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2018-01-04张丽
张丽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老师可以通过朗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心灵共鸣,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文朗读,朗读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建议
小学语文的开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使其了解并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学习语言,开发其语言的能力。在这之中,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朗读语文课文,我们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事实上,让小学生朗读语文课文的过程,就是让小学生锻炼语言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实践的过程,课文的内容很丰富,辞藻很优美,小学生反复朗读后,这些优美的辞藻,丰富的内容,就会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其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目前现状
让学生学习并理解语言的魅力是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目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其增强语文语感,使其能够积累到丰富的语言能力,開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语文朗读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增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升华。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达到课堂朗读的数量,还需要保证学生的课堂朗读质量。让学生能在课堂朗读的过程中做到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让他们表现出自己特有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阅读中体验到朗读的乐趣。但是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来看,老师们仅仅只是将课堂朗读当做一个课堂过渡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过课文后,便开始为学生分析其句意、语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无法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精妙之处,只是机械性朗读,无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就会对朗读失去了积极参与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现力就会变低,所以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变低。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应该是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方案,在能够保证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好,最完善的资源,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语言能力。具体说,就是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心理特点、能力水平,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的情况下,为学生设计相对应的朗读教学方案。与此同时,在课堂朗读的教学当中,其内容还是要最大限度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尽可能为学生展示出课堂朗读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另外,老师应该多制订几种教学策略,以免一种教学策略太过枯燥无聊,还应该注意要多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综合学生的反馈,再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朗读变得高效。
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的一些策略方法
(一)初次朗读,感知全文
要想理解一篇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文章中的深刻含义,而第一次的朗读是最重要的。老师应该在学生初读文章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感知全文,如何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教会学生学习字词的含义,让学生在通读全文之后理解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次朗读时,要保证学生字词的发音都是正确的,并能很好地掌握每个字词的含义。
老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在学生朗读之前,提出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从而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思考的能力。另外,老师还应该让学生多朗读几遍文章,短的文章自主朗读大概5~6遍,长的文章应该自主朗读3~4遍,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在朗读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帮助指导,让学生在遇到不懂问题的时候,用笔圈出来,做上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例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老师可以在朗读之前先安排几个问题给学生“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事情?这篇课文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你们谁能站起来生动地朗读一下这篇文章?”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发现谁有错误,及时指出。
(二)再读深思,欣赏文章
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在第一次朗读完文章后,一定会有各种问题,老师不要直接给学生讲解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对朗读文章的兴趣,这个时候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学生在再次朗读的过程中深思,仔细欣赏文章,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在再次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梳理思路,让其能在再次朗读中获得欣赏文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葛东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15(32):172.
[2]娄洪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32.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