2) 科技发展的进步性、认识的渐进性要求,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理论,不断细化、动态化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和区划。实时辨明风险,掌握每个单元和网格的风险变化,增进风险评估的准确客观性与精细化。

(3) 对地质灾害的容忍性、危害与防治的社会性要求,需有机结合与升级传统“盯点防守”措施。推行以县为单元、乡镇为网格的网格防御体系,不断强化“区域联防”、点面结合的风险应对机制,增强防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4) 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需以深化风险调查评价为基础,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区划为手段,采取区域联防战略、网格管理战术,实时动态更新信息与系统总结,系统增长风险管理理论经验与成效。

[1] A.W.Malone,黄润秋.边坡安全与滑坡风险管理——香港的经验[J].地化质科技管理,1999(5):6-18.

[2]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风险管理 术语:GB/T 23694—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3]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4353—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 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A/OL].(2016-12-18)[2017-08-21].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701/t20170103_1425832.htm.

[5]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GB/T 27921—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6] 廖声银,江鸿彬.初论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22(1):27-30.

Risk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IAO Shengyin1, JIANG Hongbin2, ZHANG Tianling3

(1.HubeiGeologicalBureau,Wuhan,Hubei430022; 2.HubeiCenterofGeologicalDisasterControl,Wuhan,Hubei430034;3.No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Henan450046)

Aiming at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in order to crack unexpected problems of sudden proportion continuously increase of monitor potential points outside,the paper expounds the system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hrough deepening investigation,scientific analysis,evaluation division,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regional defense,summary audit and so on,carries on fruitful discussion of regional defense as the main,organic combination of defense to minimize the loss of disaster.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management; monitoring warning; zone defense; grid management

P694

A

1671-1211(2017)06-0769-05

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7.06.019

2017-08-21;改回日期2017-10-10

廖声银(1961-),男,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水工环地质专业,从事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研究与管理。E-mail:627697183@qq.com

数字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736.P.20171026.0845.024.html数字出版日期2017-10-26 08:45

李雯)

猜你喜欢

网格风险管理区域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分割区域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追逐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区域发展篇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