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监督类报道看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

2018-01-05文/李

中国记者 2017年12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舆论监督科研经费

□ 文/李 斌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在消息、通讯、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中共有15件舆论监督报道。研读这些报道发现,获奖监督报道有着共同特点:坚持正确导向,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热点进行建设性监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起到了推动工作、服务大局的作用,达到了正面宣传的效果,体现了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研究这些作品,对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一、体现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

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通讯、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中,共有15件舆论监督报道,其中一等奖1件,是《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的“报纸系列报道”《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调查》;二等奖7件,分别为“文字消息”《4亿元科研“替代经费”无奈沉睡》、“调查性报道”《产粮大省何以出现“买粮难”》《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调查》《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一纸推广证 几多“生意经”》、“报纸系列报道”《京城之大,能容得下小小的原子能楼吗?》、“广播系列报道”《“行政之手”拦下营业执照》;三等奖7件,分别为“消息”《普光气田技术输出国外看好国内遇冷》、“通讯”《2万户“弃选”最贵自住房引争议》《名医进社区 为何遭冷遇》、“调查性报道”《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调查》、“报纸系列报道”《权威太原地图竟然错误百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摸底系列调查》、“电视系列报道”《失控的170号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获奖评论和新闻访谈具有舆论监督性质。研读这些报道及《作品推荐表》可以发现,获奖报道有着如下特点:

(一)针对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

例如《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调查》一文,针对的是一件基层“吃拿卡要”违纪问题,契合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4亿元科研“替代经费”无奈沉睡》《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调查》聚焦科研经费使用问题;《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针对的是医改难点、受到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看病难”;《失控的170号段》反映的是电信诈骗背后通信部门的监管漏洞;《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调查》针对的是网络舆情反映强烈的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女教师因患癌被开除的典型案例。

针对这些社会关注的热点,作者直面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如《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在《作品推荐表》中写道:“记者历时7个半月调研”,稿件中既有普通患者、医务人员的“平民视角”,也有医院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的中观、宏观视角;《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调查》报道的记者则走访了多所高校领导、老师,详细了解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和漏洞、教师心态,还采访了检察院和多个法院的主审法官,前后历时10个月;《失控的170号段》系列报道,记者历时4个月先后暗访6省市,播出总时长超过60分钟;《一纸推广证 几多“生意经”》,记者历时4个月明查暗访,仅采访记录就有20余万字,录音34份,照片70多张,形成证据链条,确保事实准确。

获奖报道所选取的题材大多是热点、难点和群众普遍关心又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也大多是舆论监督对象及其上级部门有能力解决或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些舆论监督报道中,作者进行了充分详尽调查,采访了大量相关人员,有的历时数月,保证了监督报道的客观、真实、准确。

(二)提出合理建议凸显报道建设性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调查》报道中,记者调查清楚了科研乱象存在的内因和外因,科研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病,以及如何通过建章立制、重构流程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管理,既能重建秩序,又能激发高校老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借高校教师之口提出了杜绝科研领域乱象的建设性意见;《普光气田技术输出国外看好国内遇冷》一文严格说来是问题反映,温和的监督中直接在副标题提出“有关专家称,加快普光气田创新成果转化,可使国内后续开发的高含硫油气田少走许多弯路”的建议。

在舆论监督中,能达到正面宣传效果的报道往往是建设性监督。彰显建设性和指导性是舆论报道的重要方法。

(三)挖掘了监督报道的正面启示意义

《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关“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报道,记者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完整、准确地呈现整个事件暴露出的当地基层政治生态:“雁过拔毛”的“潜规则”、村支书和小学校长动的“歪脑筋”、教育主管部门怕“家丑外扬”的“小心思”、少数媒体摒弃公义的利益“倒戈”、基层纪委开展监督的能力不足等等。该系列最后以评论《谨防“雁过拔毛”导致“地动山摇”》深化报道主题,在最终有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的这一负面事件中,揭示了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启示,起到了警示作用,凸显了报道的正面意义。

新华社《产粮大省何以出现“买粮难”》从“农民卖粮难,企业买粮难”这一问题出发,揭示了当前农业供给侧面临的问题:2016年河南小麦再获丰收,但部分地区却出现的怪象。这是一个兼具异常性与重要性的选题,反映出农产品生产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监督报道挖掘其中的问题成因,可以给解决类似事件提供方法或带来启示意义,或对有类似问题的部门和个人形成警示,或对事件本身起到“亡羊补牢”作用,都可以体现出舆论监督报道的正面意义。

(四)反映的问题大多得到重视和解决

《“行政之手”拦下营业执照》播发后,广西田东县政府组织工作组重新审查通告,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废止了不合法的通告,政府态度得到老百姓认可;广西法制部门明确对全区各地政府规章制定纳入统一编号、审查等监督;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201年底前完成清理、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4亿元科研“替代经费”无奈沉睡》引起湖北省委领导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关注,湖北省审计厅出台服务科技创新意见、湖北省财政厅出台8大措施助推科研经费“松绑”。《一纸推广证 几多“生意经”》刊发后,江苏省物价局组成专案组,进驻江苏省住建厅科技发展中心调查,责令其整改与清退乱收费,并作出罚款与没收共104万元的处罚;省住建厅组成11个小组全省专题调研,针对存在问题作出多项整改措施,其中包括撤销科技发展中心推广服务科,一名领导和一名技术负责人被调离关键岗位。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媒体应把能达到正面宣传效果作为目的,重视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及问题最终解决,做到与被批评对象良性互动,有始有终,既维护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促进工作开展、社会进步。

二、消除对舆论监督报道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舆论监督报道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扒粪揭丑博眼球,不利于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把舆论监督报道不加区分地通通称为“负面报道”;片面理解正面宣传就应该是表扬性、成就性、歌功颂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创新观点具有启迪意义,正面宣传既包括表扬性报道、成就报道,也包括舆论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到“舆论监督”,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笔者认为,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推动工作。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普遍存在,只有发现问题、正视矛盾、寻求解决之道,通过报道引起社会的重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维护和谐、推动进步。如《失控的170号段》,加快了170号码全面实行实名制的进程,有效遏制了典型诈骗。

二是澄清谬误。很多优秀记者对发现社会问题有着天然敏感,媒体所报道的信息直接面对公众,受众面广,也有利于澄清谬误。例如《权威太原地图竟然错误百出》刊发后,省市新华书店迅速将问题地图全部下架,涉事出版社给报社发函致歉,承诺将严肃整改,处理相关责任人;表示在新版太原地图出版前,邀请相关报社、热心读者和山西地图编制机构参与审核地图。

三是疏解怨气。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工作,舆论监督其实是党的一种群众工作方式,可以疏解矛盾、增进共识、解决问题、凝聚人心、起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是社会的黏合剂、安全阀和稳压器。

如《中国青年报》刊发《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调查》后,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女教师刘伶利的遭遇得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发出公开道歉,给予其父母相应补偿……同时,甘肃省教育厅也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规范了民办院校办学,出台了相关政策办法。报道一方面让女教师得到迟到的公正对待,另一方面主持了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了民办院校办学规范、疏解了这一负面舆情带来的社会怨气,起到了粘合作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监督报道

在新闻实践中,也有一些舆论监督报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安定团结、破坏了社会稳定、激化了社会矛盾,有的甚至损害了党和国家形象。

笔者在新华社广西分社工作期间,采写了大量舆论监督报道。例如参与采写的《开“无房证明”也需收取数十元—追问奇葩“收费”的去向》,促成了全国多地降低或取消房产查档费,减轻了群众负担;调查报道《广西柳州“飞虎队”抗战遗址缘何衰败?》,促进了政府部门加强对“飞虎队”抗战遗址保护,营房旧址得以修缮并向公众开放;前后历时近1年调研采访,于2016年4月播发的调查报道《重揽项目轻验收 三千科技项目成“烂尾”》,促进了广西科技部门改进对科技项目管理。

结合自身实践和对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中监督报道研究的体会,我认为要发挥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正面效应,在具体实施层面需要把握好报道目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效果三个方面。

(一)坚持正确的报道方向和目的。要把维护大局、澄清谬误、推动工作作为报道目标,不能错误地将舆论监督当作揭谁的短、丢谁的丑、看谁的笑话;认识到媒体和记者是代表人民监督,而不是媒体或新闻工作者个人监督,要防范和杜绝媒体或个人以舆论监督为名谋取局部利益或私利。

(二)采取实事求是的报道方式。

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实事求是进行舆论监督必须遵循的原则、坚守的底线;所描述的事实不能张冠李戴、捕风捉影、主观臆断,更不能颠倒事实、凭空捏造,不能有闻必录、不能追腥逐臭、不能盲目追求轰动效应,更不能挟私泄愤;要坚持理性、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不能偏颇、局部、感性地看待问题,不能把局部性、偶发性、一般性问题上升为全局性、主导性、严重性的问题;要坚持内外有别,对于容易破坏团结、影响稳定、撕裂社会的敏感问题,对于可能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问题,对于可能破坏我国国际形象的问题,对于可能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需要在写作时进行适当取舍,有些不宜报道的敏感问题应通过参考报道反映;必须坚守真实这一底线,不仅要做到整体真实,还应该追求细节的真实;应当用翔实材料、客观事实、充分论证以理服人,做到有理有据有节,体现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个人的尊重;舆论监督报道还要注意节奏、讲究策略、选择发稿时机,拿捏好分寸、尺度、火候,把握好报道的时、度、效。

(三)注重推动工作体现报道效果。应当在报道时字斟句酌、留有余地,不逞一时之强、不图口舌之快,将监督的锋芒以客观而具体的事实呈现,用真诚、理性、建设性的监督取得批评监督对象的理解和接受,为其纠正错误、改进工作留下空间;舆论监督报道最终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因此还应加强与监督对象的沟通,促进对方接受监督、推进工作;各级领导干部也应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不能将舆论监督视为洪水猛兽,克服畏惧和抵触情绪,在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中对照检查自身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和新闻媒体一道促进舆论监督效果的正面转化,汇聚起促进社会进步向上的力量。(作者是柳州日报社副社长、主任记者,挂任柳州市委外宣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舆论监督科研经费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提高高校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