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历史教学如何利用苏州教育博物馆资源

2018-01-04张翌

求知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苏式苏州博物馆

张翌

摘 要:苏州教育博物馆与历史教学相辅相成,在苏式课堂平台上,两者是可以互相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教师要发挥苏式课堂教学特色,就需要向新建的苏州博物馆学习。文章作者试从此方面入手,深入苏州教育博物馆,基于历史核心素养,挖掘其与历史教学相关的重要信息。

一、柴园中的教育博物馆

柴园由浙江上虞人柴安圃于清朝光绪年间购得,并重新修建。苏州教育博物馆坐落在醋库巷内的柴园,其本身就是对教育的记录,对历史的尊重,是苏州教育史上重要的一笔。苏州教育博物馆征集了丰富的史料实物来叙述苏州上千年以来的教育历史,并且将苏州古典园林之美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苏州自古以来,一直是教育之乡,历朝历代都将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苏州自科举开考以来,共产生45名文状元和5名武状元,以及1500多名进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是著名的状元之乡。自泰伯奔吴传授中原文明,到孔子学生言子在江南讲学,再到范仲淹始开府学,立“左庙右学”规制,苏州在古代是教育文化的发祥地与传播地。苏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得苏州成为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来自不同文明的文化产物在苏州与古老的华夏文化进行碰撞交融。苏州教育博物馆融入古代文明教育与现代教育,正是苏州这座城市融通的特点,也与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融会贯通、求实求新的内涵相对应。

二、教育博物馆与历史教学

历史课堂的导入部分可以使用故事导入、渊源导入、时事导入,乡情导入等手法,而苏州大量的历史资源正符合导入的要求。苏州教育博物馆的成立也为我们历史教学提供了大量宝贵信息,其展览和藏品与我们中学历史息息相关。在柴园轿厅之中,陈列着明代科举的《会试录》和《进士登科录》,这里可以看到苏州籍的会试考官和状元,这是研究当时苏州文人社会,在科举方面的重要史料。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七年级历史教学中,从中过渡到隋朝时期开科举以来,进士科成为中国文人当官的重要渠道。苏州以状元为代表的文人,受传统文化教育绝大多数人品行端正,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在苏州教育博物馆古代馆西侧展示着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和科举考试程序示意图。而苏州教育博物馆所展现出来的这一批史料,正是可以在讲解我们科举制度的时候所用,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去了解一个文人从秀才到进士的过程。古代馆所呈现动态视频是将宫廷画师徐扬所绘《姑苏繁华图》中的“村塾授业”等画面投放在墙面上,这一点就是苏式课堂历史教学在教育博物馆中灵活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的代表,当学生在欣赏这段投影的时候,就可以思考在清代苏州地方教育教学的情况。

柴园的正厅为仁至堂,这里竖立着至圣先师孔子之像。这正是中国古代尊师重教,以儒家思想为古代国家正统思想的体现。中学历史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到这一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教师要做到仁者爱人,在平常的讲学过程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仁德思想传承下去。儒家思想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的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文化融通的过程。融会贯通是在苏式课堂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点。《吴越春秋》记载“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说明了吴王寿梦时期始通中国,吸取中原文化。吴文化是苏州自古以来文化传承的中心,其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断融合越文化和中原文明。而在我们历史教育中,则要求教师不断自我创新,丰富自身学识,各科之间要互相汲取教育教学经验。

三、苏式课堂与历史核心素养

求真务实是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正如史学家要客观严谨就要注重史料的收集,而苏州丰富的历史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依据。何炳松先生著录的《历史教授法》中指出:“普通教授历史有两个入手的途径,第一个就是从个人的传记入手,第二个是从社会的全体入手。”教育博物馆藏书楼展示了高级中学国文读本分周教学的方法纲要。該书是供教师用的教学方法参考书。从该书附表可以得知当时中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书目。学生参考用书有《左传》《战国策》等史书。历史学家何炳松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谈到:“史家习史,可遇之境有三。其一,所有史料,均已校订详明,足资应用。”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相辅相成,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些经典著述对于中学生来讲很难读通,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古籍史料去分析某一问题。

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学生对于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前提。历史发展有其规律,苏州教育正是与历史发展相契合。苏州教育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总结了苏州古代教育,并且向我们呈现了近现代苏州教育的状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和学生谈到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等教育史实。苏州教育博物馆所呈现出来的一整套苏州近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从早期国民初等教育、幼儿教育等方面介绍了一百多年来苏州近现代教育的发生和发展。教育博物馆馆藏文物《长元吴劝学所合同》就是苏州新式教育的应证。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成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即学部,第二年清政府在省一级设立了提学使司,各府州县设立劝学所。当时苏州府下辖长洲县、元和县和吴县,所以称为长元吴劝学所。这份1908年的《长元吴劝学所延聘合同》是当时新式学堂开办的实物证明。新式学堂的建立是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的缩影,在中学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在谈及中国近代史上向欧美学习科技和新式教育模式,教育博物馆藏书楼的展示资料是非常可贵的历史资源。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历代教育家所倡导的。鸳鸯厅展出了《十驾斋养新录》,这部作品乃清代钱大昕所著录的随笔札记。钱大昕作为清代史学大家和教育名家。在苏州紫阳书院进行教学管理长达十六年之久,期间优秀人才辈出,对苏州书院教育有极为重要的贡献。明清以来,苏州文人社会涌现出钱大昕等这样一批以教育为目的经世致用的文人,这也是苏式教育的特点。融合中学历史教学,我们要向学生讲述学习历史的用途,契合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继承优秀文化,传承文明,修身养性,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正确分析。苏州自古以来的文人社会及教育行业均注重对社会的贡献,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以史为鉴,才能知何为对错。在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对于《百家争鸣》的教学目标就要求学习诸子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报复和理想。

鉴于苏州教育在历史中的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在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下,积极发掘历史资源,发挥苏式课堂的特色,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发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点。我们要努力保护好与苏州教育有关的文献与历史遗迹,充分苏州教育博物馆的学术资料,进行探讨研究,推动历史核心素养与苏州教育博物馆相融合。利用古代苏州教育的资源,将古老的苏州文化融入历史教学中,保护历史古迹,展现苏州教育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拓展中学历史的文化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们发掘信息与思考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嘉球.苏州状元(苏州文化丛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式苏州博物馆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即将开启!独墅湖边的“新苏式”工作
博物馆
明代苏式家具设计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综合应用
“苏式”与“教育”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