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体出发,于无痕处渗透文法

2018-01-04张杰南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体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合理地设计,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清晰地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潜移默化感受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文体特征,巧妙自然地渗透文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关键词:文体;文章表达方法;教学

一、还原体验,自主认知

我们都知道,教材里的写景状物类文章,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表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但是,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种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妙处,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例如,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石榴》一文中,作者多出运用拟人手法,将石榴写得既形象,又颇具趣味性。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什么叫石榴“咧开嘴笑了”;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句子的意思:石榴熟了,裂开了一个个口子,有大有小。随后,我将学生的表达整理出示,和作者的语言进行对比后朗读,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精妙之处。学生马上就找出了原生态语言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差异,很容易体会作者将石榴当成人来写,赋予了石榴动作、情感和活力。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理解—还原—分析—体验”的过程,通过这样一步步的自主认知,学生既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也体会到了这种修辞的魅力。

二、角色代入,想象感知

教材中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通常都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有时也会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这样的表达更加含蓄,更具艺术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在阅读时,很难将文本中的主人公和周遭的环境联系起来,对这种间接含蓄的表达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可以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角色代入,进行想象联想,转化人物与环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环境表达的效果。例如,苏教版第七册教材《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文章结尾借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感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并未直接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而是通过情境创设,引发学生角色代入,让其自行想象感知。当时特殊的环境,与李时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想象感知帮助了学生将语言文字化作一幅画,由文中的景联想到了文中的人,将景物和人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就感受到了环境描写的精妙之处。

三、比较发现,习得方法

同样的人物或者事物,会因文体不同,造成描写角度和表达方法上的差异。文体不同,表达方法必然迥异。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思辨中找到規律。例如,苏教版第九册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说理文,文章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论证有力。在讲到李时珍的事例时,我将《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出示了出来,让学生作比较,发现表达上的不同:《李时珍夜宿古寺》对人物语言、动作等都进行了具体刻画;而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对李时珍的事例写得简洁概括。我适时抛出了问题:“同样是写李时珍,为什么一个写得具体,一个写得简洁?”经过学生自主讨论,不难发现:《滴水穿石的启示》举李时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只要将他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简单概述即可。此后,让学生们再试着自己写一写诺贝尔、谈迁、司马迁等人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在言语实践中再次领悟说理文的语言表达特点。

四、科学取舍,丰富积累

我们都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学生表情达意的例子,是学习表达运用的例子。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渗透文法的重要性,但有些老师会将自己研读教材时领悟的文章的表达方法直接“灌”给学生,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侵占了学生品读文本的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文法的渗透应依据文体的特点适当取舍。苏教版小语教材很多文章都运用多种方法写人叙事,所以,在关注文体时,要兼顾文本特点,科学取舍,体现语用训练的重点。例如:《装满昆虫的衣袋》应侧重渗透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最后的姿势》应侧重渗透借助环境描写和他人表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应重点渗透运用多组数字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每一篇文章就围绕一个训练点好好打磨,真正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扎实掌握方法,丰富对相关表达方法的积累,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五、前后勾连,提升能力

在教学同类文体时,不仅要让学生前后勾连,总结规律,更要结合各个学段的特点和能力要求,让学生有所提升。例如,说明文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领悟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教学三年级《恐龙》一文时,学生已经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有了初步了解,而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埃及的金字塔》也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揣摩文本,找出表现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句子,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并进行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说明方法的精妙。例如,在讲到“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列数字、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后半句去掉,会有什么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同时运用两种说明方法更具说服力,而且将金字塔和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遥望不可及的金字塔离我们更近了,也更清楚地说明了金字塔高的特点。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不仅体现了文法的序列性,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段特点,让学生的能力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提升。

作为一线的小语教师,我们应该更全面、更充分地研究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基于学情,关注文体,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文体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刀刃”上,丰富语文积累,提升阅读力与表达力,夯实学生最基本的也是必备的语文素养。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延展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使学生触类旁通,迁移运用,实现真正的由“知”到“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黄绮华,李求真.语文教学论[M].新世纪出版社,1999.

[2]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张杰南(1987.3—),女,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研究。

注:基金项目:常州市钟楼区教育局课题《基于阅读关键能力培养的“主题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294。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体教学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
赠序文体的起源
文体家阿来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