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2018-01-03李向敏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材素养传统

李向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关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成长。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的积极情感和精神养成,诸如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以及自强自立、不断创新等精神,这些尤其重要。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引导学生认知传统文化是重要前提

我们要求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或者去做什么事,总要告诉学生所学或所做的价值、意义以及学以致用之处。这样,学生对于学习对象有所认知,学习意愿才会被激发、学习动力才会被开启。表现在运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点上,亦是如此,即教师总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去了解、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觉得有价值,才愿意去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例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有关言论,“只有深切领会和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才谈得上独立的人格、独创的艺术,才不至于陷入盲目的崇洋派,也不会变成狭隘的大国主义者,而为世界文化中贡献出一点的力量,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也可以结合具体内容为学生指明实用价值,来做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启动和意愿激发。结合当下的国学热,教师也应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告诉学生正确认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清醒的认知来使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时刻保持正确的努力方向。

例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就应明确告知学生,应拒绝那些诸如《二十四孝》中“割股疗疾”之类故事的盲目羡慕和传播;同时,也应对古人的某些看似正确的论断,诸如儒家名言“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保持有批判的心态。毕竟,这种故事或说辞,不符合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对善恶价值观的判断。学生产生了这些正确的观念后,再来学习传统文化,就会有所选择——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真正提升自己作为现代合格公民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以教材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表达,及至在第四学段阶段目标“阅读”项下又有“诵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等要求。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传统文化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选载体就应是教材而非其他。为此,结合课标的诵读要求与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一定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体系、搭建诵读平台、深化与之相关的活动,都是必要的。

如教师可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实际,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诗经》《楚辞》等传统经典;参考某些优秀电视文化节目的流程,设置固定时间进行“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的活动。除此之外,在课文讲读的过程中,教师合理选取课文内容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结合点,进行学习拓展,这也是可行的办法之一。

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8课)一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可以融进有关诚信和礼仪相关内容。前者,如“小信成则大信立”“人背信则名不达”;后者,如“不学礼,无以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会做人”“學会做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他们的诚信品质和礼仪素养。

2.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管仲则言“不言之言,闻于雷鼓”。所以,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理解和认知的深化,并以此反向促进自身的传统文化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节日,无论传统节日或非传统节日,均可借此开展一些活动来引领学生强化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具体如重阳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访谈专家长者等,对相关节日文化进行整体把握,如思想内涵(孝敬老人,祝福长寿)、追根溯源(祭祀与自然崇拜)、文化习俗(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节日意义(敬祖、敬老、感恩)等。这样,就会帮助学生既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又会给予学生热爱生活和感恩父母的精神力量熏陶。与这种文化传习活动有所不同,引导学生习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某些技能,会对学生产生更加直接的帮助作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猜你喜欢

教材素养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