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新意,历史课堂添活力
2018-01-04胡恒万
胡恒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简单的机械讲解显然与新时期中学生的认知需求无法契合,而为历史课堂添加一些有创意且有新意的教学活动,是激发中学生思维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有效方法,结合实践,对创新历史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力课堂;创意;新意
历史课堂是否具有活力的根本在于学生思维在课堂学习中的活跃度。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看起来很繁琐的人物、年号与事件,对中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历史教师如果不能从学生认知需求出发,给历史课堂多一点创意与新意,添加一些具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的活力,那么低效历史课堂会成为必然。创意+新意,结合起来就是创新,那么怎样的创新才能够激发起中学生历史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呢?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此进行了全面解析。
一、用创意问题激活灵动思维
在历史课堂中,问题几乎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的。问题的“功能”并不仅仅是想让学生给出一个正确答案,其关键在于问题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育者越来越体会到问题对活化思维、活跃课堂的好处,所以提问成为最常见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为了盲目追求课堂效应令人堪忧的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的问题设计,这样不但弱化了问题的效应,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地让学生产生厌烦。在历史课堂,在纷杂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中,用一个创意的问题拉开历史的帷幕,可以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让他们在一个有创意且有新意的问题中拨开历史迷雾寻找到历史真相。如在讲到“重庆谈判”的内容时,老师提了一个很有新意的问题,顿时激起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1945年,蒋介石对毛泽东发出了三次电邀进行重庆谈判,你认为毛泽东应该是去还是不去?”学生们立刻自动地分为“两派”,有主张去的,也有主张不去的。支持“去”的学生们理由是:中国当时面临着命运的转折,一些“中间势力”对蒋介石心存幻想,毛泽东此时如果选择去,可以揭露敌人的不轨意图,而谈判本身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去等于表明了我方战斗到底的决心。持“不去”意见的学生们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从西安事变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的“伪君子”,不能让毛泽东以身涉险;蒋介石抗战胜利后又主动挑起内战,说明他根本没有谈和的诚意,所以毛泽东不该也不能去。一个问题就能引发学生这么到位的分析与思考,接下来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就会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毛泽东当时不顾个人安危,心存民族大义的革命精神有更深的体会。
二、用新颖形式诱发学习动机
在历史课堂中,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陌生感和年代感,以一种轻松且愉悦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历史的探究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这种教学形式就是情境创设。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们犹如置身历史长河之中,与历史中诸多人物一同感受当时历史事件的始末,去像他们一样分析时事、缜密思考、做出判断,对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喜欢也最快乐的学习形式。如在讲到“赤壁之战”的内容时,关于孙权与刘备应如何对抗曹操的问题,教师可以现场模拟一个“舌战群儒”的历史情境,学生们参与角色扮演,再现一场“课堂版”的诸葛亮与群儒舌辩的历史画面。“诸葛亮”与“群儒”对是否应该联手对抗曹操的问题进行辩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理解,而辩论的结果恰恰就是赤壁之战是胜是败的缘故。将学生代入历史角色之中,一是打破了说解课堂的沉闷,给了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空间,诱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二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感知当时的历史环境,并根据历史的客观性提出正确的论点和论据,最后在教师的总结加工下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用现代技术增加课堂活力
历史是发生在离学生现实很久远的人物与事件,时代感是横在学生与历史之间最大的障碍。生活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发展时代的中学生,怎样去理解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用石箭打猎谋生的内容?如何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没有法治、无法公平的奴隶社会的残暴?教师可以将现代的元素添加到历史之中,用新颖别致的现代技术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年代感,让学生们在看、听、赏的感观作用下,去认识历史,再通过思考研究,将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知识的“保存期”会远远大于单纯的书本讲解。如在讲到“秦朝统一货币”的相關内容时,教师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现代很多人都把钱称之为‘孔方兄?”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最常见的方孔圆形钱币,“那么在秦朝未统一货币前人们都用哪些钱币进行交易?”这时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不同形状的钱币,并向学生展示货币“进化”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货币不统一,会出现怎样的局面?秦统一货币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现代技术帮助学生们从直观印象上升到理论思考,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也给学生打造出了一个动态的、富有现代活力的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体现在教育者对历史教材的整合与驾驭能力上,说明教育者对教学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创意+新意,能为历史课堂增添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芬.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09(22):4.
[2]伍燕嫦.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6.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