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在地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04邹妞妞付勇顾尚义

科教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邹妞妞 付勇 顾尚义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制度。本文以贵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在地质专业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导师制在地质专业本科生中初步的实施及其有益的探索,指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多样化、个性化、行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质专业本科生培养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本科生 导师制 地质专业 贵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3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for the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Geology

ZOU Niuniu, FU Yong, GU Shangy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is a brand new education system for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of G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necessity, process, inspiration and existing difficulties of putting the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into practice in geology student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rend in cultivating the geological talents is that exploring in a diversified, individualized, industry-based talent-training mode to educate geological students.

Keywords undergraduate;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geology; Guizhou University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1]本科生导师制强调教师以学生为主,博采众长、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德智并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别指导,有效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相长。在我国,传统的本科生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大学教育的前期本科生主要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此期间专业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的授课,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心理、个性培养等个人素质的培养,等到大四阶段本专业的教师才开始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训练、创新实践、专业实习以及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和专业教师,尤其是业内知名专家和教授接触的机会屈指可数,这对本科生从专业认知、专业定位、专业发展以及专业兴趣的培养极为不利。

导师制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已普遍应用,但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起步较晚,在21世纪初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率先全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其他高校则处于不同程度的试点探索阶段。其中地矿类高等院校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地质类相关专业初步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有益探索与实践。[2-4]针对地质类专业较强的行业特色性,尤其是目前行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地质专业本科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野外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研究型和应用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地学邻域相关各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为培养出具有实用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满足地质行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地质专业人才,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立足自身优势,借鉴其他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经验,在地质专业本科生中初步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立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塑地学学科优势,旨在深化地质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学院地质学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具有創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德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地质后备人才。

1 地质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地质类专业是国家理工类重点领域之一,同时又属于稀缺专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矿产资源(包括固体与流体资源)的勘探、开采、储备及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考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5]目前,地质专业的发展和地质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地质类行业,传统意义的地矿行业主要针对与人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并且由于技术壁垒和行业保护,其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本国的资源和市场。[6-8]但是,当今的地质行业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已发展到自然资源、环境、气候、生态系统、各种灾害以及制约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并且其面对的市场早已国际化。因此,地质学科的发展和地质工作是关系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和解决这些重大的社会与科学问题,是地质专业研究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德才兼备、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行业人才,这也成为地矿类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质学科发展和地质行业的服务领域的发展,要求新时代的地质行业人才必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计算机技术和工程技术知识精通、临场应变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强及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这些能力正是当今大学毕业生所缺乏的,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未来地质类人才培养的关键,全面提升地质类专业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使学生今后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和较强的适应性,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迫切希望出现革新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上述目标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从2015年决定在地质类专业本科生中试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2 地质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2015年9月,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试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其中地球科学系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试点专业,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深化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养地质人才的能力。此次本科导师制的试点,明确了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的主要职责,即根据实施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毕业论文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学生学业学习、实习实践指导工作,带领学生参加学术科研活动,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引导学生成才,开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升学或就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规定了导师制的定位及目标,今年为导师制试点以来的第三年,第一届(2015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学生马上进入大学四年级学习。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其中本科生的导师称Tutor,本科生通过每周至少一次的导师个人辅导(Tutorial)取得学业和品行上的进步。[9]本次试点借鉴牛津大学的经验,以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为原则,每一位导师负责指导2-3名本科生,导师以培养方案为依据,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重塑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多重角色,在整个大学4年学习过程中,创设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经验的互动空间,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目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为2014级至2017级,由于本科生导师制从2015级开始试点实行,此外,2017级本科生(大一)由于学校本科招生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资源与环境专业地质类所有本科专业按地質大类招生。因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班级实际只有2015级和2016级本科生,由于本科生数量相对较少,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师生比较低(1:3),每个导师仅负责指导2~3名本科生,相较于美国斯坦福(1:3)、普林斯顿(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1:9)的师生比,完全可保证不影响教师日常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足够时间辅导学生和指导学生。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从在本科生整个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中,导师以本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需要为目标,从每个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开始,在其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指导本科生的一种互动式培养制度。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学业和个体品行的综合发展,导师尊重个体差异,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有责任感的行业精英。结合国外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经验,本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措施为:

(1)本次本科导师制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依托,以基本的研究性教学为基础,以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品行及生活等方面的指导为基本方式,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2)对于低年级本科生:首先,导师应注重对大一新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引导;其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督促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如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结晶学与矿物学等专业基础课,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可让学生快速完成角色转换,对于本专业有较强的认同感,对于专业的方向和就业出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大三阶段,应注重其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前期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导师可适当地让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同时本科三年级,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和SRT项目,导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阶段在导师经费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可带学生参加专业的学术大会或者参加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开拓眼界。

(4)大四阶段,导师应该与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制定合适的研究方向,通过毕业论文的形式,让学生探索科研课题,接触真正的科学研究,对整个地质学科的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就业和升学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5)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差异,同时通过言传身教,以自身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2015 级本科生为例,这级本科生是第一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现在学生马上进入大四上学期的学习阶段。学生在学业成绩、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生活积极性、个性发展等方面都优于前几届毕业生。同时,由于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学生乐于思考,个性化的思想也促使导师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个人的学术能力和性格魅力。

3 地质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三年实践证明,导师制将理论与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相融合,将个体与大众教育相协调,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有助于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以及思维活动,从而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同时部分导师可带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学生会议及其地质专业技能大赛,这对学生的眼界开拓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学生主动性不高,甚至本科导师见不到人的现象,尤其是大三阶段的学生,由于个人思想和人生定位的更加成熟,有的学生去参加校外的活动或者兼职工作,导致导师鞭长莫及,束手无策,师生根本零交流。同时由于学院导师制处于探索试点阶段,也存在本科生导师制管理不健全的问题,没有指定相关具体的考核评价细则,导师完全凭着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培养本科生,有的教师甚至还负担学生参加会议和参加竞赛的相关经济支出,这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初衷。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也是学院后期应该思考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4 结语

地质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实践教学在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在个体化培养本科生时,意味着室内实验、野外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更多的支持。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测试等教学中必要环节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经费投入,这成为地质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最大的阻碍点和难点。同时本科生导师因时制宜,尊重个体的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培養,这对导师个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如何有效的、合理的实施和开展导师制提出挑战,进一步合理、有效的指定和规划导师制的政策和考核奖励机制,对导师制的更好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此次本科生导师制的有益探索和实施,面对当今地质行业正遭遇全球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的突出问题,在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应该进行多样化、个性化、行业特色化的育人模式的有益探索,以满足新时代、新形势对地学人才高标准、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方世明,刘志玲.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增刊:92-94.

[2]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6):58-60.

[3] 杨仁超.地质专业本科生分级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23-28.

[4] 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1):5-7.

[5] 许晓东.“国家理工类重点领域专业目录与人才培养政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

[6] 张锦高.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时间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4):22-23.

[7] 赵鹏大.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科学发展观与地学教育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5(4):2-3.

[8] 张举刚.加强地矿专业学科建设为国土资源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中国地质教育,2006(4):6-8.

[9] 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46,21.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