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的提问原则及方式
2018-01-04宋冬梅
宋冬梅
摘 要:课堂提问是学生在教师特设的气氛中积极主动探讨、研究问题,是教师“给予”学生、学生“回报”教师的一种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通过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学生思考问题在方法。
关键词:提问;方式;兴趣;效率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恰当的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怎样使提问恰到好处,富于启发呢?下面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提问的原则
中国科学院张梅玲研究员提出,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第二,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
第三,要有一定的反馈;
第四,要有一定的层次。
以上四条原则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原则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掌握原则的体现,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应该是“给予”,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些什么知识、方法与技巧,它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述、伸延和补充,也可以是方法的介绍或者是相关知识的扩充。提问的目的绝不是问倒学生。
问题设计深度要得当,要适合学生的总体水平。问题过深,全班学生无一能答出来,形成了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问题过浅,学生一无所获。教师应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获取许多信息,包括对知识记忆的程度、掌握的程度、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哪一部分学生确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得到正确的、有价值的反馈,关键在于设计出精巧的问题。一定要按不同的层次来设计问题。例如:难度大的问题占20%,中等的占50%,容易的占30%,这样就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一种“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提问的方式
1.愉快提问——引起兴趣,打开思維
心理学家认为,感兴趣的东西总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和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出现密切联系着,促进感知、思考,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在教学中,我常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情绪高涨。例如,我讲授“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时,先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七月天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地思考议论,有的学生说:“七月出差去吐鲁番要带雨具,九月到广州无需要带雨具,因为夏季多雨、秋季少雨。”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讲授主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2、悬念提问——吸引注意,牵引思维
在教学中,如果能应用提问艺术,造成学生的“悬念”,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讲授“火山的分布”这一内容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山顶会出现湖泊呢?为什么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的湖泊相连成串呢?”以这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为题开头,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牵住了。他们个个都很专心地听,想听个究竟,但我不急于解答,先给予一些启发让他们议论,以造成“悬念”,引导了学生积极进行思维,热烈的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到了适当的时候,我才进行“裁判”,说明正确思考的过程和结论,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来了。
3.浮想提问——激发想象,腾飞思维
学而不懂不行,即使学懂也不够,学而能创才是读书的真谛,“为创造而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独创地进行思维。例如讲授“世界的人口”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当今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这一现实,向学生提问:“随着人口的增加,未来人类到何处去寻找物质及生存空间?”并鼓励他们积极地思考、争论、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浮想联翩,争相发言,提出了许多不同在看法、见解,甚至是“异想天开”。这不是给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吗?
三、问有所得,教学相长
课堂提问是学生在教师特设的气氛中积极主动探讨、研究问题,是教师“给予”学生、学生“回报”教师的一种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通过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师生之间在思考方式上差异较大,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总结出学生易于理解在语言与方法。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找到教学中的不足,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因材施教,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不论教学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也不论地理课时怎样减少,教师上课多么紧张,教学常规是不能丢的。课堂上的提问是在进行着“传道、授业、解惑”,只要问题设计得合理、有层次,对学生就具有启发性,课堂提问就不会失败。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