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照
2018-01-04王云飞
王云飞
摘 要:语文是关于语言及文字的学科,关系到学生的说与写能力,是一个体现了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的学科。若是把语文学科单纯当作对文字的解读,对答题技巧的灌输,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将是苍白的。纵观我们中学语文课本,其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大家名篇,反映了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面对这些优秀的读本,教师可以以自身的人生体验、对语言理解的能力帮助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以至于在作品中创造美。从对纯文本的表象的感知到理性的思辨,从对文本的单纯理解到对文本的再创作,对于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美的语言中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1.在对文本的朗读中感受美的形象
由于“快餐文化”的冲击,当前学生的文学审美修养是肤浅的,部分学生对文本的需求也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满足上。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效地再现美的活动。如碰到文采飞扬的文章,可采用朗读法进行授课,让学生进入文本预设的情境,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了解作者写作的意旨,以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愉悦。
2.在对文字的鉴赏中完整美的意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形象,加之作者出色的描绘,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学语文,得从对文字表面的感受开始,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应当是一种形象教育。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描写得最生动、形象?试找出来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分析紫藤萝这个意象,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藤萝花的繁茂;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用拟人的修辞写出花的生机与活力;如“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用通感的手法,寫出了花的轻柔与朦胧感。
二、在美的文字中培养学生品悟美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会与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实现心灵契合。”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能够学会在品读中透过文字观照到作者的性情,体会作者的心境,达到彼此之间的融合,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体会啊!
1.在对美的意象的品悟中提升对主题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其实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意之外,还需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领会到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让语文课堂能正本溯源。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我曾设计这样一个作业:“论紫藤萝瀑布之壮美”,要求学生在预读完该课文后写一篇品鉴文。引导学生在解释了“壮美”的含义后,结合文本中对紫藤萝进行描写的语句及作者在文本中隐约出现的写作背景“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来进一步丰富“壮美”的定义。可以说,学生在完成这份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鉴赏美文的能力,还需要有对写作思辨分析的能力。
2.在对人物的对照分析中提升对理性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材料的感悟上升至对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将文学魅力升华至理性的思考,能使阅读教学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在教授《邓稼先》一课时,在带领学生了解文意、赏析词句、归纳主旨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对于邓稼先和杨振宁,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让学生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查找杨振宁及邓稼先的相关材料来分析这个问题,在对问题的解决中,孩子们看到了民族的精神、科学的奉献、生命的价值,也对杨振宁先生当时虽未归国但同样活跃在物理学界而心生崇敬。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中,学生由文中人物形象反观自我,获得了一次灵魂上的洗涤与净化,实现了对美的价值的追求。
三、在美的迁移中培养学生生成美的能力
中国长达千年的科举制度,靠一篇文章选拔治国人才,足见通过评阅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可考量到这个人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当今形势下也是如此,在中考、高考的语文试题中,作文是占分值最大的一题,这个指挥棒也因此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写作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运用与表达,因此,让学生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感受美、品评美,在写作过程中展示美,是能够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1.以文本中美词佳句作为润色语言的范本
在现行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导读提示,对课文的教法、学法进行指导。而被选入课本中的文本,其选材、写作方法均是我们可模仿借鉴的范本,因此,当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可以联系曾学过的某些课文,借鉴其表达方式,丰富写作素材,从模仿借鉴开始,逐步地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为自己独立完成作文奠定基础。在教授《观舞记》一课时,借助课文中冰心对印度舞蹈精细腻的描写如“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让学生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以此润色文章语言。
2.以文本中写作手法作为结构全篇的范本
乔治·布莱指出:“解读作为一种理解能力,即追寻作家的‘我思,就是从文本中重新发现作家的感觉和思维的方式,看一看这种方式如何产生,如何形成,也就是说解读是寻求作品‘我思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借鉴作家的思路进行自我的创作,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在《智取生辰纲》一课中侧重于对补叙的介绍;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侧重于伏笔技巧的运用,在《海燕》一课中侧重于对象征手法的学习和把握;等等。好的文章一定会给学生的写作思路打开大视野,让学生在能高屋建瓴地创设写作意图,对他们文章的构思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教授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以美学观点进行渗透,发挥语文教学的実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実美感受能力、审美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识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任 辉.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给对话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才·教法,2007(5).
[2]丁美华.通过文本阅读学习写作方法[J].语文天地,20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