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2018-01-04刘光瑞
刘光瑞
摘 要: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教学开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精彩的、有效的新课导入设计,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小学生在兴趣驱使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与学习习惯。通过体验式导入、生活化导入、互动式导入三方面分析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教学上的经验。
关键词:新课导入;体验式导入;生活化导入;互动式导入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学任务。新课伊始,教师通过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与数学学习习惯。
一、体验式导入
体验式导入,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新课前,深入挖掘教材及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条件与氛围,激发小学生体验参与的主动性,使小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导入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分析教材得知,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难点在于: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获得1厘米的长度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借助教室里现有物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物品测量,如对教室黑板的测量,鼓励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想办法测量黑板的长度:同学甲用迈步的方式,测出黑板的长度是几步;同学乙用手一拃一拃地量,得出黑板的长度是几十拃;同学丙通过双臂张开进行测量,得出黑板的长度有几臂长。同时,也有学生通过同样的方式进行测量,而测出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此时,学生一脸好奇,纷纷表示出疑问:“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呢?难道我们就测不出来了吗?到底谁的答案正确呢?”教师抓住此时的机会,就可以提出长度单位这一概念,并且让学生明白理解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导入设计,学生主动体验参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生活化导入
生活化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导入活动中,教师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利用现实的生活背景、生活实例等素材,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将生活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兴趣融于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生活环境中,感知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考,这样的教学导入活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备案教材分析得出,此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直观感知角的大小,并且能够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组织竞赛抢答活动,抢答生活中的角都有哪些?教师把学生的回答都写在黑板上,然后再让学生评价是否有异议。这样以竞赛的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鼓励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与发现,认识到数学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从而培养了学生将数学学习生活化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三、互动式导入
互动式导入,即在课前导入教学中,师生、生生双方或多方进行平等交流探讨,不同思想意见的碰撞,激发了交流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使知识在互动交流中得以学习运用。这样的教学活动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一课时:小数乘整数时,教师也要深入理解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把握学生的情感与价值的培养。互动式导入可以先归纳出相关问题,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互动交流不同意见,最后达到学生熟悉所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与此课相关的旧知的问题:(1)总结阐述小数的性质;(2)总结积的变化规律;(3)总结整数乘法的算理与法则;(4)总结旧知结合新知,你自己能总结出其中的关系吗?(5)结合新知,抛出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中,积极探索总结回忆旧知,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学生在问题的交流碰撞中,学习动机被问题激发。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价值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与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白双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A].2012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