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2018-01-04刘彩燕
刘彩燕
创伤性休克是创伤性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发生原因主要以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爆炸、打架等因素为主[1],患者病情变化快,且多伴有复杂的应激反应,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临床病死率较高[2]。本文中将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总结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以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1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18~67(35.34±6.42)岁;开放性损伤39例,闭合性损伤18例;创伤部位:颅脑伤并胸部伤29例,颅脑伤并骨折11例,胸腹联合伤9例,颅脑伤并腹腔脏器破裂8例;来院时间距创伤发生时间0.5~35(10.58±2.42)h;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分。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17~69(37.83±6.31)岁;开放性损伤31例,闭合性损伤10例;创伤部位:颅脑伤并胸部伤22例,颅脑伤并骨折11例,胸腹联合伤6例,颅脑伤并腹腔脏器破裂2例;来院时间距创伤发生时间0.5~37(11.69±3.17)h;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分[3]。两组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急救措施:
1.2.1.1 评估伤情:急救医护人员在到达现场后,要对亲友或目击者询问受伤经过、接诊距创伤发生时间、已采取的处理情况等,患者转运进入病房后要密切监测其呼吸、心率、脉搏、血压、出血量等,记录24h尿量,尿色与尿比重,对于尿量<30 ml/h的患者应加速补液,保持尿量>50 mL/h、尿比重>1.015,警惕肾功能障碍的发生,争取抢救时间[4]。
1.2.1.2 保持呼吸通畅: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或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患者口、鼻、咽喉内是否有血液、痰液或呕吐物等,避免窒息。
1.2.1.3 伤口处理:对于开放性创伤患者要注意保暖,同时做好止血止痛处理:手指压迫法:手指压迫伤口或主要血管,抬高伤部,夹板固定后加压包扎,清创缝合。加压包扎法:抬高伤肢,将头和躯干抬高20度~30度,下肢抬高15度~20度,增加回心血量,避免血容量过低;止血带止血:对于大血管损伤的患者采用止血带等止血,没有止血带时可以绷带或者棉布等代替,准确记录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避免时间过久发生组织缺血[5]。止痛处理:疼痛是引发患者大出血的主要原因,通常可采用吗啡、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减轻疼痛对于患者刺激,并注意观察止痛药物的刺激[6]。
1.2.1.4 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2条的有效静脉通道(其中1条用于静脉留置针补液,另1条用于备用给药,积极补充血容量,避免血压持续下降;以较大静脉为主,腹腔以上创伤的患者应选择下肢静脉通路,腹腔以下创伤患者应选择颈部和上肢静脉,控制输液速度,监测中心静脉压,警惕心力衰竭、肺水肿[7]。
1.2.1.5 伤者转运:创伤性休克患者通常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转运,在转运时患者要保持平卧,保证静脉通畅;转运时由专人负责患者的固定,并护送患者进入病房。
1.2.2 护理
1.2.2.1 心理护理:在抢救期间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有所了解,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安抚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以保证抢救顺利开展,提高护理质量。
1.2.2.2 疼痛护理: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但是合并有颅脑损伤、呼吸困难等患者要慎用镇痛药物,必要时应密切观察呼吸以防止呼吸抑制[8]。
1.2.2.3 基础护理:休克早期患者血压降低,脏器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容易缺氧,加重休克程度,因此要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改善缺氧;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休克程度恶化的患者应及时通知医师。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的抢救介入时间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窒息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抢救结果 观察组57例患者中,54例经急救护理后转普通病房继续接受对症治疗;2例在急救复苏过程中死亡,1例在来院2h内死亡,病死率为5.26%。对照组41例患者中,35例经急救护理后转普通病房继续接受对症治疗;4例在急救复苏过程中死亡,2例在来院2h内死亡,病死率为14.63%。
2.2 抢救介入时间 观察组抢救介入时间为(8.13±1.64)min,对照组抢救介入时间为(16.31±3.55)min,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抢救成功率、窒息率、MODS率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窒息率、MODS率分别为94.74%、3.51%、1.75%;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窒息率、MODS率分别为85.37%、12.20%、7.32%,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抢救成功率、窒息率、MODS率比较 [例(%)]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与工业生产水平有显著提高,创伤性致死的病死率也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我国城市由创伤、中毒所致的死亡人数已经占到死亡排序的第5位,成为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9]。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原因主与创伤严重、失血过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发生休克,而且容易导致MODS,若未及时救治,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故此,在院前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病情准确观察,评估病情进展,及时妥善地处理,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降低病死率[10]。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凶险,而且病程进展快,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风险性和不可预测性,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因此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针对创作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工作中,要求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出诊,到达现场后准确、迅速地评估患者损伤情况,并立即争分夺秒地实施各项急救护理措施,加强现场救护与转运的效率,灵活、规范地执行急救程序,如保持呼吸通畅、使患者处于功能体位、建立静脉通道、控制出血、补充血容量等,加强团队协作意识,为抢救与手术赢得时间,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病死率为5.26%,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63%;观察组的抢救介入时间为(8.13±1.64)min,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抢救成功率、窒息率、MODS率分别为94.74%、3.51%、1.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创作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应加强现场救护与转运的效率,以提高急救成功率,控制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科学、系统地对创作性休克患者开展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有助于更为合理地控制病情,可为院内抢救提供良好条件。
[1]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28):25-26.
[2]金剑,谢秋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5(17):631-632.
[3]施建国,侯振海,周继红,等.高速公路交通伤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936.
[4]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5-296.
[5]W Wang.The Emergency Nursing and Precautionary Measures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Shock[J].Medical Information, 2011.
[6]黄丹革.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6):531-532.
[7]黄雪红.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110-112.
[8]卢爱萍,唐翠秀.车祸致创伤性休克92例院前急救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8(1):47-48.
[9]Damkliang J, Considine J, Kent B, et al.et al.Initial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evelopment of an evidence-based care bundle for the Thai emergency department context[J].Australasian Emergency Nursing Journal Aenj, 2011, 2(13): 113-115.
[10]Y Zhang.To Explore the Reason of Nursing and Patients Disputes and Precautionary Measur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J].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