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青年创业培植研究
2018-01-04赵迪,李贺
赵 迪,李 贺
(1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208;2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北京10012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青年创业培植研究
赵 迪1,李 贺2
(1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208;2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北京100125)
农村青年创业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创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快农村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产要素城乡双向配置以及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分配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别对5个省市的返乡青年、留守青年和落户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深入研究了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特征、机制与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植工作的意见建议。
新型城镇化;农村青年;创业;培植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创业潮”的引领下,农民创业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不仅引导农民从第一产业涌入二、三产业,也促进了农民创业活动的产生,多元化的农民创业活动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农民兄弟潜在的创新和开拓能力。社会经济条件为农民创业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农民以及农民工收入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速,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更加广阔,就业性质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劳动力输出,而是渗入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创业,不仅可以促进体制改革、缓解就业压力,而且也成为了发展创业型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指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势头。文件还强调要优化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创业创造条件。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曾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鼓励农村劳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实施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7年)》,指出要引导农民围绕新型城镇化进行创业创新,明确创业创新方向,增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调查显示,农村创业者中65%是80后农村青年,2018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超过75%,农村青年创业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创业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 农村青年创业培植的外部宏观环境
1.1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基础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并逐渐走上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持续释放的发展新路。在经济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有利于拉动就业、促进创业,引导劳动力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动。目前,中国外资经济、民营经济、个体工商业日趋活跃,增长速度和GDP总量甚至超过公有制经济;农村电商平台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拓展“互联网+”网上创业方式更加流行,这些都成为农村青年创业的重要载体。此外,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金融服务的改善、财政支持力度的增加、信息技术支持的强化,都为农村青年发挥自身才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创造了条件。
1.2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环境
在“二元结构”下,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农村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了一系列对“三农”的不利影响。为了破除二元体制,国家已经开始在政策、法律、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变革,这为农村青年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土地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明确所有权,保护经营权,鼓励农村青年资本变现和依托土地开展创业活动;户籍制度上力求缩小城乡差距,拓展农村青年就业选择空间,促进既有人力资源价值充分实现,引导农村青年进城创业;教育制度上保障农村青年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教育、培训的机会,大力提升人力资本价值。随着城乡二元体系的破除,农村青年的创业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契机
近年来,一批中小规模的中心城镇不断涌现,中小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已经逐渐成为农村青年就业和创业的“主战场”。预计,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会推进到55%左右,会有超过2亿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掌握较高创业技能、资金积累较多的农村青年,可选择在城市从事创业活动,在较高起点上实现增收致富。此外,农村村镇经济、乡镇经济、县域经济等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就地创业提供了新机遇。
1.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空间
就第一产业而言,农村人力资本不断优化升级逐渐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有机农业、园艺产业、畜牧水产业都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产业结构逐步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过渡,二、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为农村青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了非农领域的创业空间。
1.5 金融支持力度增强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保障
当前,中央开始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政府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民自主发展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模式,采取财政贴息、融资担保、扩大抵押物范围等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推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村青年创办个体工商户,优先办理注册登记,落实优惠政策。这些金融上的扶持优惠政策,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1.6 大众创业文化营造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氛围
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村青年的市场观念、风险意识落后,市场的敏感性较低,影响了农村青年创业的成功率。当前,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掀起了创业浪潮,号召全社会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营造出和谐良好的创业氛围,树立了健康向上的创业文化,这些都有助于更新农村青年传统的创业理念与价值观,为农村青年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2 当前农村青年创业现状与主要特征
为了研究当前农村青年创业者的整体情况,笔者选择北京昌平、云南昆明、山西太原、湖南长沙、山东青岛5个省市的创业青年431人作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青年创业者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培训机会少,缺乏谋生技能,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1 市民化不彻底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影响了返乡青年创业积极性
通过调研发现,因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多数返乡青年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持续性不强。数据显示,将近一半返乡青年没有创业打算,正在创业者不足1/10,多数有创业意愿的返乡青年因为条件受限没有付诸实践,中断创业现象较普遍(见图1);多数未创业者的就业意愿明显强于创业意愿,受基本生活未满足、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滞后、创业资源欠缺、资金筹措渠道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多数未创业者不愿或不敢进行创业(见图2);绝大多数返乡青年愿意选择餐饮、批发零售、中介服务和农业进行创业,这些创业领域门槛低、风险小,但竞争激烈、附加值低、利润有限(见图3)。
调查显示,出于对养老、医疗、社交、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利益诉求,以及对市民化后自我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期,返乡青年的就业意愿强于创业意愿,且创业领域狭窄,多数涉足的产业竞争激烈,同质性强;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少、收入和福利低,对返乡青年落户城镇吸引力小,多数返乡青年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创业意愿不强;东部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虽然非农创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对返乡青年落户吸引力大,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返乡青年真正市民化规模小、不彻底,就业不稳定程度很高,创业活动难以“落地生根”;中国农民市民化总体水平低,大量返乡青年不能稳定、彻底的完成市民化进程,既影响返乡青年创业支出意愿,制约创业规模和可持续性,也会限制中小城市对创业活动的接纳能力,不利于挖掘非正规部门创业潜力,阻碍了返乡青年创业规模的稳定扩大。
图1 返乡青年的创业意愿
图2 返乡青年不愿创业的主要原因分布
2.2 农村青年创业规模小且兼业特征明显
调查显示,除个别农村青年因为自有资金充足创业规模较大外,一般创业规模普遍偏小,创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村青年创业的启动资金较少,73.52%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储蓄作为主要的启动资金,注册资本平均仅为3.24万元,计划创业的投资金额普遍在3~5万之间,创业自备资金在1~5万之间(见图4)。农村青年创业以个体户或者小微企业为主,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固定资产在5万以下的占65.33%,10万元以上的仅为4.26%。从用工角度看,由于资产规模过小,79.42%的农村青年创业者选择雇佣5人以下,其中雇佣2人以下的占54.83%,农村青年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受到既有资本规模的限制,对其他从业者的辐射带动能力也有限。在农村青年创业者中,进行兼业的比重高达68.74%,其中留守青年的兼业水平高达79.43%,落户青年兼业比例也高达62.55%,部分农村青年创业者在创业的同时还经营自己的责任田,或者进行季节性的打工活动。在兼业意愿研究中,有41.59%的农村青年有就业和创业同时进行的意愿,兼业的方向主要选择非农产业,多数选择就业为主、创业为辅的生计策略。
图3 返乡青年创业所选择的产业领域
农村青年初始创业投资金额和雇佣人数较少,经营规模有限,普遍采取作坊式经营管理模式,创业辐射带动力不强;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在长期经营中始终保持一定规模,在经费投入和雇佣人数上没有变化,创业周期长,规模化难度大;虽然新型城镇化拓展了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空间,促进了就地创业,但由于自有资金积累有限,创业经验不足,造成农村青年创业时选择普通劳动密集型多,资本技术密集型少,从事传统行业多,从事新兴行业少,第三产业且内销产品多,第二产业和外向型产品少,以家庭生产经营的低端产品多,“名、新、优”高端产品少;当前农村青年创业具有很强的兼业化倾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二兼创业者比重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创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不利于创业效率的提升;交易费用系数不断降低,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必然要求政府通过外部干预,使农村青年的创业活动更加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逐步降低创业者的兼业化水平。
图4 农村青年创业初始投资规模
2.3 生存型创业成为农村青年创业活动的主导模式
调研发现,目前农村青年创业仍然以生存型创业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不得已选择创业。调查显示,多数创业者进行初期创业的动机是满足生活需求;返乡青年和落户青年由于学历水平相对较高、创业起步资金充实,机会型创业倾向较明显;创业者在不同产业内的创业倾向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很多受访者在创业中后期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发展诉求,但是在创业初期仍然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见图5)。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我们发现在创业初期落户青年的自主发展需求较强,返乡青年自主发展需求和生活提升需求较强,留守青年的自主发展需求、生活提升需求和置办家业需求均较强;在创业中后期,三者的生活提升需求和居住条件改善需求显著增加,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回落(见图6~7)。从个人特征、创业壁垒、创业资金来源和创业投资回报预期4个方面对农村青年创业者的行业选择决策作出评估,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将农村青年创业的行业选择决策界定为几个组成因素,对每个行业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构建指标的判断矩阵。将高分设置为偏向机会型创业,低分偏向于生存型创业,由判断矩阵计算各类元素对于该标准的相对权重,进行矩阵的一次性检验,计算各元素对于系统的整体权重(见表1)。计算结果表明,农村青年在农村社区或中小城镇创业,不同产业的创业难度和创业类型存在差异,除工业加工业、信息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外,农村青年创业者在其它行业具有明显的生存型创业倾向。
由于创业者个人特征、创业壁垒、创业资金来源和创业投资回报预期等因素制约,目前农村青年创业仍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偏向选择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低利润的产业;绝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属于生存型创业,在中后期开始向机会型创业转变,如果这一过渡阶段没有外力扶持,很可能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由于不同类型农村青年的需求偏好不同,创业中后期的创业动机会发生变化,留守青年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向生活提升需求,落户青年和返乡青年则主要转向居住条件改善需求;政府必须完善创业指导的社会服务体系,引导生存型创业倾向的农村青年退出不适合其投资的行业和领域,缩小生存型创业环境与机会型创业环境之间的“差别待遇”。
图5 农村青年创业初期目的选择
图6 不同类型农村青年创业初期目的选择
图7 同类型农村青年创业中后期目的选择
表1 不同创业类型影响因素对于系统的综合权重
2.4 初始生计资本积累影响农村青年创业行为的可持续性
农村青年在创业初期可获得资源少,影响了创业行为的可持续性。除了自备资金外,其资金获取渠道主要是向亲戚朋友借贷和找合伙人,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见图8)。农村青年申请贷款的最大难题是寻求担保太难且贷款额度不够大,因此创业者采取的创业模式主要是独资和与家人合伙两种(见图9),由于很多“合伙人”缺乏创业经验,或仅作为出资人,造成利益关系松散,无法保障创业活动的有效进行。很多返乡青年和落户青年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本缺乏,设备、经营场地、仓库、办公设施等开销占到创业开支的1/3,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在创业时倾向选择初始投资较少的第三产业。农村青年的社会资本的积累程度与创业可持续性紧密相关,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具有创业行为的亲友数量以及创业企业的规模对农村青年创业行为有显著影响,亲友创业者每增加1人,选择创业概率会提升2.36%;在行政事业单位任职亲友对农村青年创业选择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参加协会或者合作社、社会关系融洽程度、企业员工亲友数也会对农村青年创业意愿产生一定影响(见表2)。在有限资源制约下,农村青年的持续性创业活动缺乏有效保障,衍生出很多“短命”的创业活动。据统计,创业活动持续5年以上的仅占11.35%,持续3年以上的仅占21.22%,多数创业持续时间在2年左右,且创业失败比重随时间明显上升。
图8 农村青年创业的主要经营形式
图9 农村青年自备资金以外的主要创业资金筹措渠道
农村青年创业初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影响了创业的可持续性,其中尤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最大;创业型亲友可以给予农村青年创业的启动资金、市场信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帮助,拥有较多此类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更倾向选择创业,创业持续时间也会更长;处于融洽社会环境中的农村青年更有可能从邻居和亲友那里获得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帮助,而且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农村青年之间的市场信息交流,减少交易成本,甚至衍生相互合作的创业模式;同质性的社会扩散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农村青年创业决策,创业农村青年越多,就越有可能形成同质性的关系网,也就越有利于激发一个区域内的创业活动。
2.5 农村青年创业风险较其他创业者更为显著
为了量化不同类型农村青年创业者的风险评估值,笔者依据农村青年的风险识别分析,建立农村青年创业风险的三级指标体系,应用AHP构权法确定同层间指标权重系数,采用递推法确定各层间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为了使不同创业主体类型的风险评估结果具有可比性,对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不管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均采用5级评定法,对各指标赋值。根据各指标对风险影响的大小分为很小、比较小、中等、比较大、很大5个等级,最终得到不同类型创业者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评估值(见表3)。统计显示,和其他创业者相比农村青年的创业风险主要集中在创业投资前期的资源风险和创业投资中期的运营风险。在资源风险中,留守青年主要面对的是资金风险和劳动力风险,返乡青年主要面对的是资金风险和土地风险,落户青年主要面对的是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在市场风险中,落户青年和返乡青年主要面对的是生产风险,留守青年主要面对的是管理风险,但落户青年和返乡青年的需求风险和流通风险比留守青年高;在环境风险中,返乡青年和落户青年面对的政策环境风险较大,留守青年面对的自然环境风险较大。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农村青年创业者的创业风险要比普通创业者的平均值高32.15%,创业成功率比普通创业者的平均值低25.62%,其中3年以上创业成功率(创业活动可以有效维持并且收入逐年提升的比重)仅为19.57%,比普通创业者的平均值低10.31%。
表2 社会资本变量分布及实证模型回归结果
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剪刀差”剥削形成了低积累、低储蓄水平、低保障水平,造成农村青年对创业风险的偏好比其他创业者更低、承受能力更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事后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损失承担水平很差,不会分散与转移风险损失,这些都增加了农村青年创业的失败率;农村青年创业者较高的创业风险提醒我们,并不能一味强调大规模扶持农村青年创业,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创业前期的资金、政策、人力、物力扶持上,而要重点强化对农村青年创业的风险防控,构建农村青年创业风险管理体系,避免农村青年因创业返贫、因创业致贫。
表3 农村青年创业的定量指标评分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创业培植机制的构建
3.1 开发农业农村资源,促进农村青年就地就近创业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就是要由占地扩容和增加市民数量来扩充城市规模,转向就地、就近城镇化,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就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由传统的“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向“既不离土也不离乡”过渡。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鼓励农村青年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深度开发本乡镇、本村特色优势产业,走差异化创业之路;鼓励农村青年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展创业空间;以特色村镇为载体,深挖民族文化与传统农业内涵,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扶持农村青年发展乡村风情旅游业;鼓励农村青年共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种养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引导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管理经验的农村青年,学习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挥产品品牌优势,借品牌带动创业。
3.2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村及中小城镇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让返乡青年“留得住”、“待得稳”,克服农村青年“回流”创业的“水土不服”。要重点改革外来常住人口管理办法,全面实行融居住登记和就业、社保、租房、教育、计生等多种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居住证制度,建立动态管理体系,在改善就业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下功夫;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发展城乡服务业,为返乡青年就地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岗位;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给予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发达地区与大中城市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资本、技术投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端产业发展,为高素质农民工和管理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中小城市要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和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城乡家政、餐饮、零售等服务业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工创业,将农民工市民化与促进创业有机结合。
3.3 构建创业创新平台,集聚农村青年创业发展资源
应调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力量,利用现有的乡镇工业园区、闲置厂房、闲置校舍、批发市场、楼宇和商业街等场所,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到位的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园),为创业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已经建立农民创业基地(园)的,要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上下功夫,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更完善的设施支持;打造园区过程中,要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税费、用地支持、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降低用电用水标准,吸引青年创业者入园创业、集群创业;鼓励已在外创业的农村青年顺应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潮流,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把创业活动转移到家乡;选择一批知名的创业园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村青年创业的见习基地,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必要的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提升其创业创新能力。
3.4 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升农村青年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实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依托培训引导农村青年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培养一批农村青年创业辅导师,组成青年创业导师志愿团,对不同类型的青年创业主体开展分类别、分阶段指导;鼓励有关部门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对农村青年开展社会专题培训,引导其参与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本再投资提供更多渠道,消除各类考学壁垒,使农村青年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参与职业学校和普通高考竞争;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型模式,对符合标准的社团组织或培训机构给予优惠扶持。
3.5 抓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农村青年创业良好环境
探索“点创新、线延伸、面推广”的工作路子,实施典型引路,优先支持农村能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和合作组织带头人开展创业,加快培育一批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典型、好机制,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扶持农民创业的政策、工作措施、创业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利用网络媒介搭建农村青年创业交流平台,发挥平台汇集创业人才、交流创业信息、分享创业经验、展示创业项目、宣传典型事迹的作用;组织农村青年创业典型走进校园、社区、农村,举办创业事迹报告、座谈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人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创业意识,激励和引导更多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应定期举办农村青年优质农产品洽谈会、创意产品推介会、创业点子分享会等,通过企社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宣传推介农村青年的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建立农村青年创业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创业带动就业,评选表彰“农民创业英才”、“返乡创业之星”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4 讨论
创业是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的新途径,是疏解农村就业压力的新渠道。本研究分析了现阶段不同类型农村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创业领域、投资规模、初始目标、经营形式和资金来源,并对现阶段农村青年的创业特点进行了系统归纳,所得结论和建议也为今后政府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农村青年就地创业和返乡创业提供了决策依据。目前农村青年创业还处于规模小、层次低、抗风险弱的状态,如何针对这些特点设计出精准扶持策略,还需要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摸索。此外,不同政策环境和城镇化水平下农村青年创业决策会呈现出很大差异,城镇化所带来的“半城镇化”、“城市病”、“区域发展失衡”也会严重影响农村青年创业的成功率,仅对抽样点的创业主体开展特征分析还远远不够,环境因素也需纳入考量的范畴。今后,针对农村青年创业研究应该着重从“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两种路径下评估农村青年创业效益,分析农村青年市民化后的创业行为规律,探索如何实现城镇创业资源的多元化供给。城镇化快速扩张所导致的创业风险加大、创业资源供给不足等新问题也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1]黄德林.中国农民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蒋剑勇.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农村地区农民创业机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国龙.创业农民:中国农民创业致富调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段颖立,朱兴龙,刘文革.青年创业体系的构建——兼论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机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6):36-41.
[5]张珺.青年创业意愿、困境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3(3):80-84.
[6]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8]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9]魏成.中国农民工调查[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7.
[10]周亚越,俞海山.区域农村青年创业与创业文化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8):37-44.
[11]王小兵.开展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思路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21-22.
[12]李华红.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农村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综合治理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5(7):92-97.
[13]李世娟.构建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的平台与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5(5):289-290.
[14]夏柱智.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基于中部QS镇6村29例创业者的调查[J].青年探索,2016(11):54-61.
[15]孙红.关于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农村青年创业的有效方法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18-202.
[16]廖根深.农村青年的就地城镇化:转换、困境与出路[J].青年探索,2016(3):51-56.
[17]张波.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社会适应性问题初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1):5-11.
[18]Morris M.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M].Westport CT,Quorum Books,2012.
[19]Daniel J A.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21 Century[M].Illinois Irwin,2012.
[20]Malcolm Knowles.Themakingofan AdultEducation[M],California:Jossey-Bass Publishers,2014.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Of Rural Youth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Zhao Di1,Li He2
(1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8,China;2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enter,M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125,China)
The rural youth entrepreneurship is endogenous growth momentum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rural youth entrepreneurship in promoting farmers'income,promo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accelera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ural urbanization,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air and reasonable allocation and rural distribution mechanism etc.The study of five provinces of the youth to return home,left behind young and settled in youth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in-depth study of the rural youth entrepreneurship status,characteristics,mechanism and rules,and then provide the rural youth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work with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New Urbanization;Rural Youth;Entrepreneurship;Cultivation
C961
B论文编号:cjas17070004
农业部软科学课题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青年创业培植研究”(201537)。
赵迪,男,1982年出生,河北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现代农业发展。通信地址:102208北京市昌平区霍营黄平路209号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Tel:010-81701135,E-mail:zhaodiandy@sina.com
李贺,男,1982年出生,江苏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业引智管理工作。通信地址:100125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Tel:010-59194220,E-mail:lihemoa@126.com。
2017-07-03,
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