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2018-01-04黄蓉生崔健
黄蓉生 崔健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加强思政课建设,开启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成效显著、经验宝贵。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绩与经验,对于进一步办好思政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的任务要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经验;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稳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回顾与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因于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批示,缘起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1.践行高校肩负重要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高校深化综合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这一改革任务本身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2]。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3],等等,进一步提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时代使命。践行高校肩负的这一重要使命,必然要求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
2.落实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改革重要批示的必须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为思政课作出重要批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4]。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其必须举措。
办好高校思政课,教材是根本,“把教材编好”是讲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好教材的政治关、思想关和质量关,唯此才能保证课堂“源头活水长清”,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具体到思政课,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把教材编好,就要立足新时代,把握教材承载的时代使命,充实时代内容,展现时代气象,引导大学生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奋发有为、努力奉献,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就要贯穿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其贯穿于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之中;就要着眼新实际新要求,既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也自觉回应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思想困惑和发展诉求。“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薄弱环节,如有的学校对思政课教师认识缺位、重视不够,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学科支撑薄弱,等等。在全面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尤为迫切。“把课讲好”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归宿。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要形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把课讲好。讲好思政课,是检验是否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主要试金石。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必须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主渠道和多途径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3.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现实问题的必选方式
一段時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少数高校没有把思政课教学摆在首位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办法不多,投入不够,思政课教学存在“边缘化”倾向。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囿于传统教育理念,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较少考虑被培养对象的个体需求,课堂教学“一言堂”,忽视或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三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话语生活化不够。教材内容审美性、创造性凸显不足,外延边界略显模糊,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部分思政课教师不重视整合最新教育资源、不接受新鲜话语内容,固守传统内容、沿袭学术话语和文本话语,降低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薄弱、政治素养欠缺,大局意识、底线意识淡薄,课堂教学不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说清、说透,政治导向不够、价值引领偏颇,甚至带来负面影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略显乏力,运行模式单一,合力效应未能充分显现。五是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够。部分思政课教学要么是停留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方法,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学实效低微;要么过分注重教学互动,导致课堂教学热闹但缺乏理论深度、忙碌但缺乏价值引领,“观光者”“游离者”现象普遍,等等。
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缘起和根本推手。解决这一系列现实难题,其必选方式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如转变办学观念,强化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育理念,坚持“引导生成教育观”,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质;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乘时代契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以“05方案”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等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遵循科学原则,选择正确路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1.严格遵循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多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始终是在遵循科学原则基础上稳步推进。
首先,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5],明确提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教育事业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遵循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6]。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终指向是为了立德树人,并将此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全方位。
其次,遵循以强化实践为重要支撑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严格遵循强化实践为重要支撑的基本原则,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其中实践教学是互动性、参与性和生动性三者兼具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知行合一良性运行的思政课教学机制。
最后,遵循以协同各方为平台依托的基本原则。实践有力表明,思政课教学改革绝不是单枪匹马在战斗,需要协调各方力量,依托各种平台,形成教学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改革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遵循以协同各方为平台依托的基本原则,依托的平台主要有实践教学平台、网络辅学平台、教师备课平台等。对于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掘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帮助的实践元素,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加强合作,与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建立联系,通过现场教学、参观调查、艺术创作、视频展播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协同的各方既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也包括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有效协同。同时,其他各门课程亦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形成教育教学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
2.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围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队伍和教学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拓展有效路径,有序推进教学改革。
首先,实施“主体化”教学策略。“主体化”教学策略就是在思政课多种教学方式中将课堂教学作为“主体”,通过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凸显,达到理论武装、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多年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拓展了课堂教学“主体化”路径,在实践中主要抓住三大环节:一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让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切实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二是强化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打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件、形成教学团队、反思教学问题,运用集体智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三是打造专题化教学模块,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在全国使用同一本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既要将教材内容不折不扣讲清楚,又要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学生的思想困惑讲明白,这就要求精心设计专题,开展专题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与“多”相统一,即将统一的“马工程”教材体系转化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创立“立体化”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原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不少高校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创立了“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即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浸润为重要补充,实现教学资源多层次、全方位优化整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路径。课堂教学以“专题讲授+深度探究+互动教学”为主,将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有机结合,突出理论教学“要精,要管用”。网络教学以“自主学习+延伸拓展+教师辅导”為主,将基础知识点、理论拓展点和学生关注点有机结合,使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实践教学以“实践感悟+合作探究+研讨反思”为主,将课堂、学校、社会、网络等多种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的平台,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浸润以“共同参与+文化熏陶+氛围感染”为主,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文化长廊、主题竞赛、艺术创作等特色校园文化,实施“文化讲堂引领、文化经典浸润、文化环境塑造、文化实践历练”的多样化途径,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再次,打造“团队化”教学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打造“团队化”教学队伍路径,配齐建强教师队伍,着力提升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形成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自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高校加大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打造“团队化”教学队伍,努力按照1∶350的比例配齐队伍,优化学缘、年龄、职称结构,通过教学改革专项、科学研究专项、名师示范教学、择优资助计划、培训实践研修等形式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后,构建“协同化”教学机制。思政课教学改革离不开协同教学,构建“协同化”教学机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拓展的又一教学改革有效路径,即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协同形成思政课合力育人的教学机制。具体而言,协同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协同线下教学与线上互动,协同课堂教学与文化育人,协同显性教学与隐性教育,从而构建起联动、创新的 “协同化”教学机制。在教学机制运行中,以高校为主导,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与网络技术公司协作研发在线教学平台,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网络智慧课堂;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开展多样多态的文化浸润活动,协同提升育人实效。
3.客观评价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
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以及教学改革方法的应用推广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首先,课堂教学和育人效果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了学生获得感。例如,西南大学采用课堂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文化育人等举措,探索了主渠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精要传播”,网络教学的“互动传播”,实践育人的“情景传播”,文化育人的“浸润传播”,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网上评教满意度逐年攀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高度肯定;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群体和个人;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活跃于校内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艺术创作屡获殊荣。
其次,示范影响和应用推广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了不少可供全国借鉴的实践经验,如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更加牢固,教学策略、模式的改革创新有序推进,教学队伍逐渐配齐建强,教学保障趋于坚强有效,等等。以西南大学为例,该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教学这一主体,探索涵盖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队伍、教学机制等在内的“一体多维”综合改革,教育部网站、《光明日报》等多次报道改革经验,并入选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教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50余所高校来校交流,8省市部分高校加入“至善在线”数字化教学平台行列。
最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相互促进。多年来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始终将“教”与“学”作为中心环节,强化理论研究的目标指向,让理论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发掘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将科研的内容瞄准教学改革的前沿,使科研成果成为教学的坚实基础,既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又促进了科研能力的进步,形成了教学科研联动促进的效应,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相互联动、有益促进。据悉,某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于改革路径和实践经验研究,出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综合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精要》等教学改革著作和辅学读物;发表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教学改革的科研论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二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5人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称号,多人获得全国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等
称号。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验启示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肩负新使命。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验,给予今天的重要启示就在于:要坚持正确理念引领,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奠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配齐建强教师队伍。让思政课更有“奔头”、思政课教师更有“劲头”、大学生尝到更多“甜头”。
1.坚持正确理念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之所以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立足当今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而言,要做到:
第一,坚持课堂主渠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这为在新时代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政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思政课不可替代的“主渠道”功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引,立足“民族复兴伟业”战略高度把思政课作为“第一课程”建
设;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错误倾向,坚持思政课课程自信,着力开展思政课体系化建设,守好“主渠道”,筑牢“主阵地”。第二,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理念。育人是高校的根本,而教学则是达到这一根本的中心任务。高校要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人才保障教学、以管理服务教学的浓厚氛围,确保教学工作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受到影响和削弱。思政课的育人功能集中体现在价值引领、理论武装和道德内化等方面,通过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对大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增强实效性,确保思政课教学中心地位。第三,坚持理论武装理念。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强化问题导向,在理论研究阐释上、在理论宣讲运用上下功夫、求实效。一般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方向引领、内容引领、目标引领和方法引领。其中,内容引领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
2.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10]。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给予当今的又一重要启示,就是要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第一,读懂学生。新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首要的是破解教育对象难题。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青年学生,破解难题就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一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听、听了是否认同。思政课要想得到学生的喜爱,让学生不仅能够听得进去,还能够主动“回味”,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好听起来。第二,内容为王。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坚持内容为王,也就是要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传播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教学内容就跟进一步的要求,及时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多种方式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凭借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间节点,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名家采访、时事热点进行课堂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实际问题和普遍关心问题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成才观和修养观教育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第三,借助科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1]。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移动互联网技术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手段,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与现场课堂教学相结合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3.配齐建强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只有紧紧牵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思政课教学改革才能更扎实地稳步向前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策文件,其中多次强调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新形势的深刻变化,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对配齐建强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
任[12];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3];“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14]。综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的再一启示就是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第一,要具备“四有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一大批好老师。好老师没有统一模式,但有一些共同的、不可或缺的特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建设具有“四有特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应强化底线意识,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理直气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要突出“明道”和“信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5]。高校教师是传道者,传道必须首先明道、信道;青年学生信道的过程往往是“敬其师”,方才“信其教”,进而“遵其道”。这里的“明道”,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明立德树人的责任之道,不断增强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明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之道,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和解决现实困惑的能力。这里的“信道”,要求思政课教师“必真信、必坚定,有底气、有信念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做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16]。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思政课教师唯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讲,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者、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示范者、成为学识扎实学养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成为仁爱之心拳拳的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指导者,才能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以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思想魅力、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成长进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35.
[2][7][8][9][11][12][1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9-25.
[4] 逄锦聚.关于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86-90.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293.
[10]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教社科〔2015〕2号.
[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
[16] 传道者先要明道信道——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 2016-12-14.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任务(项目批准号:18JF14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