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未来北京更宜居

2018-01-04

城乡建设 2017年24期
关键词:市中心工作岗位宜居

陆 铭

多措并举 未来北京更宜居

陆 铭

主持人:北京新版总规中,“宜居”“生态”“留白增绿”等字眼被多次提到,您理解应该如何在超大城市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陆 铭:“宜居”是个综合概念,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把“宜居”理解为“绿化”,这是有问题的。我认为,宜居至少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强大的创造就业和创新的能力,在大城市这点特别重要;第二个维度是便捷,包括前面提到的职住平衡,缩小通勤距离和时间;第三个维度就是环保,“环保”跟“绿化”不是一个概念,在特大城市,环保首先是指低碳排放。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职住平衡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绿化也是一个手段。但是,绿化并不等于“大公园”,特大城市的绿化可以通过立体绿化实现,比如建筑外墙绿化、高架路的柱子绿化、屋顶绿化等。即便建公园也不一定要建大公园,可以建小而多的“口袋公园”,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如果简单地把“宜居”理解为“绿化”,把“绿化”理解为“建大公园”,结果很有可能跟城市的生态环保目标相矛盾。

主持人:北京新版总规中,“职住平衡”首次作为政策目标被提出。您认为应如何才能实现职住平衡?

陆 铭:长期以来,北京住宅用地供给偏少,备受诟病。新总规明确,到2020年,北京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2015年的1∶1.3调整为1∶1.5以上;到2035年调整为1∶2以上。

我认为,新总规提出“职住平衡”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但是职住平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理论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做到就业和居住完全在一起。现在北京的情况是工作地和居住地距离上拉得太长,其中一个原因就跟中心城区的人口疏散有关。北京已经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了。这样的城市有个客观规律,就是大量的工作岗位集中在市中心。但是,北京又一直希望把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降下来,这就存在一定矛盾:人的居住往郊区疏散,而工作岗位大都留在市中心,职住分离越来越严重。

职住平衡的实现有两种手段。一个手段就是“就业去中心化”。这个做法要注意一点:有些就业往郊区去疏散,要确定这些疏散的就业岗位是不是不那么依赖于市中心的区位。如果是,这样的疏散可以解决职住分离的问题。有的行业不是,它天然具有很强的在市中心集聚的特征,类似金融业、文化产业等等。因为这些产业的从业者需要频繁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见面和交流,只有市中心这个区位最有利于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相互见面,这样的行业天然要集中在市中心。对于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如果要解决他们的职住分离,就应该让这些人能够在市中心附近居住,不管是通过买房子还是租房子的方式,这就是第二种手段。

总之,要解决职业和居住的空间分离,需要一部分工作岗位向郊区迁移,同时也要增加市中心的住房供给,包括购买和租赁多种方式,让市中心的从业者有机会住得离工作岗位更近一点。

主持人:京津冀协同发展被写入北京新版总规,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最先从哪些领域发力?

陆 铭:我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发力点首先是规划引领。提出“北京都市圈”的概念,这就要超越北京的地理管辖边界去看问题。要规划在不同的城市之间、产业之间如何分工,包括用地规划、人口规划如何设定,如何相互分工、协同发展,愿景、目标、实现路径都要提出来。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几个“一体化”: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包括公路路网、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等。不同城市之间的连通性如何规划、怎么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二是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比如说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如何统筹,这也需要考虑不同城市之间的关系。三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如何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相互连通。如果这几个问题都解决了,产业就可以在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形成有效的分工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就实现了。

猜你喜欢

市中心工作岗位宜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闪耀在曼谷市中心的蓝宝石 路创光旅名邸汇
宜居大化
开年珠宝小惊喜
宜居星球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送礼
真心可笑的办公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