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2018-01-04苏洪霞
苏洪霞
摘 要:课堂提问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组织课堂、调控教学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向学生提出“对不对,明不明白,是不是”等问题,这些问题学生随口即答,没有思考性,而且这种提问方式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毫无关系,针对性不强,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难以有所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提问方式,从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问题是否具有思考性等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提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包括向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传授,还包括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这里的解惑既指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还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提问对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想通过有效提问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从课堂问题设计、提问实施这两个环节入手:
一、课堂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不是随意而为的,需要预设,而课堂问题设计是实现课堂预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提问效果的好坏。
1.问题设置的目的要明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是由导入、知识讲解和课堂总结这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教师的提问可以贯穿于不同的教学环节,而不同的教学环节需要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比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问题设置要适度
这里所说的问题要适度主要是指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开放性,其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题量不可过多,超出学生的数学水平。问题的思考性就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问题难易适度是以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水平和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过难的问题不但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反而会打击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在教学中生成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会对教学内容做一个深入的了解,以此做好备课。但课堂教学是一项动态生成的活动,受教学环境、学生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已备好的课可能无用武之地。这就需要教师在动态发展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设置。换句话说,教师可以先针对教学内容大致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问题,或者就地取材,根据教学进展提出具有时效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问题的生成性。
二、课堂问题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以情境的方式将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心理进行协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数学认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悬念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等,教师所选择情境创设方式需要以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为基础,以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情境。如,在教学《圆》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汽车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出几何图形,并对这些图形进行比较,询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如果将车轮换成正方形会怎样?如果将方向盘换成长方形会怎样?”在问题思考中引导学生对圆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圆,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学生会带着这一问题进行画圆,最后在操作中領悟到“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样在问题情境中,学生以问题为基础,以操作为导向,可以自主探究到所要讲授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体验问题
皮亚杰曾经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现在常常将数学教学称为数学教学活动,以活动形式来进行数学教学,其目的是要学生参与教学,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提问放进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亲身体验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我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组织学生用小棒摆成自己喜欢的图案,让学生数一数摆成此类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尽可能多地摆出图形,并用加法计算一共需要多少小棒,最后向学生提出“如果摆20个这样的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在摆放图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数一数、算一算可以自主归纳出乘法算式,教师只需要稍加点拨,乘法教学就水到渠成。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要想实现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从问题设计和问题实施这两个环节入手,用多样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欢.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5.
[2]詹兴强.以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3.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