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
2017-02-23韩莹莹
韩莹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民族文化编辑室,北京 100029)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
韩莹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民族文化编辑室,北京 100029)
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也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科技日益更新的形势下,传统出版社也面临极大挑战,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也开始了向数字出版的模式转变。虽然当前纸质出版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若不能顺应时代的出版需求,也必然会走向下坡路。有鉴于此,文章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入手,进一步分析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转型的创新策略,旨在为传统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问题;创新策略
较之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可以说带有明显的创新性,也更便于作品的传播。因此,传统出版若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应积极采取创新策略,朝着数字出版转型,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数字媒体环境。
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
(一)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然呈现出繁荣大发展的现状。根据网络相关数据统计报告可知,当前中国网民数已有7亿多,尤其是手机上网资费的逐步下调,手机上网已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其中手机网民便已经达到6亿多,从而形成一个极为庞大的互联网市场。而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不断快速地发展,互联网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学习和工作等势必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传统出版转至数字出版也具有更为便利的条件。
(二)源于国家政策的支持
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来积极响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而且重视度极强。2014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数字产业的发展力度,例如,厦门市政府为了响应数字化产业发展,举办了移动产业游戏年度峰会。2016年,国家明确地提出将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纳入“十三五”规划中。这是数字出版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之中,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数字出版发展的重视感。此外,在这一规划中,所涉及的“一大三小”等工程项目,也均与数字出版紧密相关,所以说数字出版产业地位是获得国家充分认可的,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是必然趋势,而且有了国家的强有力支持,将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三)传统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极为丰富
传统出版社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必然收获了众多信息传播渠道,而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为了达到信息传播更加快速的目的,但较之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总归起步晚,所获得的资源数量、质量仍有一定的差距性。传统出版社长年累积下来的丰富优质的内容资源,对于促进自身的转型变化,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单位便有15家,所出版的图书种类也有几千种。庞大而又丰富的图书资源是促使出版集团成功转型为数字出版的有利因素,上海集团出版社便是借助这一有利因素从而不断开拓出新的出版内容与版块的。
(四)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的普及速度愈来愈快,4G网络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受众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以往简单的文字阅读显然难以满足受众阅读的多元化需求,受众更希望在阅读文字信息的同时,能够享受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内容。数字出版物能够将作品在多种媒体中进行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进行网络数字阅读,从而为传统出版社的全面转型而打下良好基础。
二、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数字出版缺乏准确认知
网络传播的消息大都可以免费阅读,而传统出版实际是以“卖消息”来赚取收益,受其影响,显然受到一定冲击性,一些传统出版人便显示出重重忧虑。传统出版人认为各种免费的网络阅读愈发受到读者的关注喜爱,使得传统出版社的读者不断流失。特别是互联网超级搜索引擎的出现,图书数字化与出版行业的发展,也不断挑战者出版业的知识产权制度,传统出版行业的地位与社会作用正在逐渐弱化,所以出版人对于数字出版下意识地带有排斥感。此外,部分出版社没有深入研究数字出版的发展,只因受到新兴技术的冲击而便自乱阵脚,过度忧虑新兴数字出版会使纸质媒介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还有部分出版企业的管理者及其员工也没有意识到业态更新的重要性,仍旧沿用旧的业态去面对新时代发展,如此缺乏时代性的出版社,自然难以实现健康发展。还有部分业界人士害怕两种相同内容且又跨介质的多媒体出版物流入市场后,读者便会抛弃纸质书阅读,然后选择更为便利性的电子书阅读,就得不偿失了。在此情形下,传统出版社出于内心的多重考虑,便难以下决心转型至数字出版。
(二)数字出版产业链条缺乏稳固性
出版产业若想实现快速发展势必要拥有一个完整稳固且规模相当的产业链条。但基于数字出版的衍生,传统出版社的产业资源结构也逐渐暴露出弊端。数字出版产业内容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便能难以推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切断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发展联系。通常来说,传统出版单位和数字出版运营和作者或是技术供应者进行合作时,传统出版单位主要承担授予版权内容的责任,然后由运营者或是供应者来实现收益。但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单位却显现出弱势,所能获取的收益部分极少。例如,手机小说出版是由内容供应者、网络运营者以及终端厂商共同配合来出版的,在这一产业链条中,供应者提供出版内容,运营者则要负责推广运营,并建起相应的阅读平台等,而一般供应者与运营者所获得的收益比率为4∶6,且传统出版单位还要分给作者自己收益中的6%-8%版税。此种缺乏合理性的收益分配极大地阻碍着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传统出版行业发布信息时都必须经过层层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的审查,只有审查通过,才能发布信息。所以,传统出版社对于版权的维护是较为严格与完整的。而数字出版依托于网络媒介,网络环境相对复杂,掺杂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发布的信息缺乏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约束。数字技术发展虽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一定便利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人们找到所需的信息,但不可否认的是,传播信息原创者的个人权利也受到一定的损害,知识版权缺乏有效保护,导致发布信息的主体与传播者地位发生转变。所以,就当前数字出版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款制度仍需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保护信息发布主体的利益。
(四)缺乏复合型人才
较之传统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行业编辑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能力等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要求这些人才既要充分把握好与出版编辑等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顺应信息时代,具备相应的数字化出版编辑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多数传统出版单位仍旧集中注意力与编辑流程、作品出版的工作上,而对于数字编辑技术却缺乏重视感,能够善用编辑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少。此外,许多传统出版社虽然已经认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性,而且专门成立了数字出版部门,但因为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欠缺,许多职工皆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由于缺乏专业性的编辑理论知识,也就难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在数字出版渠道与技术日益更新发展的时代下,可以说既掌握充足的编辑出版的知识,又对数字传播渠道极为敏感,而且技术相对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在传统出版社中是很少的。至2020年,中国新闻图书出版者将会超过一千多万人,而其中数字出版人才约占据40%,但能够达到标准要求的出版人却不到10%。所以说,中国数字出版人才缺口极大。
三、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创新策略
(一)更新理念,统筹业态
对于数字出版社来说,业态无外乎质疑、观望和恐慌,但旗帜鲜明表明支持发展的却鲜少,同样的,反对的也不多,诸多传统出版社大抵如此。传统出版编辑一般都能认清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因情感上的或是利益上的执拗束缚,往往难以准确做出转型的变化。但为了实现传统出版的更好发展,出版社高层人员也必须认清发展方向,适时更新发展理念,在确保传统业态地位、促进业绩稳步成长、适当开拓数字出版业务领域的发展战略观念指引下,来实现业态的转型,达到创新业态的目的。
(二)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链条
数字出版的核心内容和传统出版是相一致,皆是为了提供人们所需的信息产品服务。数字出版所提供的信息则更具有高效性与便捷性。推动数字出版的产业发展,理当从数字出版所供应的信息内容和信心服务出发,并维持较好的创新性。深入挖掘传统出版社的有利条件,并据此来积极引入科学的技术方法手段、发展理念,并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切不可盲目地全部挪用,而应当立足中国出版社的实际发展状况来适当的借鉴,并加以革新,从而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市场渠道,并将数字出版塑造成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的产业,使数字出版保持蓬勃发展的生机。此外,还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来逐步实现出版内容的创新,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最后,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中,还要革新数字出版增值业务,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出版服务,以形成别具一格的数字出版产业模式,从而实现传统出版社的转型成功,让传统出版社踏进新的发展市场中。
(三)健全版权保护制度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也为某些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便利性。某些互联网站或是个人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对阅读过的作品进行复制传播,这无疑对作品原创作者的版权利益产生极大损害,更使得传统出版产业受到冲击。而为了改善这一侵权现象,势必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也就是说,要加强对数字版权和技术的司法保护,帮助广大原创著作者维权。例如,可以成立类似于谷歌图书馆,或是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等作品著作权维护的管理组织,并提议中国施行知识版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数字出版的产品版权的不可侵犯,有效提升其法律性。此外,为了确保传统出版社顺利转向数字出版,并实现创新发展,还应当强化建设数字出版管理体制,立足出版行业的市场运作规律,来展开数字化出版。还要遵循传统出版社的实际发展状况,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之下,建立完善的管理登记和版权授权制度。最后,相关版权管理部门的经费投入要适当加大,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来制定并实行行业的统一出版标准,从而促进数字出版行业的统筹发展。
(四)积极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大体包含编辑、管理和技术等人才。这几类人才都应当具备复合型特质,而且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熟悉传统出版业务以及新时代下的数字出版业务发展状况,才能对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出力。也就是说,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要从以下三点出发:
首先,编辑人才乃是落实好数字出版战略、具体数字出版业务的施行者。所以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专业培训。要求编辑人员必须熟悉出版社的产品结构,并对传统出版社的图书专项数字出版所能取得收益了然于胸,更要加强对市场中所流通的数字图书的相关技术和产品进行调研考究,并鼓励编辑人员综合自身业务发展,积极提出有益于转向数字出版业务的创新建议。
其次,管理人才作为数字出版整体业务的掌舵者,也应当积极协调好国内外两个出版平台的高度关系,要遵循传统出版社内部的基本业务状况,掌握数字出版业务的大局,以及编辑职业出路等方面来考虑转型战略。如此,方可促使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能够上轨,并稳步前行。
最后,数字出版业务发展的关键人物在于出版技术人才,出版技术水平的高低将会对数字产品的最终质量和销售量产生影响,继而决定着数字业务是否得以稳步发展。所以,要强化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定期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课程,让技术人员参与到实战中,不断累积实战经验,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数字出版业务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
四、结语
在新时期,传统出版已然渐渐走向数字出版模式。为了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出版社应当积极响应时代发展需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加速自身出版模式的转变,以迎合广大受众的信息接受需求,以全新的理念,来对待数字出版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健全知识版权的保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数字出版的更好更快发展。
[1]关紫兮.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路径探析[J].科研,2016(11):168.
[2]马佳.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路上的一点思考[J].明日风尚,2016(9):66.
[3]禹华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及创新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10):68.
[4]蔡梦云,刘磊.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J].科技传播,2015(13):121.
[5]杨慧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G20
A
2095-0292(2017)05-0146-03
2017-07-10
韩莹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民族文化编辑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