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下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思考
2018-01-04阿哈图·开维
阿哈图·开维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以及空间位置形式的一门学科,掌握数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有了新的方向,教师应当至少做到如下三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索,提高学习能力;创新教学评价,关注情感发展。
关键词:六年级;高效课堂;人教版
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自主探究意识淡薄、教学评价方式落后的问题,影响了高效课堂建设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改革教学模式,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在多年从事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本人积累了一些高效课堂建设经验。接下来,结合人教版相关教学案例,针对新课标下数学高效课堂建设这个议题发表一下浅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纵观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忽略了联系生活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接受相关知识造成了诸多困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想要建设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当从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学习需要出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生活情境,在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进而促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进行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全家人分享一块蛋糕,妈妈分到了这块蛋糕的 ,爸爸分到了 ,小军分到了 ,全家人一共分到了這块蛋糕的多少?”这个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分蛋糕”话题导入,给了学生亲切感,便于学生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引入分数乘法意义的知识点,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二、引导自主探索,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淡薄是阻碍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很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长期依赖教师获取数学知识。一旦离开教师,学生就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开展学习活动。新课标建议:“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高效课堂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亲自探索认识圆的特征,我将全班学生分为6人小组,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如下问题:在草稿纸上画下一个圆,并用剪刀剪下,将这个圆折叠2次,你们发现了什么?将折痕用彩笔描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总结这些线段的特征,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这几个问题既要求学生动手,又要求学生动脑,在动手又动脑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圆心、直径、半径的认识,为圆的性质相关知识点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而由于是亲自探究所学习到的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三、创新教学评价,关注情感发展
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高效课堂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一直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没有关注到学生数学情感态度的发展,出现“唯分数论”倾向,这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效课堂建设目标的达成。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六年级数学应当创新教学评价形式,将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凸显对学生数学情感态度发展的关注。
成长档案袋是当下普遍受到认可的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在我的六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引入了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开学之初,我发给学生一个空的档案袋,要求学生自己制定本学期数学学习目标并放入档案袋内。我会对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为他们量身打造阶段性学习计划。我会定期对学生阶段性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计划完成度较高的几位学生公开表扬。学生每次课堂表现情况、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单元测试情况我也会记录在档案袋里面,到学期末,参考档案袋内容以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内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深刻彰显了发展性评价原则,更具有客观意义。
新课标下数学高效课堂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简要分析了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重要问题。长期从事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以来,本人深刻认识到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才能有效推动高效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6):109-110.
[2]张薇薇.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0(29):34-36.
编辑 孙玲娟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