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生活即教育”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呈现
2018-01-04吴姣姣
吴姣姣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必修内容,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自身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影响。思品课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能否拥有良好思想有重要作用。“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适合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以初中思品课教学为例分析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呈现。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初中思品课;课堂教学;呈现
初中时期是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也比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同时形成后不容易改变,因此教师进行思品课内容的教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实效性。那么以生活为依托来进行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感受会更直接并且更有教育意义。
一、关注生活,以生活素材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提升
思品课教师如果只关注对理论内容的阐述,并请学生记住相关理论,学生能记住,能背诵,但其实效性却大打折扣。学生每天要经历生活,并且愿意对生活中的事物去评判,如果在思品课中将生活中的现状呈现出来,那么学生能针对生活中的事情自由地发表言论,同时能将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进行“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需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取得该素材来促进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让学生也能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素材,然后分析理解,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所在。例如,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能看到的事件在课堂中进行呈现。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自己录制的校园送水工在校园中一天送水的情况。将送水工的状态与送水班级人员的状态都进行了呈现,请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送水工进入每个班级中的状态不一样呢?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开始进行分析,学生说:“每次送水工叔叔来到咱们班级的就是笑呵呵,每次我们都会和他打招呼,并对他说谢谢。他也会高兴地和我们交谈,但我听隔壁班的同学却说送水工叔叔不好,每次来送水也不会笑,送了就走,我询问他们班级同学对叔叔说过谢谢吗?他说没有啊,这就是他的工作,为什么要谢谢。我就知道了因为他们对叔叔不尊重,所以叔叔也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所以我觉得要想他人对自己态度好,首先自己要学会尊重别人。”这名学生说完其他学生也纷纷附议,笔者又请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一说,并请学生去分析自己更喜欢哪种状态,学生举出了许多生活中看到的例子,笔者还发现许多学生低下头不发表言论,笔者询问其原因,这名学生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有好多人不喜欢和他做朋友,原来是自己不会尊重别人,通过多生活的关注,学生能感觉到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都感觉到舒服,而学生在感受后不仅可以理解教材内容,还能朝着好的方向去做。
二、注重生活,以生活情境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只依靠教师引导是不够的,还需学生实践去感受,但是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去生活中实践不容易做到,而还需以实践来进行教育,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注重生活,以这样的环境去影响学生。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承诺”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中学生常会许诺却做不到而引发一系列事情的小剧本请几个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为学生创设他们生活中的情境去体验,许多初中生会随口去进行承诺,但并不能实现,这在生活中常见,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还可请学生进行模拟表演亲自感受,這样教材内容就不会与生活脱节,让学生感受教材就是生活,从而明白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事。这样更能加强教学与生活的实效性。
三、接近生活,以生活活动引导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发展
在课堂上学到了思品课的内容后,如果在生活中不去做慢慢就会遗忘,其教育意义就无法被体现出来,因此思品课还要接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更深的感受,从而有更直接的体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让学生了解这么做的意义之后,笔者进行了“我是小大人”的评选活动,笔者平时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是初中生了,但是好多小学生就可以做的事情,初中生还是不去做,全部依赖于爸爸妈妈,例如,背书包这种最简单的事情。于是笔者讲解完这一内容后,给学生发了两个记录本,一个是家中的,一个是学校的,每次自己在学校或者家中做了什么事情就记录在上面,写上日期、时间、所做事件,一段时间后进行总结评选出“小大人”,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慢慢地笔者发现学生自己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并且他们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有的学生高兴地告诉笔者,他没想到自己能做这么多事情,找到了自己作为“初中生”的价值,笔者也同时发现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学生才能发表他们真实的想法和见解,才能使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朱旺.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实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石毛妹.“学生美的生活的引导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思品课教师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