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传媒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念与实践
—— 2017传媒法治建设高峰论坛院长论坛综述

2018-01-05薛金丽杨寄秋

中国记者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播学院法治

□ 文/王 洋 薛金丽 杨寄秋

一、法治传媒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究

媒介的快速变化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以“创新”的观念面向学科与专业实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格局。而教学模式正是对这个不断扬弃过程的凝练和升华。各“立格联盟”[1]新闻传播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定重点,把方向,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

(一)打破壁垒的“四跨”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针对专业细分的弊端,实施“四跨”人才培养模式,即跨专业化道路、跨学院学校、跨国家地区和跨理论实践。具体而言,就是打破专业边界;与国内8所院校开展交流,建立互认学分机制;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联合人才培养;与全国各类“标志性媒体”建立广泛联系,将实践课堂直接放到真实的媒体环境。学院现已建成包括光明日报社、法制日报社、检察日报社、正义网等在内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0余家。

(二)内外兼修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依托学校经、法、管、文、理综合发展的优势,培养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兼有经济学或法学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实训平台。同时,学院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通过技术基础培养、传媒专业素养和融通性技能训练,建成了一套完整可行的学生实践体系,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聚焦“新闻传播学+法学”特色的多元化培养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法学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国际化、高层次新闻专业人才。学院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培养方案的针对性、灵活性。比如,2015年增设卓越新闻人才实验班,增加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板块,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院也为因出国游学而错过专业必修课的学生提供“选修课冲抵必修课”的学分计算方案。

(四)产学研一体的“蓝鲸计划”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重庆商报》共建培养新闻传播创新实务人才的“蓝鲸计划”,每年通过选拨的20名本科生可以在重庆商报系18个子平台按照特长喜好选择新媒体岗位进行为期4年的贯通式实习。培养单位通过一对一导师制,部门轮换,建立个人档案等方式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第一批入选“蓝鲸计划”的学生恰为2018届应届毕业生,他们已经成长为就业市场中战斗力满满的“大蓝鲸”,获得业界认可。学界业界共建研究及实习实践项目不仅探索了一种在专业培养中结合学院教育与学徒机制的可能性,开辟了就业新渠道,也切实增强了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五)三个层次提升思辨能力的“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长期践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注重在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学院着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与专业素养,增加法学课程的设置,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推进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参与式教学;学院打造校内实训平台、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中心、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学院通过卓越传媒人才教育培训校级基地开展媒介工作坊活动并鼓励学生成长,目前以工作坊为基础已孵化出“西北政法大学文创沙龙”“FM95.0青春直播间”两项创新创业项目。

(六)“丰”字型法治新闻人才培养体系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面向新媒体时代实施“丰”字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强实践”的纵贯线贯穿“广学识”基础线、精专业”核心线、“融法学”高端线,并取丰字字形的内涵将“重创新”“多面向”“丰成果”作为建设目标,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该培养体系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瞄准行业新方向、强化自主、强化实训和强化思想这四个方面的转型。

二、法治传媒人才培养的双重困境与思考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使用人单位对于传媒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非专业新闻媒体的发展也让教育者不断思考什么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闻传播教育。[2]新时代的传媒人才应当视野开阔、触类旁通,但现今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还难以达到业界的需求。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姚泽金教授认为,“从目前课程融通层面看,专业大类招生、学生跨学科选修、辅修乃至学习第二学位虽然已在一些学校实现,但院系、教师层面还存在着较多的实际障碍,课程、内容的真正融通还有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他建议利用新媒介丰富教学方法,在新闻教育中形成高效资源链接,以此提升学生适应媒介生态变化的能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胡德才教授进一步指出,“目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没能解决重学术资历和学位、轻实践经验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新闻传播实务课程教学水平”。他认为选派教师到媒体挂职对于新闻传播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但如何加强管理和保证实际效果还有待研究。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沈天炜教授从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这个现实层面指出培养融合人才的困境,新闻传播教学设备的更新迭代速度快,经费短缺阻碍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革新。

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涉及到越来越广泛的学科,对各学科知识运用的专业程度也逐渐提高,而复合型传媒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指出,“法制新闻人才的培养不是将两个学科的知识单纯复合,而需要创新‘范式’,准确定位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的融合范围和模式。如何真正实现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的碰撞与融合,如何引导学生将两个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形成一体的知识体系和系统思维并学以致用,这些问题对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配置提出了挑战”。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认为培养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之培养掌握多种媒介技能的人才难度更大。他强调在媒介人才培养方面整合与创新的重要性,提议“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彼此开放课程、互认学分,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通过实践交流和产学研互动等方式,实现课题教学延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法治传媒人才培养之道:价值坚守

业界的反馈与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考虑到行业的发展和需求,这也是目前学界业界交流互动不断增加的有力证明。本次论坛特别设立了“学界与业界的对话”专场,从法治传播者、法治传播活动的角度为法治传媒人才的培养提供方向性指导。在这场对话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是“坚守”,双方都认为,在媒介环境激荡变化的时代,新闻教育改革更需要时刻警醒,固本唯真,勇于担当。

法治传播者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新闻传播学+法学”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就业流向。一名合格的法治社会建设者、传播者离不开对法治信仰的坚守和对法治内涵的理解,这也是法治传媒人才培养的灵魂。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总顾问魏永征教授指出,培育民众的法治意识将是传媒的一大长期任务。法治传播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向民众普及基本法律规范。魏教授认为,目前法治传播显著的变革在于传播生态的变化。社会化媒体的普及放大了每一个人的声音,在此环境下推进法治传播,需要记者坚守法治精神,向公众传达法律知识与法治意识,在网络空间、传媒空间、现实社会空间共同推进法治化建设。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许根宏

认为传播法治的核心目的可以追溯到法治的源头,强调秩序、自由与正义。他指出,记者一定要坚持以具有思想性、启迪性的报道,将法治精神向民众传播。

传播法治精神,讲好法治故事需要传播者过硬的传播能力与完备的法律知识作支撑。对媒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对法律知识的正确运用,对原则问题的敏感判断是法治传媒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前提。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前院长、上海市曙光学者严三九教授提出,法治传播要不断传播法治精神,坚守媒介伦理道德,提升内容品质,加强法治传播的服务性。与此同时,法治传播还应当优化传播技术,转变传播方式,变化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高级记者汤计认为,虽然当今新闻传播存在泛娱乐化情况,但真正的新闻应当以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为目标。汤计强调“法治新闻要求记者脑子里要有‘法治’那根弦”,在采访报道中应该追根溯源,掌握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机器人写稿虽然快,但它不会考虑公平正义,没有情感,是不能取代记者的。”

四、法治传媒人才培养之基:科学研究

科研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前沿的理论研究与切中要害的现实关注都可以通过补充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眼界、培养思辨能力等方式反哺教学。作为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守门人”的学术期刊编辑在本次会议的“编辑论坛”上对学术研究现状与教育改革方向做了冷静、客观、公正的判断,并针对当下新闻传播教育中应如何提升对学术能力的训练,如何寻找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文璐认为,新闻专业的学术论文站位要高、论述要实、观点和表达要尽可能新。作者需要倾注真情实感,深入新闻实践的细节,做出真正对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有影响的研究。《新闻界》杂志社主编邓树明强调将专业“吃透”的重要性,指出做学问需要沉下心来,多读经典著作与文献,不断加深理解,发现理论上的空白。《新闻记者》杂志社编辑周岩建议师生发挥法律与新闻相结合的优势,写出有深度、高质量的好文章。他以“十大假新闻”“十大伦理报告”“十大法治报告”为例,指出学术界需要更深入地探索,积极发起观点的争鸣,增强问题意识、批判意识。

【注释】

[1]“立格联盟”即全国政法大学联盟,由英文legal音译而来。2010年5月成立。

[2] 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7(3).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法治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NP1连同NP2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新闻与传播学院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