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儒学“五常”价值观下的高校留学生教育

2018-01-04张晶晶

科技视界 2018年25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留学生价值观

张晶晶

【摘 要】当前,引导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国价值观成为更高的高校留学生教育目标。中国传统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五常”价值观可以作为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切入点,不仅能培养留学生良好的品德,营造校园内良好的人文环境,并丰富高校的思想教育内容。

【关键词】儒家思想;“五常”价值观;留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B222;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5-010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5.046

【Abstract】Nowadays, guiding foreign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standing and agreeing with Chinese values has become a higher goal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spirit. Its core content “Five Permanent” values can serve as an entry point for the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culture. It not only can cultivate good character of foreign students, but also can create a goo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n campus, and enrich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nten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nfucianism;“Five Permanent” values;Foreign students;Education

隨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显著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据教育部网站数据,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名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高校的留学生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汉语语言教学、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方面,引导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国价值观成为更高的教育目标。根据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下文简称“第42号令”)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中国传统儒家学说是中国概况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深远影响,更体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中,并深刻影响了包括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本文将从传统儒学“五常”价值观的视角探讨中国儒家思想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意义。

1 儒学“五常”价值观内涵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的,以孔子、孟子等人提出的包含为人、治世等多方面思想内容的学说。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学说,起自春秋,发于汉朝,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指导中国社会生活长达数千年,是中国民族灵魂与血脉中的一部分。当代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杜维明认为,仁义礼智信,所谓的“五常”,经过宋代的儒者认真的研习,成为孔学的典范,也成为了儒家的核心价值。[2]

(1)仁。作为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仁”指的是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包含了一切美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时称:“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仁”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写进一步解释:“(仁)亲也。见部曰,亲者,密至也。从人二,会意。中庸曰,仁者,人也。”可见,“仁”指人和人之间要彼此相爱,和谐相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何和谐相处呢?孔子认为,凡事都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外,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并把“忠、孝、悌、忍、善”作为维持以上五种关系的指导性准则,并进一步将其用于政治实践中。

(2)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对此,宋徐铉解释为:“此与善同意,故从羊。” 《释名》则认为:“义,宜也。”“宜”为适宜。由此可见,“义”的本义为公正合宜的言行或道理,是做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义”是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3]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认为,为了“义”,甚至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礼。“礼”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它是用来维持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儒家的“礼”有三层含义:一是讲求宗法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家族制度的礼法,二是作为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准则的礼义,三是用于人际交往的礼仪。从当前来看,讲求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法应该被摒弃,“谦让”、“尊师重道”等部分礼义和礼仪需要保留和传承。

(4)智。古代汉语中,“智”通“知”,本义为聪明、智力强。关于“智”的涵义,儒学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都有不同的解释,而共同点是,他们都认为“智”是一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智慧和能力,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认为,“智”是实现“仁”的途径,有智慧的人,能认识到仁德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自觉实行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孟子把“智”看做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品质(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5)信。“信”指为人处世应信守承诺。对于个人而言,“信”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论语·为政》记载:“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没有信用的人就像不能行走的车轮一样,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可见,“信”是立身之本。在人际交往方面,儒家提倡人和人应该以信相交,坦诚相待。“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认为,“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并把“朋友信之”作为自己的三大愿望之一。

2 儒学“五常”价值观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意义

2.1 帮助留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适应在华留学生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逐渐形成了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儒学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精神世界中,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深远影响。作为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五常”价值观通俗易懂,可以作为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帮助他们从知道“中国人会怎样说、怎样做”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说、这么做”,一直到“我也要像中国人一样这么说、这么做”。在此过程中,留学生可以用儒学“五常“价值观丰富个人认知体系,逐步排除在华留学的孤独感、无安全感、无力感等不良情绪,更好地适应在华留学生活。

2.2 丰富院校思想教育内容,培养高素质留学生

据笔者了解,江苏省内的高职院校在教育工作方面存在思想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单一化甚至空白化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集中放在留学生到校后的入学教育中,内容多为校纪校规和中国法律。在教育形式上,学校也更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对学生进行直接教授和灌输。儒学的“五常”价值观内容可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品德教育这一块,帮助留学生确立一套完整的道德范式,激发他们寻求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帮助他们养成更健全的人格,从而帮助院校培养高素质的留学生。

2.3 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

儒学“五常”价值观主张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其中的仁爱精神、谦和有礼、诚实守信等内涵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对留学生进行儒学“五常”价值观教育,不仅能培养留学生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还能构建优良的学风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本身是留学生开启在华生活的第一道门,在中国的学习生涯中,留学生接触最多的环境就是校园环境。校园的人文环境是他们对中国社会认知的来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也势必将影响留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留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构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3 儒学“五常”价值观在留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3.1 以“仁”、“礼”对待留学生

周恩来总理有一个观点,叫“外事无小事”。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与习俗信仰相差甚远、同时又在同一跨场域内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不可谓一件小事。留学生群体内部、留学生与中国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差异和冲突,这也增加了高校对跨文化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在对待来华留学生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礼有节地处理相关事务,在充分尊重留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用仁爱之心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在华留学中的问题,及时疏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华学习生活。

3.2 无差别对待留学生,言而有信

来华留学生中,不乏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体自由、推崇享乐主义、畏惧艰苦奋斗之人。旷课、逃课及课堂不投入等行为在留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确立自身的威信。其次,学校也应对留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教育工作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奖励和惩罚留学生时做到赏罚分明、一视同仁,所有规则的执行都应公开、公平、公正,以理服人,言而有信,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结语

传统儒学“五常”价值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其追求的“仁者爱人”、“义以為上”、“以礼待人”、“言而有信”等内容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世代中国人的骨子里,体现在中国人日常行为中,并进一步传播到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多个亚洲国家。在留学生教育工作中输出儒学“五常”价值观,不但帮助留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适应在华留学生活,也能丰富高校的思想教育内容,培养高素质留学生,从而营造校园内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EB/OL].(2018-03-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

[2]杜维明.儒家应勇于面对挑战 提供新的普世价值(2017-10-22).http://www.sohu.com/a/199423802_740471.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3.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刘庆委.谈儒家言语道德文化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9月24日,299.

[7]徐惠卿,谈儒家文化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大众文艺,2011(10):268.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留学生价值观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