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儿痉挛症采用针药结合分型论治的临床研究

2018-01-05钟向阳李秋琼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4期
关键词:针药论治痉挛

钟向阳 李秋琼

婴儿痉挛症采用针药结合分型论治的临床研究

钟向阳 李秋琼

目的研究婴儿痉挛症采用针药结合分型论治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各1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常规西医治疗, 治疗组患儿给予针药结合分型论治。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6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3.33%, 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0.00%、4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婴儿痉挛症采用针药结合分型论治可以替代西药常规治疗手段, 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 便于患儿接受, 提高治疗效果, 对婴儿痉挛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很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婴儿痉挛症;分型治疗;针灸医药结合

婴儿痉挛症又称West综合征, 患儿临症症状以鞠躬样或点头样痉挛为主, 且多伴随智力的改变。如不及时治疗,不仅容易对患儿的成长造成影响, 同时也容易增加家庭的负担。婴儿痉挛症预后不良, 发病率为活体婴儿万分之一至万分之四, 属于常见难治性癫痫, 西医缺乏广泛有效治疗手段。中医研究并未深入, 缺乏系统治疗理论体系与临床统计数据。本团队通过对数百病例追踪调查, 发现此病患儿皆先就西医,长期未果而转就中医, 因而多为虚证, 涉及脏腑为心、肝、脾、肾。然由于病程长, 病机复杂, 非一方加减化能囊括, 故拟定分型论治, 从肝脾不和、脾肾虚或两虚、心肾阳虚、肝肾阴虚等类型, 分别制定基础方, 以针灸结合医药之手段进行治疗。旨在通过本课题研究, 探讨、确定、完善本症治疗之分型思路的实用性, 证实分型基础方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为临床综合疗法治疗婴儿痉挛症提供基础理论体系与手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河源市中医院康复科、内科住院和门诊部治疗以及网络群体征集家长自愿的婴儿痉挛症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各15例。对照组患儿男7例, 女8例;年龄1.5~3.0岁, 平均年龄(2.13±0.29)岁。治疗组患儿男8例,女7例;年龄2.0~3.5岁, 平均年龄(2.14±0.46)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患儿均符合中医对婴儿痉挛症的诊断标准。②患儿无其他系统重大疾病。③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 2. 2 排除标准 ①存在药物过敏史者。②存在重要脏器严重功能损害者。③无法施行针灸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给予患儿20 U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葡萄糖溶液250 m l泵入, 泵入速度15~20 m l/h, 1次/d, 14 d为1个疗程。视患儿病情的缓解情况, 考虑增加或减少药量。病情未缓解者, 考虑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增加至40 U, 采用相同方法给药。

1. 3. 2 治疗组 治疗组以针药结合分型论治, 药物以医院自制膏方便服用, 针灸由针灸科资深的治疗师辨证施治。①中药方剂1:太子参10 g、茯苓10 g、川芎6 g、熟地10 g、炒白术10 g、白芍10 g、山药10 g、陈皮6 g、胆星5 g、神曲5 g、清夏5 g、枳壳 5 g、羌活5 g、蜈蚣 1条、石菖蒲5 g、饴糖20 g。②中药方剂2:紫河车10 g、山萸肉10 g、山药10 g、茯苓10 g、炒白术5 g、太子参 10 g、五味子5 g、生地10 g、黄精5 g、麦冬5 g、白芍5 g、肉苁蓉5 g、肉桂 5 g、木糖醇15 g。一剂制成膏方100 m l, 2次/d, 50 m l/次, 饭后服用。③针灸方法:实证者, 针刺百会穴, 安神定志;针刺人中, 开窍醒脑;针刺内管, 调理心神;针刺后溪, 统督阳气;针刺涌泉, 营养脑神经。虚证者, 针刺印堂, 调和阴阳;针刺鸠尾与间使, 安神定眠;针刺太冲, 益肝补肾;针刺太溪,平肝熄风。风痰闭阻型, 辅以风池及合谷针刺;肝火痰热型,辅以风池、太冲、丰隆等穴位针刺;脾虚痰症型, 辅以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位针刺;肝肾阴虚型, 辅以三阴交及照海等穴位针刺;气虚血瘀型, 辅以血海及足三里等穴位针刺。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营养不良发生情况。

1. 5 疗效判定标准 以中医症状诊断为主、西医脑电图检查结果为辅, 判定治疗效果。痊愈:发作完全控制1年, 脑电图恢复正常。显效:发作频率以及积分减少>75%, 或与治疗前发作间隔时间比较, 延长>0.5年未发作, 脑电图改变明显好转。有效:发作频率以及积分减少50%~75%, 或发作症状明显减轻, 持续时间缩短>1/2, 脑电图改变有好转。无效:发作频率、程度、发作症状、脑电图均无好转或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6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3.33%,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0.00%、4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婴儿痉挛症为特殊类型的癫痫, 发病时间集中于1岁左右[1]。发病时, 患儿头部及躯干前屈, 上肢内收, 下肢屈曲,握拳, 两眼斜视, 且多伴随意识障碍[2]。病情严重者, 发作次数可达每日几十次[3]。患儿脑电图检查可见高峰(幅)失常, 临床实践经验显示, 发病初期, 患儿家属多寻西医治疗。西医治疗方法以给予患儿镇静剂、神经阻断剂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4]。药物可有效刺激肾上腺皮质的发育及机能,刺激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达到缓解患儿痉挛的目的[5]。但易导致患儿体质下降。本文研究发现, 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6.67%。

长期采用西医方法治疗者, 从临床看, 先找到西医, 用了各种镇静剂、激素、神经阻滞剂之后才寻求中医。寻至中医时, 多已久病成痫。患儿面色多呈青、白或黑色, 舌淡苔白,内脏于伤, 脾肾阳虚、肝气不平。脑电图可见高峰(幅)失律。祖国医学认为, 婴儿痉挛症发病原因有三:①婴儿血气未充、肌肤不密、寒邪所感, 或久寒伤阴, 筋络失其濡, 从而抽搐。又或入里化热, 成白虎汤症, 久之灼伤阴液。②护养不当, 汗出如浆, 不及更衣, 寒湿入里。③胎儿或婴儿期间,母亲或婴儿有所大惊, 致阴阳分离, 气血并行于上。除上述三者外,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产伤、瘀血, 同样容易诱发婴儿癫痫症。

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痫证虚实夹杂型及痫证虚证为主型等不同证型[6]。本组患儿证型以上述两者为主。视患儿中医证型的不同, 给予其不同的方剂治疗, 可豁痰熄风、健脾补肾、养血活血, 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7]。婴儿痉挛症针灸应视患儿中医辨证分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8],以达到降低痉挛发作次数的目的。本文研究发现, 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6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3.33%, 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0.00%、4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显示, 微热对患儿抽搐等症状的缓解, 具有积极意义, 但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用药常见不良反应以肌萎缩、骨质疏松、眼病及溃疡等为主。本组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 共发生不良反应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治疗安全性较差。给予针药结合分型论治的患儿, 仅1例发生了不良反应, 发生率低。对比发现, 采用针药结合分型论治治疗婴儿痉挛症, 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 针对婴儿痉挛症采用针药结合分型论治可以替代西药常规治疗手段, 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 便于患儿接受, 提高治疗效果, 对婴儿痉挛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很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1] 梁倩, 马融. 婴儿痉挛症验案1则. 四川中医, 2011, 29(7):102-103.

[2] Gaily E. Vigabatrin monotherapy for infantile spasms. Expert Rev Neurother, 2012, 12(3):275-286.

[3] 杨小林, 张晓青.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受体在婴儿痉挛症致痫组织中的表达. 癫痫杂志, 2017, 3(1):3-14.

[4] 陈汉江, 张喜莲, 马融. 马融治疗婴儿痉挛症经验. 中医杂志,2013, 54(18):1547-1549.

[5] 李燕. 1例婴儿痉挛症的药物治疗与药学监护.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2):373, 376.

[6] 王兴宏. 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医药,2015, 10(31):272-273.

[7] 赵慧, 刘智胜. 婴儿痉挛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20):195-198.

[8] 李楠, 党大胜. 临床药师对1例婴儿痉挛症患儿术后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中国药房, 2014, 25(34):3253-32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072

517000 河源市中医院

2017-09-28]

猜你喜欢

针药论治痉挛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