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对高校英语课堂的影响
2018-01-03康春芝
康春芝
摘 要 大学生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课堂练习。但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却习惯于默默地被动学习。本文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这一角度分析了学生不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找出对策,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被动学习 儒家文化 交际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30
Abstract The English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ularly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s, need lots of in-class practices. B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tend to learn English in a silent and passive way without expressing themselve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from the aspect of the Confucius culture of China,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behavior in class better, and hopefully to find som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improve the present English teaching efficiency at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passive study, Confucius cultur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0 引言
高校英語教学,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都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诸多研究(应惠兰,1996;杨惠中,1998;王斌华,2003)表明,这是国际交往、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5)中,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更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要使学习者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和较好的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需要大量课堂练习、互动,课后学习巩固。“外语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技能训练,好的听力和口语离不开大量的操练”(蔡基刚,2005)。但在高校进行一线英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是件头痛的事。研究者们探索了学生学习总处于被动状态的种种原因,有的认为跟教师角色有关,有的认为与学生学习动机有关,有的认为与课堂活动设计有关,……(丁晓丽,2008;腾明兰,2009;许可等,2011)所有这些研究都从某一角度看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在指导教学实践方面均有一定价值。但高校英语教学成效总体上看仍不理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大学生学习英语时,总处于沉默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一顽疾,笔者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与中国社会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1 传统文化下的课堂学习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的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它塑造了中国文明,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深深沉淀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直至今日。万涛(2006)说,“一个中国人可能没读孔孟之书,然而,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折射出儒家文化的光芒。”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三纲”思想下,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礼”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五常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通过君臣、父子、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使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各安本分。今天,“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思想已被废弃,但其影响在社会各个方面仍然存在。刘超(2014)认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从关系的角度来讨论并设计人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思想使人文主义和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观念在中国长期以来受到了忽视(王岩,2009)。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很推崇教育,敬重教师。《荀子·礼记》中说“君师也,治之本也”,后来演化为“天地君亲师”,并被制成神位供奉在神龛上。由“天地君亲师”的排序来看,教师是仅次于天、地、君主、父母的第一人,这体现了中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但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尊卑与等级关系。
当这一关系反映到课堂上,反应到师生关系时,教师就是权威、就是上级、就是领导。因此,老师讲授,学生听从,是理所当然的事;老师可以对学生下命令,学生对老师要绝对的尊敬和服从。因此,孩子们上学的第一天、第一课堂,学的就是纪律。如:老师进教室时要全体起立,向老师问好,在老师说“请坐”之后才能坐下;回答问题时要起立,不能坐着答;上课时应双目注视老师,认真听老师讲授,做好笔记;课堂上不能插嘴,不能打断老师说话,等等。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不给老师“添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一言堂”,因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权威,老师讲什么不容质疑,也无需质疑。学生不需要思考为什么,只需要记住老师所说、课本所写即可。考试主要靠记忆力,背好书上的内容、上课的笔记,就可以得好分数。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想的是:老师上课讲的是什么?或是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而非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因为只有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即所谓“标准答案”,才可以得到高分。而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试卷成绩。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按要求去遵守课堂纪律、去尊敬老师、去学、去背、去考试,去成为好学生。在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共计十二年的学习训练之后,学生已养成了紧锁双唇的习惯,几乎完全不会在课堂上提问,即使偶尔心里有点想法也不会说出来。其原因,既是学生对老师权威的尊敬和畏惧,也是因为长期的约束后学生已然不知道怎样去质疑或提问。
这种对教师在教学中权威性的过分强调,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产生浓重的保守心理和盲从心态(万涛,2006)。祝振兵(2017)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课堂上公开质疑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或者向老师提出一些其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是不合适的,因为这种做法会冒犯或挑战老师的知识权威……中国大学生深受高权力距离文化的影响,而权力距离代表了文化对等级差异的接受程度,高权力距离文化意味着对权威的尊重和等级的接纳。这种对权威的尊重使得学生认为在权威(如老师)面前提出质疑是不合适的。”因而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忙于记录老師的讲解而很少提出问题。老师往往也不愿意学生来挑战自己的权威性。
使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的另一传统文化是“克己”礼让,克己指克制和约束自己,“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论语·里仁》篇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教导人们要少说话,言语需谨慎。由此汉语言中还有了“沉默是金”、“静水流深”等被传颂的成语。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沉默是有深度、有胸怀的表现,克己礼让、含而不露是被肯定和欣赏的;而“言多必失”则是对倾向于表达自己的人的告诫。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受到的传统文化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越到高年级,孩子主动开口就越少。渐渐地,学生不仅不会在课堂上质疑老师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想法,甚至在老师提问时,也很少有人主动回答,有时竟然鸦雀无声。除了对答案没有把握等客观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的克己慎言使学生已然不知如何积极开口。这些与二语学习中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学生主动开口、主动表达,用英语进行交际学习的教学思想是相悖的。
2 交际法英语教学与新型课堂
我国外语教学普遍接受交际法教学思想。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奠定了交际法语言教学的基础。交际法语言教学结合了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英语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交际教学法以培养交际功能为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交际法英语教学中,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英语进行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英语为交际工具,在小组中进行信息差意义传递和协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犯的语言错误,特别是语法错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
因此,交际法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和生生关系与传统教学中的大不相同。传统的英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讲授语言知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唯一能做的就是听讲和记笔记,几乎没有锻炼口语和表达自己的机会。交际法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需要转变各自的角色: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课堂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则必须从一个被动听课者转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信息的反馈者。交际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每个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主动表达,根据设定的情景和交际任务要求,运用适当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完成交际任务,达到交际目的。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普遍是“三缄其口”,仍以沉默为主。由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行为规范在性格中的沉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尽管广大高校英语教师都认可并提倡交际教学法,努力开展各种交际活动,向大纲提出的目标看齐,一再想办法鼓励学生开口表达、练习,但整体上看,学生的语言产生技能,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弱,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张文霞,2004)。
3 改变高校英语课堂的建议
要改变传统文化带给学生的束缚,首先需要教师从内心改变自己。教师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者、领导者。滕明兰(2009)的研究发现,教师如果言谈自由、开放,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则有望撕破学生的课堂沉默。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看待学生如同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要明白学生在交际法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家互相交流,允许挑战教师的权威。相关研究也表明,学生所期待的理想的课堂互动,是开放民主、气氛宽松的,学生可自由阐释自己的想法。老师有亲和力,则能引导学生主动开口,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则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一关系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了解主动学英语、开口说英语、用英语交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放下既有的眼光,放下畏惧权威的心理,释放自己,以平等的目光看待老师和自己;改变缄口沉默的习惯,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第三,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适当的活动情景,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为每个学生创造开口表达的机会。
此外,要改变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对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束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教师一己之力,或是一两次课堂活动可以改变,而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配合,需要家庭、社会的认可和共同努力。只有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人与人平等的文化环境,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自由对话,以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进步。
4 结语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现象有着复杂的成因背景,师生关系上的等级尊卑问题,是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儒家文化中的克己礼让,也在影响着学生的课堂行为。要改变目前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应对各种因素都尽可能地充分了解。社会文化原因带来的束缚,根本上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除了英语教师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尊重每个个体、尊重孩子、平等对话、有效沟通,让平等的思想和自由的对话成为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让社会氛围与校园学习氛围一起改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学习课堂,真正实现课堂上的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Hymes, D. H.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Pride, J. and Holes, J.(eds.). Socio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 Penguin, pp. 269-293.
[2] Brumfit,C.J.(eds.).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5] 丁曉丽.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6]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 刘超,汪凤炎.儒家文化的目标导向对中国人人格形成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4(7).
[8] 刘晓华.论学习文化对亚洲学生在英语国家课堂参与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26(4).
[9] 腾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老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10] 王斌华,刘辉.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11] 王岩.试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中面子面的差异[J].考试周刊,2009(13).
[12] 万涛.中西“文化DNA”观照下的现代教育[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7).
[13] 许可,王健.大学英语互动课堂环境中沉默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5).
[14] 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5] 杨惠中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16] 应惠兰.大纲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J].外语界,1996(2).
[17] 张烨,周大军.大学英语学生课堂参与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4(6).
[18] 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 2004(3).
[19] 祝振兵,陈丽丽,金志刚.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