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苑御焙名冠天下
——《建瓯茶志》总述选萃

2018-01-04赖少波

中国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北苑龙凤

赖少波

(福建省建瓯市方志委,353100)

北苑御焙名冠天下
——《建瓯茶志》总述选萃

赖少波

(福建省建瓯市方志委,353100)

《嘉靖建宁府志》载,南朝萧齐年间,建州已广泛人工种茶,而且还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

建瓯茶叶真正兴盛并登上辉煌的巅峰是从唐末开始的。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建州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茶山悉数献给闽王王延钧,闽王将其列为皇家御茶园,因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从此建茶由贡茶升为御茶,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深受六朝(五代的闽和南唐、北宋、南宋、元、明)42位皇帝的青睐,历时458年。

北苑御焙名倾天下45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时而变,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其制胜法宝便是“早、精、尊、贵、真、妙、弘、绝”这八字要诀。

一、早——供御及时,先声夺人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汴京(开封)距离建安1750公里,却能在三月就尝到新茶,这新茶就是社前茶。在古代,将春茶分为“社前茶”“火前茶”“雨前茶”3种。社前茶就是在社日前采制的茶,古代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之为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50天之间,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火前茶”即“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则是谷雨前采制的茶,一般在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前采制。

建茶求早,“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春分时节,在这乍暖还寒的早春,在万物复苏前夕,北苑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先声夺人,以稀取胜,在众多茶品中独占头魁。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称“右岁分十余纲,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浃日乃成,飞骑急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如果说雨前茶为茶中上品,明前茶为茶中珍品,那社前茶当称茶中极品了。丁谓称“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顾渚惭投木,宜都愧积薪。”北苑茶早,早得令人震撼,早得令人望尘莫及!

二、精——规程严苛,工艺精良

“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北苑茶之所以能力压群芳,名冠天下,还因为它在采造工序和技术上刻意求精,一丝不苟。其采造工艺已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操作流程。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当年北苑入贡团茶的制作,共有七道规范而严苛的采造工序,即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火候,火数的多寡,一般与茶銙的厚薄有关,茶銙厚的一般需焙10~15宿火;茶銙薄的一般需焙7~10宿火。火数焙足之后是过汤出色,编框封焙。这样做出来的龙凤团茶,团团都是色泽光莹、品相夺目的精品。

北苑御茶园

北苑造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开始,至宣和二年(1120)截止,在这短短的140多年间,北苑茶的极品被一次次地刷新。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紫笋蜡面先后被京铤、石乳、的乳、白乳取代,再被大龙凤团取代,大龙凤团又被小龙凤团取代,小龙凤团又被密云龙取代,密云龙又被瑞云翔龙取代,瑞云翔龙又被白茶取代,最后到了登峰造极的龙团胜雪,开创了中国茶史上空前绝后的“龙茶盛世”!

三、尊——包装考究,帝王尊宠

“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草舍平民,对身价至尊的北苑茶崇尚至极。《画墁集》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龙园胜雪、白茶等这样特别精贵的茶自然是专贡皇帝独享的,就算是亲近的大臣也只是听说而不曾亲眼见过。对于“绯”色包装用作赏赐大臣的团茶,也得是皇帝亲信的近臣才有机会获赐,一旦获赐则是欣喜若狂,奉为至宝。王禹偁在《恩赐龙凤茶》中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情景“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北苑御焙遗址摩崖石刻

如此尊宠的北苑茶,不仅品质一流,而且形态美观。有方形、圆形、圭形、花叶形等,表面还模印着象征至尊皇权的龙凤腾翔花纹。“三分人品,七分装扮”,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包装。包装除了保护商品,便于运输与储藏外,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商品的销售和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在宋代,人们已经明白了这一道理。当制作精良的龙凤团茶出焙时,监茶官们就会让造茶工匠,为她穿上雍容华丽的“衣裳”。《北苑别录》载,细色五纲的六重装扮:“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重篚,扁以银铒,茶箱内外,又有金黄色的丝绸包裹,可谓什袭之珍矣。”如此雍容华丽的包装更是重重映衬了北苑茶那尊宠至极的身份。

四、贵——贵饰龙凤,一饼万钱

“茶生天地间,建溪独为首。南土众富儿,一饼千金售。”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创“小龙团”,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的感叹。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有旨命造“密云龙”,其品又在小龙团之上,除供奉宗庙、玉食以外,赏及臣下没几个,十分珍贵;绍圣年间(1094—1097),改造“瑞云翔龙”,御府每年只得十二饼,曾为稀世之品。到大观初(1107),又推“白茶”为第一,由于白茶与常茶不同,数量稀少且加工难度极大,每年“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所以“如玉之璞,它品无与伦比”。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一诗中赞道“白乳叶家春,铢两直钱万”,一两白乳茶价值万钱啊。宣和年间(1119—1125),郑可简又用“银丝水芽”来制“小团茶”,叫做“龙团胜雪”。时人称:“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造价惊人,专供皇帝享用。有诗叹道:“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由于北苑贡茶始终保持了质量上的优势,终宋一代,竟无茶可比。范仲淹在《斗茶歌》称:“长安酒价减千万,京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足见当时北苑茶价之高昂。

五、真——正外有别,鉴裁有真

北苑茶去伪存真,真的能细分出官焙、私焙、浅焙、外焙等不同茶焙所产的茶品,让假冒伪劣无处藏身。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赞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在宋徽宗的眼里,北苑官焙(也叫正焙)所产的龙团凤饼,品质自然是名冠天下;私焙中有个叫壑源的,所产的茶也很不错。除此之外,还有外焙和浅焙。浅焙(壑源附近)的茶比壑源茶稍微差一些,如果有精湛的制茶工艺,也能使茶色莹白,试茶时如果能做到击拂有度,也可看到很不错的茶汤,但是它的香甘重滑与北苑正焙的茶比起来,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至于外焙(沙溪等地),就相差更多了。

黄儒在《品茶要录》中作了明确的分辨,壑源和沙溪虽然只隔一座山,相隔不过几里远,可是所产的茶品质却有很大的不同,壑源的茶可以卖到沙溪茶的两倍价格。凡是肉理袪薄,分量轻而且色调黄的茶,虽然试茶的汤色也鲜白,但不能久泛,香味薄而且短,这样的茶是沙溪所产的;凡是肉理厚实,分量重而且颜色偏紫,试茶时咬盏凝久,香滑而且味长,这样的茶一定是壑源产的。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对北苑官焙和壑源、佛岭、沙溪等私焙也作了细致的分析。

六、妙——香甘重滑,清和澹静

“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第一个提出“香甘重滑、清和澹静”的茶道精髓。茶道,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贵清,清正廉明;茶贵和,和谐和睦;茶贵澹,淡泊明志;茶贵静,宁静致远。宋徽宗认为品茗之道,不仅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亦有“冲澹闲洁,韵高致静”的精神净化之功。上行下效,宋徽宗提倡的茶艺茶道之风迅速在朝廷内外盛行,并很快传播到海内外。宋徽宗提炼的北苑茶艺因而成为世界茶道的开山鼻祖。

北苑茶艺最为精妙的要数分茶。分茶技艺大约始于唐末宋初,到元末明初时仍很盛行。北宋初年,陶谷在《荈茗录》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陶谷所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玩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用团饼茶研末,以沸水冲点搅动,此时,盏面上的茶乳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纹来,山水云雾,花鸟虫鱼,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故也有“水丹青”之称;也有人能将茶乳幻变出或遒劲有力,或洒脱飘逸的书法文字来,这就叫做“水书法”。“水丹青”和“水书法”都是茶文化中的一种绝技,它以短暂逼真,栩栩动人的物象美和书艺美令人为之倾倒。黄金碾,细绢筛,玉水注的龙茶盛世把茶艺和茶道演绎到了极致,妙不可言!

北苑御茶园

七、弘——龙茶转型,茶行万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龙团凤饼从采到制都太过精致,太过奢华,劳民伤财,深感茶农不堪重负,于是下诏罢造龙凤团茶。但团茶的技艺并未消亡,而是随着茶叶的贸易流通得到了更好、更广、更久远的传承和发展。

宋太平兴国初,北宋朝廷接管北苑御茶园,所属官私茶焙总数计1336处,每年征召造茶丁夫多达七八万,规模空前。从此建溪官茶龙团凤饼每年从建州北苑到京城开封(北宋)、杭州(南宋),或是取道浙江,或是取道江西,飞跃“三千五百里”,以早、快、新、精的绝对优势让“京师三月尝新茶”而名冠天下。另据史料记载,建茶的“龙种”,还移植四川、海南、广东、台湾等地。

到了明末清初,真正具有现代商业意义的茶叶贸易已逐步成熟,也开始通过南方最大的港口泉州,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地,明崇祯十年(1637),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抵达广州,中国的茶叶开始垄断全球茶叶市场。据《建瓯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俄商到建瓯建厂,当年就生产砖茶22.5万千克;清光绪年间(1871—1908),仅俄商从建宁府执税票运往福州的砖茶总量就达175万千克。到了光绪中期,建瓯的产茶量已大大超过宋代,掀起了建瓯茶叶生产的又一个巅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兴起“乌龙茶热”,建瓯矮脚乌龙茶备受瞩目。1984—1992年,建瓯乌龙茶的出口量仅用了8年就蹿升了6倍。2001年,乌龙茶的出口量达到2.6万吨。

八、绝——百花竞放,千古绝唱

“建溪官茶天下绝”。以龙团凤饼为代表的茶品,以建盏为代表的茶具,以喊山为代表的茶俗,以茶百戏为代表的茶艺,以张廷晖为代表的茶神,以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如今的矮脚乌龙、建瓯水仙为代表的建瓯茶业,还有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等,这些璀璨的茶文化都在建瓯这块红土地上竞相怒放,成为中国茶叶史上的千古绝唱!

王朝更迭、历史沉浮,建茶在众多新生茶品争奇斗艳的商海中,与时俱进,成功转型,占得一席之地,创下了三波辉煌:从唐末五代到明朝初年(933—1391),北苑茶以无懈可击的绝对优势成为皇家御茶园的翘楚,名冠天下;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1951—1984),建瓯茶叶百年老字号再掀巅峰;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1951—1992),建瓯茶成功转型,一度是全国最大的闽北乌龙茶精制加工厂,成为建瓯创优、创汇、交纳税利的企业大户。

在2000年的漫漫长路上,北苑茶不仅以龙凤茶的显赫身份在中国茶史上独步了458年,更重要的是灿烂辉煌过后没有沉寂,没有陨灭,而是一次次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最令人震撼的神话!

猜你喜欢

北苑龙凤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丁谓与蔡襄对北苑茶文化的贡献
始至今
北苑贡茶中的匠心精神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龙凤双胎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董北苑”溯源
悄然崛起的武夷
逝去的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