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8-01-04李银花
李银花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构成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在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智慧方面,有着与其他课程无法比较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改进、变革,转变观念,提高思想,改进方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中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时代发展、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基本上走出了传统以成绩为目標,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追求,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过程,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但是,改革总是有疏漏的,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比如,教学方法单一,观念转变不彻底,学生主体性不突出等,这一切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对小学数学改革仍然不能停止探索,要在工作中不断尝试、改进,努力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努力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传授他们灵活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下面,本人就借此谈谈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大家交流为盼:
一、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对于还没有领略到数学的奥秘、神奇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一堆数字、一堆符号,加加减减、乘乘除除还是得出一堆数字。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很难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所以他们在计算中当速度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正确率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以及对应用题分辨不清什么是已知,什么要求的问题时,他们自然会对数学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讨厌学习数学。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且对老师的数学教学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老师就要采取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纠正、提高。例如,可以借助算式条、数字卡片、速算本等,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增强他们的信心。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比如,给学生20道计算题,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算对15道,就得到一个小红星,小红星积累到5个或10个可以兑换奖品等。这样一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计算速度;二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三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举几得,效果明显,何乐而不为呢?
二、用多媒体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二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这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老师,首先要想办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课堂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把教学内容高效率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提高。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老师就要有新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像相结合、动静互补等特点,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他们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课,专心学习。结合多媒体的学习过程,不但课堂气氛得到了有效的调节,而且学生有了兴趣,教与学的效果也得到了提升。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把更好的教方法、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能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评价性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
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需要大人和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他们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也才更加有信心改变习惯,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同一个学生,如果在教学中一直肯定、鼓励他,你会发现他不但反应快,思考能力强,学习态度积极,而且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对这个学生持怀疑态度,甚至他偶尔做对了一道超难度的题,老师也不是鼓励,而是一句:“是你做的吗?”这样你会发现,这个学生不但学习越来越没有积极性,上课不发言,下课不做作业,对数学也丧失了起码的兴趣,成绩直线下滑。可见,小学生不太坚定的信心和太过敏感的心理,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来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小学生爱听到老师表扬、肯定,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老师就要在教学中及时、恰当、合理地给予学生肯定、鼓励,提高学生自信,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勇于提问,不断进步,从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数学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习惯、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和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若干小学数学课例说开去[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2]易良斌.以学生发展为本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2017(11).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