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
2018-01-04王莹
王莹
摘 要 开放大学,是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基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大学,是以提供扩展知识、提升职业素质、实现全民学习与终身教育为目的的普适性大学。县域经济视域下,开放大学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优势。通过梳理国内外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切性发展的文献,对涪陵电大的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人才供给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错位矛盾,找准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开放大学 开放教育 县域经济 专业设置 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11
The Study 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Open Universities Specialized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WANG Ying
(Ful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000)
Abstract Open University is an applied university based 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a universal university aiming at providing expanded knowledge, enhanc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realizing universal learning and lifelong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y economy, the Open University has its inherent advantages in specialty sett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comb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the specialty setting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pe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ase of Ful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finds out the structural dislocati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s, talent suppl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alent demand of county economy, and finds out the specialty settings and talents deman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 the pat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Keywords open universities; open education; county economy; specialty setting; appropriateness study
教育,最終都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承担起服务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与历史使命。相比传统的、着眼于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开放大学平民化、普适性、应用型的价值取向,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教育使命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专业设置、学科构建、课程开发。基于此,系统梳理国内外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切性发展的研究文献,找出当前国内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人才供给结构矛盾,找准两者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现状
学科、课程、专业,是构成一所高等院校的基本要素。其中,专业是基础和特色,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专业设置,涵盖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内容。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设置架构学科专业体系、汇聚教学科研资源、建设课程资源,满足学科生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是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张晓,谢静,2017)。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指的是双方相互适应、双向互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这方面,西方国家探索了更长的历程,形成了更成熟的经验。英国于1969年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共开设14个学科门类、68种专业、250类证书、600多门课程,涵盖学士、硕士、博士等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个人健康、环境保护、艺术修养等非学历教育(康萍,2012)。日本于1983年成立放送大学,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开设3个学科门类、6个专业、400多门课程,涵盖学士、硕士学历教育和部分非学历教育。近年来,日本放送大学紧跟社会经济前沿,增设了“IT技术”、“信息”等专业,同时,注重校园归属感和社会认同度提高,在全国范围内配置57个学习中心(黄仪庄,吴锦程,2015)。印度设立甘地国家开放大学,开设138个涵盖证书、文凭、学位的专业,重点进行学士、硕士、博士学历教育,同时,针对传统大学较少开设、社会急需的领域,如酒店管理、环境保护、特殊教育、妇女权利,积极开展证书教育与职业培训(常青,2008)。此外,如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同样面向社会需求,开设50多个项目、90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学历、学位和证书类课程(康萍,2012)。
具体到我国,开放大学由原有的广播电视大学转型而来,原有的电大系统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层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必修课程统一由中央电大负责,省级及以下电大只根据自身情况开设选修课程。专业选择的范围主要限定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这种照搬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做法在转型后的开放大学得以延续。且由于受体制机制、路径依赖等影响,现有专业设置呈现自我调节功能弱化、信息沟通反馈不畅、市场机制调节有限、社会参与机制缺乏、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态势,难以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姜福英,2013)。
开放大学试点推进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单位结合区域经济需求、自身办学定位进行了有益尝试,如结合地方支柱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普通高校合作开展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荣彩芬,2016);结合地方新兴产业、生态资源优势、地区区位优势等设置健康管理、环境保护、会展策划与管理、国际会展等专业(孙世虹,2017);结合地方农业大省定位、农业结构转型需求,开设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及课程(张益彬,2013),结合东北经济振兴、粮食大省传统,开设机械制造、矿业工程、粮食经济、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专业(姜福英,2013);结合地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开设社区教育、义工管理、志愿者服务等专业(李彦,2017);针对少数民族区域,结合地域文化,开设民族与宗教、草原保护、草原文化、双语金融等特色专业(杨文斌,张楠,2017)。但总体而言,开放大学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系统性、针对性明显不够,仍简单地以满足学员文凭情结和学历补偿为主,极少根据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职业细分,主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以满足学员学历补偿、学历提升、产业发展、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素质提高、品质改善等多方面的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求仍有明显差距。
2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发展——基于涪陵电大的个案分析
纵观文献综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开放大学专业设置的理论基础、现状分析、试点建设、调整机制,少量文献提到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情况,但一方面,研究视角仍是在维持专业设置“大一统”体制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和地方特色,进行的微量调整与变通处理,缺乏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极度缺乏适切性研究的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重庆市涪陵区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剖析现有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切程度。
2.1 样本介绍与选择依据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区内现有大专院校3所,即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涪陵广播电视大学。从毕业生流向来看,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工贸职院均以流向重庆主城、成都、东部及中部发达地区为主,涪陵本土就业比例尚不足10%。区域内人才需求的满足,主要以涪陵电大、中职教育提供的学历补偿、继续教育为主。涪陵电大自1979年开办以来,共开设本、专科专业31个,并与部分高等院校合作开办常设本、专科专业35个,常年招生人数保持在4000人左右,且主要以流向区内为主。在这种人才以区域内自给为主的环境内,分析开放大学与县域经济的适切性,显然具有典型性和合理性。
2.2 个案研究与实证分析
2.2.1 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适切性分析
根据《涪陵区统计年鉴(2012—2016)》发布的数据,近五年,涪陵区经济总量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产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其中,第二产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略有下调,比例稳定在61%左右,工业立市的主导地位得以巩固。第三产业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不大。第一产业尽管年度间略有波动,总体仍然稳定在6.5%左右。与之相比,涪陵电大的专业设置中,第一产业类专业占比6.1%,与产业占比基本一致。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占比与专业设置之间,却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率基本趋于饱和,但急需的第二产业类专业却存在严重短缺。
2.2.2 从业人员与招生数量适切性分析
具体到从业人员,近五年,涪陵区各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基本稳定在35%左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一产业从业成员每年下降1%左右,并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导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保持1%的增速。但从涪陵电大的招生人数来看,第一产业类招生人数实现了从无到有,但招生比例尚不足2%,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市场需求保持稳定,招生人數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类专业招生人数占比高达80%以上,且增长幅度远高于市场需求。可见,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错位矛盾。
2.2.3 支柱产业与主要专业适切性分析
细化到具体产业,作为工业主导的城市,工业对涪陵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5.3%。其中,化工化纤、装备制造、食品医药、重要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六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1138.35亿元,占70.4%。页岩气、新一代信息技术、MDI下游、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76.55亿元,占23.3%。与之相比,涪陵电大近5年开放教育招生数量前10名的专业分别为:工商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建筑施工、法学、学前教育、护理学、土木工程、市场营销、工程造价,除护理学、学前教育可对接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外,其余专业均为大众化、普适性、以满足学员学历补偿及提升为主的专业,与区域内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适配性明显不够。
2.2.4 政企需求与学员身份适切性分析
目前,涪陵围绕六大传统产业、六大新型产业,集中打造李渡、龙桥、清溪、白涛4大工业园区,汽车制造、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电子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勘探、能源工程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急剧上升。加之,近年来涪陵区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业政策保险、农业技术指导等三农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从涪陵电大的学员身份来看,企业类员工所占比例仅为48.15%,且主要以接受工商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学历教育为主,与产业工人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需求相差甚远。同时,尽管目前已开设农村行管等个别专业,但三农类专业设置极度缺乏,招生人数非常有限。
2.3 研究结论与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产业结构、从业人员,还是支柱产业、政企需求,涪陵电大的开放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均存在结构错位矛盾。这是当前基层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由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由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统一设置,基层电大并不具备自主裁量权,难以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及时进行设置。即使有意向开设地方专业、特色专业,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备案程序。二是受传统观念、办学基础、师资力量等路径依赖影响,电大“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在教职员工和市场认知当中根深蒂固,向职业教育、证书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延伸转化需要时间。三是学科的形成,专业的设置,需要一定市场体量的需求,需要有师资力量的充实,市场需求与教育响应之间需要一定时期的论证与适应,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3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适切发展的路径探索
3.1 赋予基层电大更多自主裁量权
我国各县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原有的“五统一”限制,制约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转型过程中,应赋予基层电大更多自主裁量权,推动实体化建设和内涵层次提升,由其根据县域经济需求,综合平衡学校资源与社会需求、规模效益与培养质量、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局部利益与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对县域人才需求、办学现状、生源预测、风险管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专业。要结合自身定位和县域需求,突出重点专业,强化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申办潜力专业,延伸派生专业,建设共享专业,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3.2 注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县域经济发展,内涵了县域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的构建。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专业设置同样要面向人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因此,应打破传统的以学历补偿与学历提升为主的思维惯性,注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甚至把非学历教育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提供文凭、证书、培训、拓展等多方面的教育形式,满足县域学员学历补偿、学历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技能提升、知识拓宽、素质教育、品质改善等全方位需求。落脚到课程开发上,就是要建立涵盖专业知识课、专业实践课、公共基础课、综合通识课在内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弹性的模块化课程设置、灵活的学分银行转换制度、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满足学员多层次、多样化、应用性的学习需求。
3.3 积极探索专业设置的社会参与机制
开放大学的专业是否健康发展,专业建设是否成功,学习者、用人单位、用人行业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时,要广泛吸收高校、行业、企业等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共建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鼓励开放大学与高等院校、机关单位、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工业园区、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办急需专业,共同进行职业培训,共同开展证书教育,共同完善课程资源,共同实施教学评价,建立广泛合作、共同开发、共建共享的专业体系与课程资源库。同时,优化完善专业评估机制,兼顾内部自评与外界他评,增加社会力量在专业评估当中的参与程度和分值权重。
3.4 主动适应扶贫攻坚与农村改革进程
县域范围内,农村仍然占据着最广阔的地域空间,也是县域经济的最大潜力来源。县域经济发展,既要深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坚决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开放大学参与扶贫攻坚与农村改革进程,这本就是开放教育的应有之义。过去,电大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业科技人员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开放大学更应该立足传统,发挥优势,在农村公共服务、农村行政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管理等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深入参与扶贫攻坚与农村改革进程。
【基金项目】2017年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科学研究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B2017-11)
参考文献
[1] 张晓,谢静.成人继续社会化导向下开放大学专业设置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17(5):52-53.
[2] 康萍.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6):35-40.
[3] 黄仪庄,吴锦程.日本放送大学的特色及启示[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8(3):15-18.
[4] 常青.印度开放与远程教育的领导者——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J].农民科技培训,2008(10):12-13.
[5] 姜福英.黑龍江开放大学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58-59.
[6] 荣彩芳.“终身学习”视域下的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常州开放大学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36-39.
[7] 张益彬.开放大学专业构建的探索——以江苏开放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3(2):11-14.
[8] 孙世虹.关于民族地区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开放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7(11):85-86.
[9] 李彦.论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建设[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2(4):13-15.
[10] 杨文斌,张楠.开放大学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创新——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7.9(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