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桥清溪
2018-01-04■卓美
■ 卓 美
横桥清溪
■ 卓 美
下石桥也叫德福桥、下马桥,是进世界古银杏之乡妥乐村的第一座古桥。我更喜欢叫它下马桥,我总感觉下马桥之名跟妥乐人千百年来护树爱树、人树相依的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下马桥很低矮,低矮到如果不是朋友提醒,我根本没有发现,就在刚才我的双脚走过的竟然是一座历经600年风雨的古桥。仔细查看桥身,几块老旧的、带有霉斑的石头肩并肩地举着桥面,几根红绿相间的藤蔓爬在微微弯曲的桥拱上。再往低处看,透明透亮的溪流拐带着宛若金箔的银杏叶,轻车熟路地绕过石头欢天喜地朝下奔去,一条溪沟里开满了浪花。
下马桥的名字有两三个,传说也是林林总总。在那些或美好或感伤的传说中,我本人更信服银杏仙子一说:妥乐村的银杏树之所以长势茂盛,硕果累累,仰仗于银杏林中银杏仙子的庇佑。朴实的村民希望银杏仙子不受到过多的打扰,希望神与树、树与人共荣共生,因而定下村规民约:凡进妥乐村的人,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在小石桥前必须下马步行入村,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必须懂得谦逊,懂得在走进一片银杏林之前放弃人类唯我独尊的无礼和傲慢。对此传说我深信不疑,试想,如果不是祖祖辈辈的妥乐人对银杏树报有敬重之心,一千年的光阴足够让一片银杏林死无数回。
我折回桥头,重走下马桥,没有马匹可骑,当然也没有下马的程序。但是,我迈出的每一步都带着感恩和敬意,我想尽力去感受善待自然、敬畏苍生的力量。一整块长条石安放在下马桥的右面等人来坐,我坐在条石上看四周的风景,想以草木之心洞悉古今人心。抬头仰望金叶满枝的古银杏树,心里不由得生出很多感慨。现如今,沪昆高铁、南昆铁路、沪昆高速已经纵贯盘州大地,骑马坐轿已经成为历史,而下马桥还叫下马桥,妥乐人的初心没有改变。
上马桥也叫上石桥,因为紧邻伏龙树还叫伏龙桥。上马桥的桥龄、长度和宽度都和下马桥一模一样:建于明洪武年间,长10米,宽2.5米。不难明白一条溪水上的两座小桥为何长宽一致,总之,10米的长度足够放任一条山溪的理想,2.5米的宽度也足够妥乐村的人们出出进进。上马桥和下马桥一样与村中的小路同高低,但是上马桥离溪面比下马桥高,所以它的拱更有型,更美,再加上旁边有伏龙树依偎,有无数黑蟒般的树根烘托,上马桥成了众人驻足拍照的地方。由于地势较平坦,这一段的溪流缓缓的、悠悠哉哉的,溪声贴着溪底的褐色石头绕着弯,要认真仔细才能聆听到低沉的流水声。无以计数的金叶子聚集在溪流的拐弯处,少数的金片片在溪流正中间的旋涡中打着转,想走又折回来的样子。
上马桥得名于妥乐村一位行侠仗义、力大无穷的勇士,这位路姓男子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也因好打抱不平而得罪了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在县衙差遣人来抓捕路姓男子之时,水田中耕田的大黄牛被路姓男子抱上了田埂,来人为此敬畏三分,牵马请路姓男子骑行,过桥的时候,石头桥面被负重的马匹踩出了深深的蹄印,村民无不称奇,再后来,路姓男子顺利打赢了官司得胜而归。从那之后,无论到外做生意还是求学赶考,无论是相亲还是接媳妇人们都要从这座桥上马而去,以示吉利顺当。时隔数百年的今天,我在桥面上寻找马蹄印,想执意用一只马蹄的印迹来证明一个模糊的传说,在光滑玉润的石头上,马蹄印似乎数不胜数,也似乎一只也看不见。
杏湖桥是妥乐村最新、最宏伟的桥。杏湖桥因杏湖而生,杏湖因杏湖桥加重了美丽,杏湖桥与杏湖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杏湖桥有五道高大气派的拱门,三层凉亭式楼阁都用纯木建造。站在一层的长廊抬头仰望,楼阁的横梁和立柱间不见半颗铁钉,榫铆咬合,气势恢宏。在楼阁临水的长木凳上小坐,看几只水蚂蚱百无聊赖地在湖面上梭过来梭过去。两三个时辰过去,镜面般的湖水竟然没有荡出来半丝的涟漪。杏湖的水大多来自下马桥下的那条小溪,山溪汇聚一塘,仿佛忘记了梦想,也仿佛和我一样真心厌烦了奔波。几朵粉色和橘黄色的莲花开着,一朵白云停在了几簇水草的旁边。杏湖水岸,小楼靓丽,群山绵延。杏湖桥也叫幸福桥,原来是一个祝福,今天成了现实。
乐民有洞上洞,有桥上桥。初次听到桥上桥名字的时候,我自以为这不过是一座桥和另一座桥上下交叉或重叠而已,等亲眼所见才明白这座横跨于劝屯河的桥上桥是一处桥分三台的奇桥。上台是新修的通村公路,中台是明国时期所建的引水桥,下台是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石拱桥。年代最久远、身处峭壁最下方的石拱桥没有具体的名字,也没有传说,人们只知道这座桥为明朝傅友德、蓝玉将军率领的“调北征南”将士所建,这座石桥也是现今乐民境内保存最完好、年代最远、形状最优美的古桥。石拱桥外就是著名的“千户所城”,是一部分调北征南将士离开江南故土后的第二故乡。为了戍边安民,数万皇城将士将根扎在了盘州乐民这片土地上。如今,历史的烽烟早已散尽,我的思绪却迷雾一般:当年,有多少将士在这座桥上徘徊过?那些一生都回不到故乡的人们,是否因这座无名桥想起来南京的长乐桥、扬州的五亭桥?是否会因为这座无名桥想起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句?又是否会为他们征战南北的将帅傅友德和蓝玉的下场嘘唏过?劝屯河水如时间一样奔涌而去,看不见的河底像历史的真相。
人迹罕至的无名桥与之前的两座古桥相比有很深的苍凉感。也因为苍凉,这座桥似乎更有风骨,更有味道。
(作者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