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践行陶行知教学理念
2018-01-04高丽丽
高丽丽
摘 要:作为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更好的“教”,“教”好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学”,自觉自动“做”起来。主要讲述了新教师如何在“做”中觅得适合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教学曲径,即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科学教学理念之“做中教”。
关键词:践行;陶行知;做中教
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教,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育人教学是永恒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科学教学理念之“做中教”,其实这“做”的过程便是一个学习和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内化后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学习情况,“教”出真知。
一、学而不倦,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作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是硬伤,如何快速进入教学正轨,除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行纠正,还应该想尽办法去“充电”,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基本功系统升级。
在模仿中用心体会,内化并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记得去年的微课比赛,赛前半个多月,师傅每天给我定一个课题,为了更快地上手,我就直接在一师一优课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边看视频边模仿,天天死记硬背教案,一场又一场的模仿秀。还搜罗了一堆的课堂学生评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加深记忆,即使当天比赛,一路上还在听着自己事先录好的评语。撇开比赛时的糟糕教学设计,不可否认,事先的充分准备让我的紧张情绪得到了很好的缓冲。单纯模仿的最大弊端就是遇到新的课题,就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因为模仿的过程简单粗糙,没有进行消化。现在在观看视频之前,我会先熟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观看中品读设计者的意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带着灵魂去模仿。
除了观看一师一优课,小学版科学课上精彩纷呈的教学实录和百家争鸣的评析,也让我大开眼界;另外,参加全国名师巡回演讲和展示课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法宝。
二、不断修正,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我来说,每天的教学都是不一样的,充满挑战,因为我深知一块海边随意捡起的粗糙石头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才有可能成为一颗滑润的宝石。教学目标在起步阶段也是本着如何让学生理解为宗旨的,而科学精神并没有强化和落实,所以,正在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举个例子,在《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课中,传统“填鸭式”教学设计就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探究“植物根的生长方向与种子放置方向的关系”,怎么做呢?请看大屏幕,首先……接着……最后……甚至将实验步骤打印在A4纸上,发给学生,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做實验就可以了。课后,听课的老师问我: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他们思考过为什么这么做吗?他们对这个实验后续的观察活动会有多大的兴趣?你只是让学生完成了一个你设置的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被激发,更没弄明白为什么这么做。
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修改了教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逐渐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科学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环环相扣,娓娓道来,展开有逻辑的思考,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形成科学素养。
三、迎难而上,在尝试中找到突破口
作为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更好的“教”,“教”好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学”,自觉自动“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在全年级中有一个班是让我最头疼的,每次来专用教室上课,总是说话声不断,好比脱了缰绳的野马,很难收住,连续好几次课堂教学进行下去,中断整顿,无果。后来,我尝试着每周一节课在班级固定教室上课,表现好的话另一节课在专用教室;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期教学安排,最后决定将两节课的理论部分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演示实验,即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制订计划的科学能力统筹为一节课,而将在科学探究中发展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自助式分组实验的形式留到下节课。当我事先把器材置于桌上,上课学生进入教室各就各位后,便直接动手自主实验,相比之前的乱糟糟,学生开动脑筋,回忆上节课教学演示实验,有问题举手示意,其乐融融……或许有时候学生需要的是“买回i-Phone手机,自己动手琢磨,体验各项新功能”的自助式服务,而在全身心捣鼓(实验记录)中,学生俨然已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最后只需教师适时梳理引导就可得出科学结论。
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自己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之“做中教”科学教学理念的引领下,逐步从初始阶段为学生的理解而教的启发式教学,到为学生学会学习而教的探究式教学,最终致力于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教的育人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瑞芳.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