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切口感知时代脉动
——一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采写始末

2018-01-05张胜军

中国记者 2017年12期
关键词:雁过拔毛细节

□ 文/黄 辉 张胜军

完成《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调查》这组系列报道的过程可谓充满戏剧性。

在《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介入前一个月左右,已经有媒体曝光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让贫困生请客”。人们对这一事件性质的判断,基本停留在这是一起基层吃拿卡要、雁过拔毛的事件。随后,记者从相关部门着手了解材料、一线采访,到最终成稿刊发,前后只经历了十天时间。但这十天每天都带给记者不同的体验,尤其是通过与采访对象的深入接触,不断刷新记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随着对整个事件前因后果的全面掌握,记者终于了解到这起一波三折的事件背后更多、更深的隐情,报道主题也随之越来越清晰,一个全景式扫描、麻雀式解剖的文章框架在头脑中基本形成。

一、党报姓党,时刻关注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

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相关线索时,记者还没有把握是否能从这则旧闻里挖掘出什么新内容。乍一看来,这只是一桩简单的公款请客事件。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公款”是银行资助贫困学生的扶助款,而请客者却是受助学生,学生家长们是被要求掏钱请客,并非是自发表达感激之情,当地镇村干部也参与了吃请。一“捐”一“请”之间,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已经曝光的新闻,仍停留在这一层面。

但通过深入了解,记者发现,这篇报道其实是一个“意外”。随后,围绕这篇意外出现的报道,更多的人牵涉进来,更多的事实浮出水面。记者也才发现,由于中间不断有不同方面力量的介入,尤其是有人为了掩盖之前的错误,错上加错、欲盖弥彰,并且不知不觉中,最初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记者也成为了当事人……原来,事件并非如此前报道的那么简单。

头绪杂乱,事件琐细,有没有再挖掘报道的必要?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大的一笔扶助款,却涉及30名受助贫困学生的家庭,在被动请客的学生家长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

这一事件报道的价值还在于,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在事件中所具有的心态和秉持的原则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不断改变着事件的走向;并且他们每个人的参与,都代表着一类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于是使得这一事件具有了典型意义。

改变事件走向的参与者有一个主要特征,他们大多是不同职级的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具体事件中出现的这组群像,全面生动地呈现出基层政治生态的方方面面。

定下了主旨,也就为整组报道定下了基调。

二、以小见大,通过解剖“麻雀”真实呈现基层政治生态

该事件最终导致市、区、镇、村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可见其涉及面之广、涉及人员之多。记者力图用最精短的篇幅,完整准确地反映整个事件全貌。最终三篇报道的篇幅少则1200多字,最长的一篇不过2000字。

记者选择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小见大。事例上选取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物上选取那些影响事件的关键人物,描述上不断挖掘细节。为准确把握人物关系,记者列出了人物关系表;为全面知悉事件演进过程,列出了事件时间表;为客观真实表达每个细节,同一个事实分别找不同的人核实,获得相互佐证后再采用。

比如,这顿“工作餐”人均消费是32元还是33元,就餐地点是否是在村党总支书记儿子的店里?最终被处理的是20人还是20多人?涉事报社的广告提成是什么比例?人员被处理后,这笔费用最终是由谁来支出的?这些细节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反复沟通交流,咨询调查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到现场实地核实后再得出答案,用在文中。

准确真实是调查类报道的生命。任何一个细节的不确定,都可能影响整篇报道的可信性。在以小见大的报道方式中,反复核实细节的准确性更是重中之重。

报道刊发后,有评论认为这组报道反映了“雁过拔毛”的潜规则、村支书和小学校长动的歪脑筋、教育主管部门怕“家丑外扬”的小心思、媒体摒弃公义的利益“倒戈”、基层纪委开展监督的能力不足……这一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让人看到少数人在面对利益、面对腐败、面对问题时的模糊认识、错误行动。评论称“要从多角度反思”。

之所以三篇加起来刚刚5000字的报道,却能够反映出如此多的问题,正是通过对一个个当事人努力不懈的采访、对一个个细节死抠不放的坚持才得以完成。

三、精心构思,揭示真相同时满足读者阅读期待

在全面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后,面对的就是如何把掌握的信息完整、准确、不失生动地传达给读者。

本组报道共五篇。三篇主通讯、一篇消息、一篇评论。主通讯在谋篇部局上分为上中下三篇,三篇分别选择了三个不同的主题,但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和内在逻辑。系列最后以评论作结。

三篇通讯分别是《因一顿“工作餐”20人被处理》《一篇没署实名的报道》《纪委书记受命忙“协调”》,评论为《谨防“雁过拔毛”导致“地动山摇”》。

通过标题不难看出,这三篇报道主题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化,最终以评论完成主题升华。

面对一个影响范围广泛、情况纷繁复杂、涉及人员众多的事件,在确定了三个要反映的主要问题后,剩下的就是讲述的方式了。

记者采取了倒叙与悬念设置的方式,先将“20人被处理”这一结果通过消息告知读者,然后再通过三篇通讯丝丝入扣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以上篇和中篇为例,上篇文尾发出疑问“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围绕着这桩情节简单、事实清楚的事件,各方到底有过怎样的角力与妥协?”中篇则是“行文至此,人们不禁会问,一篇普普通通的监督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从中嗅出了可利用的价值,又是什么样的人会付出比处理事件本身多得多的努力,想要‘摆平’舆论监督呢?”

这种写作方式,在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使得读者产生了阅读期待。

三篇主通讯,既是连续报道,又可独立成篇,每篇文字长短适宜,无形中吸引了更多读者。

报社编辑编排时,也做了突出处理。首篇安排为头版头条,突出了其分量,也吸引了各大媒体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中篇、下篇均放在一版,编辑意图明确,批评锋芒尖锐。特别是报道最后配发评论《谨防“雁过拔毛”导致“地动山摇”》指出,“一次次的‘雁过拔毛’事件,会一点点损耗群众的信心和信任,并最终动摇我们党执政的根基,产生‘地动山摇’的后果,这绝非耸人听闻。”这段话,真实体现出编发这组报道的本意。同时,通过这组报道以及事件处理的结果,告诉读者,中央反腐败、整顿党风政风、打虎拍蝇的决心不会变。

猜你喜欢

雁过拔毛细节
自嘲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奇妙的细节
动物的“恨”
某些小官大贪
细节取胜
让“雁过拔毛”者“心里发毛”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