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对科技翻译的启示
2018-01-04江百涛张树德
江百涛 张树德
【摘 要】框架语义学属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认为词意义的描述与语义框架密不可分。基于框架语义学,译者可采用框架语义学中的视角转换概念所创建的创造性翻译策略来弥补科技翻译活动中关系对等缺失的现象。它不仅帮助人们理解语义的认知,还作为理论来指导科技翻译。因为它能很好地阐释科技翻译中目标读者与译者的地位,使译文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关键词】科技翻译;框架语义学;专业术语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5-0170-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5.078
【Abstract】The framework semantics is par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which considered that meaning descriptions should be related to semantic frameworks.From this perspective,translators can adopt the crea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reated by the concept of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in frame semantics to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 can not only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semantic cognition,but can guide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theory.Because it can well translate the status of target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translation can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Key words】Sci-tech translation;Frame semantics;Terminology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莱可夫(Lakoff 1987)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开始质疑乔姆斯基(Chomsky)等生成语言学家。他们质疑乔式理论的纯理性、语言遗传机制研究对现实语言的经验性问题缺乏考量。语言使用的经验性认知属于语言的本质特征,因此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语言本领非天生,语言是概念化的产物,语言认知源于语言的使用(Croft & Cruse, 2004: 1)。这也适用于科技翻译活动,其与人的认知经验和认知方式紧密相连。受到该认知思潮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来的翻译趋势也发生了转变,科技翻译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走向电子化,这一“电子化翻译解决方案”从改变传统翻译工作流程开始,通过项目管理,使用语料库,有效控制并挺高翻译质量。笔者所探究的框架语义学下的科技翻译是对这种趋势的思虑。
1 框架语义学与科技翻译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框架”源于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最早由人类学家格雷戈里(Bateson)于1955年提出。菲尔墨(Fillmore)在此底子上引入语言学,并于1982年发表《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标志着框架语义学理论基本形成。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部分,有助于译者认清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译文应反映原文的主旨思想,符合译入语文体特征和语法结构,更正和补充认知翻译(廖七一,2001:189)。
2 框架语义视角下科技翻译的策略选择
在框架理论视角下,科技翻译活动包括两个认知阶段:第一阶段是译者从既定框架出发,依据经验推断出原文所描述场景,理解或解码原文;第二个阶段是译者通过判断场景,从目的语中选择匹配度高的框架表达,即译语产生阶段或者译文创造阶段。若目的语中存有与原文相应表达,则便于译者认知。译者在应对原文在目的语中无相应表达时,其认知过程相对复杂,且还需调动自主性。
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1970)在研究创造性思维时曾提出水平思考法(Lateral Thinking)。译者在科技翻译活动中,由于关系对等的缺失,需要进行创造性翻译。译者的创造性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且这种创新不得越矩。创造性翻译需要我们侧重视角(perspective)和焦点(focus)这两个与创造性相关的关键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视角和焦点与观察布局中对主语和宾语的选择有关(Ungerer & Schmid, 2008)。视角和焦点的侧重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实现创造性。由于在科技翻译活动中,基于信度原则译者仍需保留原文的基本概念,因此译者的视角需对某个场景或框架有所侧重,有选择性地将焦点集中在某些更具解释力的特定元素上。
2.1 框架借用策略
菲尔墨(Fillmore2006)曾提出框架借用法,当讲话者想介绍一个新图式而无相应认知框架时,框架借用可转换讲话者所关注的相关框架,这种框架借用法也适用于创造性翻译。在科技翻译活动中,当译者试图把原文的新框架引入到目的文本中,该框架在目标语中却缺乏对等框架时,译者可借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框架来替代。但必须保证所借用框架与原框架重要特征有重叠,请看例子:
例1:Fluorescent lamps made in this way last longer than filament lamps and give out more light for the same consumption of electricity, but they are more expensive. (东方育,1985:48-49)
译文: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荧光灯比用灯丝更持久耐用,在消耗同样电量的条件下能发出更亮的光,但这种灯价格更高。
例1中的“last longer”、“more light”、“more expensive”三个词语都带有自己的特色,与目的语出现关系对等缺失。而对于不熟悉英文引申词义的目标语读者来说,难以理解,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根据词的内在含义而引申词义。译文中将“last longer”——“延续更长”译为“持久耐用”,“more light”——“更多的光”译为“更亮的光”,“more expensive”——“更昂贵”译为“价格更高”。译者将焦点集中在原框架与借用框架的共同特点上,便于目标语读者接受。
2.2 框架转移策略
每个框架内的任何成分或范畴都能激活同一框架内的其他参与项,从而激活整个框架。这些成分或范畴以特定的关系共存于同一框架。在科技翻译活动中,框架转移策略就是从次框架上移到主框架,或从主框架下移到次框架。原文的某些成分可激活读者脑中的一些次框架,进而激活这些次框架的主框架。当原文与译文出现关系对等缺失时,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可选择“上移”策略或“下移”策略构建更大或更具体的框架,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框架上移”策略即译者将视角和焦点从次框架上移到主框架;“框架下移”策略即译者将视角和焦点从主框架下移到次框架。请看例2与例3:
例2:The materials are excellent for use where the value of the workpieces is not so high.(黄荣恩,1981:164)
译文:如果零件价值不高最好使用这种材料。
“Workpieces”在英語文化中是一种工件,没有良好科技英语基础的目标语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原文含义很难传达出去。而译文采用的“零件”比较接近原文意思,不过其激活的框架更大。因为工件只是零件的一种。框架上移策略虽会在目标语读者脑中激活比原框架更大的框架,但却能很好地保留原框架的主要成分特点。
例3:First, machining condition should be selected which will give long tool life and good surface finish.(黄荣恩,1981:151)
译文:首先,所选择的加工条件要能延长刀具寿命和得到良好的表面光洁度。
例3中“tool life”与“surface finish”这两个短语范围比较大,若假定目标语读者对于这两个词语在科技英语方面无相应知识储备,仅靠直译不能有效激活与原框架相应的框架。而“刀具寿命”和“表面光洁度”只表达了某个层次的意义,能激活主框架,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
2.3 场元素省略策略
库斯谟(Kussmaul2005)指出,场元素省略策略就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目的,移除自己认为在主场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场是用语言形式通过框架展现,是框架内的“脑中意象”(mental images)。库斯谟(Kussmaul2005)在论述“视觉化(visualization)”翻译策略时,指出了场和框架的“视觉化”模式。译者在进行科技翻译活动时,先读取原文中的词或框架,将其具象化为一个场景,激起目的框架,最后用目的语呈现。一个场中有若干元素,但译者会更注意场景中的某些元素,即场元素省略策略:将焦点集中在译者认为重要的场中某元素上,移除其所认为不重要的元素,请看例4:
例4:近代的电钟,它的时针、分针不间歇地在表盘上转动,就是一种模拟装置。(东方育,1985:49)
译文:A modern electric clock, with its hands sweeping continuously around the dial, is an analog device.
在原文中,“时针”和“分针”虽相似,在汉语中却有着细微差别。“时针”指计时器上指示小时的指针,“分针”指钟表上指示分钟的指针,比时针长。在译文中,译者将“时针”和“分针”省略为一个词“hands”。假设在译者的认知中,“时针”和“分针”一定程度上相似,在场景中可以被看作重复成分。译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可以将焦点有选择性地集中在他认为更重要的成分上,移除其中他认为重复的或者不重要的成分。
2.4 创建新框架策略
库斯谟(Kussmaul2005)曾提出一种创造性翻译策略“thinking up a new frame”(想出新框架),此框架隐含上文提到的若干元素,将焦点集中在某个元素上。但Kussmaul更注重框架裁剪(“tailor-made”frame),即建立“新词”(neologism)。在创建新框架时,我们可通过“裁剪”框架,也可通过拼接“未裁剪”框架创建新的框架,请看例5:
例5:The other is one in which the movement of the electrons is relatively restricted—they move from one atom to another—and therefore resembles the movement of the holes.(东方育,1985:377)
译文:另一种方法是电子的运动受到一定的限制——电子从一原子运动到另一原子——因而类似于空穴的运动。
“The movement of the holes”若直译为“洞的运动”,会误译原文,而译文通过创造新框架译为“类似于空穴的运动”,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义,还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
3 结语
科技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科技翻译强调译者不仅具备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底,还应该十分熟悉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但翻译要做到绝对对等很难,科技翻译也不例外。因此,译者可在必要时调动主体性,采用创造性翻译策略平衡原文和译文。文中提到的四种翻译策略都是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基础,运用视角或焦点转换概念而提出的。这说明框架语义学理论对于科技翻译活动和科技翻译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Croft, W& D.A.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De Bono,E.Lateral Thinking.A Textbook of Creativity[M].London:Ward Lock Educational,1970.
[3]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C]The Linguistics Society of Korea.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Hanshin Publishing Co.,1982.111-137.
[4]Fillmore C.J.“Frame semantics”[G]G.Dirk and Taylor R.J.(Eds.)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 Reading.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6b.
[5]Kussmaul,P.Translation through visualization[J].Meta,2005 (50).
[6]Ungerer F.and 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7]東方育.实用科技英语翻译[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5.
[8]黄荣思.科技英语翻译浅说[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9]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