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8-01-04徐志芳
徐志芳
摘 要: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帮助学生提高读写水平、提高文学素养的功能。基于此,主要针对小学生特征及学习现状,提出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参照,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研究,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语句训练
一、激发阅读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帮助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状况来看,大部分小学生目前还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想要保证他们能够长时间参与阅读训练,必须先激发他们对阅读学习的兴趣。一旦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那么学生就会逐渐拥有自主阅读意识,进一步对阅读产生乐趣,能够自主进行阅读,并积极阅读。
为实现上述目的,可采用如下手段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激发。一是讲故事。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比较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好奇心较重。教师在进行授课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诱发其好奇心,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二是开展课外活动。教师通过对授课内容的延伸,开展与其相关的课外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以红军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感受红军意志,学习红军精神,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评比活动,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等,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开设某一主题的阅读会,并使用道具装点教室,促进学生对主题阅读会的融入,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認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在讲解《白雪公主》这篇童话故事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话剧表演,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白雪公主、小矮人等角色。通过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话剧表演等,通过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词句训练
字、词是构成语文的两大要素,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想要完美地接收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就必须理解文章中的每个字。换言之,阅读一篇文章,只要充分理解其中的字词句,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大体方向。因此,可以将熟练掌握字词看成是打开阅读大门的一把钥匙。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够准确运用词语,将其组成完整的句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准确借助词句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进而推己及人,更进一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对于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师不能只让学生阅读一遍就结束,而应在阅读之前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词句,以此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主题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传授阅读方法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毕竟无法始终监管学生的阅读。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阅读,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正所谓“多读书,读好书”。不能够一味地只追求阅读数量而放弃阅读的质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有用的书,比如国内外经典名著等。另外,教师还需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发生质的改变。阅读方法的传授可以通过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方式来完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途径。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工作呢?第一,指导学生进行速读。通过速读标记出文章的阅读障碍。预习中第一步就是速读全文,发现文章中的阅读障碍并加以解决,保证对整篇文章阅读的流畅性。第二,通过细读找出问题。在对文章大局有个整体把握下通过逐字逐句阅读来找出自己在文章中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在阅读过程中,要以一篇带动多篇,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同时扩充自身的知识面。
经上述分析可知,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热爱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阅读,感受语文的魅力。结合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加强词句训练、讲解阅读方法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284.
[2]陈明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7):39-40.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