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常用策略

2018-01-04谢治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初中语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接受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理念。但怎样才能确定“教什么”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策略:品味文本语言、探究核心问题、感悟作家情怀、剖析艺术手法。正是这些确定策略的不断实践,积极运用,让我们在语文课文的密林深处,发现了课文的教学价值,科学地确定了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知识的魅力,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让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内容 确定策略

王荣生教授曾说:“‘教什么出现了偏差,‘怎么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应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接受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理念。因此,选择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信度与效率。怎样选择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常用的策略。

一、在品味文本语言中确定教学内容

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 有感情,有厚度、力度和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1]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该文内容浅显,语言朴实,但这些朴实的语言却值得人们去玩味、揣摩,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可确定为:品味语言,要求学生以“字、词、句、段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点评。[2]如开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引导学生作这样的点评:“散步”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而且这句话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作者没写成“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很巧妙地把“我”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了。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比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中“太迟,太迟了”,写出了我的感慨,还写出了我对春天的到来盼望已久的心情。“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是不容易度过的意思,体现出我对母亲的关怀,说明“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点明了“我”在家中的地位;“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写出了他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疼爱儿子。体现了中年人的责任感。“我”选择走大路,说明“我”尊重母亲;母亲改变注意走小路,说明母亲疼爱孙子,“我”听从了母亲的话,又体现了散步的融洽。“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写得很活泼,有情趣,表现了一家人幸福的感觉。“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色,透露出春的气息,表现了昂扬的生命力,是散步的美好背景。“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意味深长,“整个世界”令人回味无穷,它写出了关爱、呵护——关爱下一代,呵护老一辈,既点明主题,又升华了主题。“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虽然我们一家人发生了分歧,但是依然很融洽,“菜花”在我们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似乎还有点象征的味道: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这样的语言品读,既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又充分展现了思维训练的魅力,让这些白银般的妙字、黄金般的佳句、锦缎似的的美段,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受到深深的陶冶和启发。

二、在探究核心问题中确定教学内容

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问题探究。但现在课堂碎问碎答的不少,有的老师能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的现象严重。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往往不能牵一“问”而动全“篇”,缺少指向联结全文的整体性阅读。为此,教师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努力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问题。“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起着“以一当十”的力量。这样的“主问题”,课堂上时间延续比较长,学生参与面很大,师生对话充分,对主问题的探究,就是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散文,作者用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和眼前繁盛的紫藤萝花对比,突出眼前紫藤萝花的生机盎然;作者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作类比,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哲理;作者用紫藤萝花的被毁和重生,以及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人生的哲理;作者的感情也如紫藤萝的命运;紫藤萝的命运也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最终加快了脚步,是在呼应文章开头,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語句描绘了紫藤萝花。因此,文章语言蕴藉,内涵丰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句一问,一问一答,势必造成课堂琐碎冗长,教学支离破碎、蜻蜒点水,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笔者发现,如果引导学生探究一个核心的问题,就能够把握整篇文章的意蕴。我把这个核心问题提炼为:作者是怎样描绘紫藤萝花的?作者的描绘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通过这个问题,一线串珠似的拎起了全文的教学,带动了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有的从写作顺序的角度回答,从整体到局部,从花瀑、花树、花穗到花朵;有的从紫藤萝花的形、色、态、味四方面回答;有的从大量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回答;有的从对比、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角度回答。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引导,引领学生体会领悟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从而把握文章表达的人生哲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大家通过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课堂因而精彩纷呈,教学内容集中而重点突出。

三、在感悟作家情怀中确定教学内容

“批文入情、知人论世”是感悟作家情怀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浸润了作家的个人情怀,抒发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家的情怀,就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形成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互动,它引导读者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因此,认真品读文本,进而领悟作者的情感,确定教学的核心,直击作品的内核,直面作家丰富而深邃的情怀,从而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看到遍地的烽火,盲目疮痍的大地,被日寇蹂躏的家园,再想到自己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这种特殊的处境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作者的感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一发而不可遏制,挚痛地表达了对乡土的眷恋以及失去家园的炽痛,并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献身的信念。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炽热、深沉的爱国感情。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还原作者当时的状态,还原作者像火山似的喷发出来的情感,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作者的伟大的爱国情怀,理解作者“挚痛”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的远大志向。由此,我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感染力” 为教学核心,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从激情导入开始,迅速把学生引入到作者创作文章时的那种情感氛围中去。紧接着一个自由的话题:“这是一方怎样的土地”,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了这片土地的美丽丰饶,神奇和谐,这片土地留下了我们深深的记忆。这真是让作者魂牵梦绕的一片土地啊!在此基础上品析文中抒情色彩浓重的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揣摩句子的表达和情感,从而让“我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互交流、撞击,形成深深的共鸣”,进而归纳作者“泛滥”的情感,再结合历史图片,简介历史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家乡曾经是如此的美丽、丰饶,令人难忘。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了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土地,作者发出了铮铮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引导学生品析誓言,或齐读,或演读,或站起来分角色读,此起彼伏,重拳敲击,整个课堂弥漫着浓烈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受到深深的震撼。学生普遍感受到:这誓言不仅仅是端木一人发出的,而是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发出的铮铮誓言。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深深感悟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受到情感洗礼,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在剖析艺术手法中确定教学内容

艺术手法就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常用的有对比、烘托、悬念、铺垫、过渡、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首尾呼应等。教学时若能抓住这些典型的艺术手法,对之重拳敲击,细腻剖析,往往能成为确定的教学内容。小说《故乡》的对比手法的非常突出。如故乡景物的对比:现实的故乡“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沉寂、 荒凉、死气沉沉,与记忆中美丽、奇异、充满活力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而理想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又形成对比,表现“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又如人物的对比: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 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而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蓄,显得迟钝麻木。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來,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以上四个方面的对比描写,让人深切感受到闰土从“小英雄”到“木偶人”的变化。年轻时的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也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突出其年轻美丽安分守己的性格,可二十年后的杨二嫂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与年轻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另外,闰土淳朴诚实的品格与杨二嫂的尖酸刻薄爱贪小财的性格也形成对比。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路台”,孩提时代的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里的三种生活:一是像“我”那样奔波劳碌;二是像闰土那样麻木劳苦;三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势利。与“我”追求的新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的希望在眼前,因而“切近”,“我”的希望在未来,而且不确定,因而显得“茫远”。正是这些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选择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奥妙是无穷的,其探索也是无止境的,但课文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凭借,为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大胆取舍,在语文课文的密林深处,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知识的魅力,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注释:

[1]钱理群:《名著重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谢治平 贵州毕节 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 551700)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初中语文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