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英语作业分层设置的探索和实践
2018-01-04钟万兰
钟万兰
摘 要:随着英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对英语作业设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业要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活跃学生英语思维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将其个性特点全面展示出来。所以在具体设置英语作业过程中应合理划分各个层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分层设置;英语思维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作业设置不仅是教学成效的一种重要反馈,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思考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此,广大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作业设置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阶段学生的学习进度、自身特点,要真正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出合理的层次划分,加强探索与实践。
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要求
教师在进行各项作业的设置过程中,应对每个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出全面考虑,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作业内容与要求。其中,A层次作业,要求全班学生都要完成,从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来设置,教师要充分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作业效果与目标,以此来防止作业布置出现无目标、盲目性的现象,并以这种方式从微观层面来对学生作业数量做出科学控制;B层次作业,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提升其英语学习能力而设置的,通常都会具有一定难度,且具有显著的激励性、挑战性与开发性特点,有助于学生智力、非智力能力的协调发展;C层次作业,在具体设置中着重考虑到的是班级里的英语尖子生,强调其在完成作业时不能停留于识记、了解层次,要真正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思维训练。通过这种分层设置,不仅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合理的梯度性也能够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一定提升,使学生可以认真、高质量地完成相应作业。
二、注重实践性作业布置,拓展学生英语思维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的传授,还要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需求,为其传授更适合、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带领学生开展作业练习中,不能盲目开展机械、重复的训练活动,要注重学生英语思维的拓展,促进其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比如:某位教师在讲解“Home alone”的相关内容时,就结合课后练习题为学生设计了“初中生生活自理能力综合调查”这项作业,让学生自主进行问题设计,调查父母不在家时,自己能否妥善照顾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一些学生通过扮演小记者的形式来进一步了解不同阶段初中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将最终调查结果在课堂上宣读出来,以此来增强其成就感,使其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海报、卡片的制作,进而在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比如:某位教师在讲解“Museums”的相关内容时,在学习完禁止做某事后,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英语来为学校各场所写警示牌,帮助学校对校园生活做出进一步美化。这项作业布置下去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热情高涨地参与其中,通过简笔画的绘制等为校园进行了一系列新颖的装点。而在完成这项作业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以往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复习,也能够不断提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现有知识来参与其中,并获得相应提升。
三、重视开放性作业设置,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进行英语作业的分层设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采用不同方式来引导各层次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内容,还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作业内容的趣味性、挑战性,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并在完成中拓展学习一些课外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英语视野,促进其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解“Save Our World”过程中,就针对其中的环保主题,为学生布置了“One planet,one dream”这项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现有语言知识结构,以及日常积累的词汇量、语法知识,通过不同途径来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影响周围的人们通过采取各项节能環保措施来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星球。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这项作业布置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结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完成相应工作。如,一些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的学生,主要完成家庭日常生活节约用水情况的观察与记录;而口语交际能力较高的学生则主要负责环卫工人的采访,最后再进行环保手抄报的编写,以此让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成果都能够得到全面呈现。
综上所述,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在作业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认知、个性与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设置出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现有知识来完成,且都可以在完成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进而获得更理想的作业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金枝.莫让浮云遮望眼 作业分层展新颜:谈作业分层设置的必要性[J].才智,2015(15):145-146.
[2]张晓倩.初中英语分层拓展作业在云平台的设计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