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
2018-01-04刘铖牛会云
刘铖+牛会云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和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基础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就西部农村小学在国家改薄项目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认识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和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基础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几年,我校借助实施国家改薄项目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大力加强信息技术装备的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推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仍存在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为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教学形式上的多样,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等现象,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呢?下面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的思想认识
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呢?首先要让广大教师看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起到的特殊效果。如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使知识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组合形式来表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联想等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班班通在课堂中的使用,使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其次要强化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灌输和宣传,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宣讲,慢慢地教师的认识便会提高。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
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效益的,并不断成熟并为实践所服务,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所以要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传统的听力范读开始,由原来的磁带转变为网上获取的MP3音频,上课时一点即读,想从哪播放在播放条上点选即可;也可以从简单的PPT应用开始,课堂中多增加一些练习,提高训练效果;还可以从实物展台做课堂演示、学生作业展示开始,使演示或展示放得更大,效果更清晰等等。让教师慢慢地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
三、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仅靠教师的自我摸索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起步阶段,搜集资源、制作课件、应用软件等都比较费时间,教师普遍感到困难,这就需要对学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次要对教师课件制作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再次要指导教师使用“班班通”“人人通”网络资源平台及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络资源,及时掌握最新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操作能力。
四、及时纠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错误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应当予以及时的提醒和纠正:
1.为了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而生搬硬套。有些课用传统的方法反而是比较好的,就没有必要非得引入信息技术,搞得华而不实。
2.用电脑取代人脑。一节课都让学生看视频,老师不提目标要求,不做适当的强调、引导,不做必要的分析、点拨,完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去完成任务,是不可取的。
3.機灌+人灌。整节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和屏幕的演示,没有学生的思考、练习,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这也是要坚决避免的。
4.把课本上的内容完全搬到屏幕上,把原本教材中就有的问题搬到屏幕上进行练习,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应该将多媒体演示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不做无谓的重复。
5.用课件代替板书,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多媒体的演示都是一幕经过,而一节课的重点、纲目是需要教师以板书的形式呈现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所以,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在课堂中应用,板书都不能丢。
总之,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学习、探索和推进正在进行中,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无论教师、学生,均呈现了可喜的变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将教育信息化进行下去,教育的现代化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子佳.信息技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探析[J].学周刊,2016(2).
[2]王青义.创新教育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2015(9).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