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诵优化的探索实践
2018-01-03张继龙
张继龙
朱熹在《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中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亦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的现状,对朗诵教学的具体优化进行实践探讨,总结教学思路如下: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语文诵读中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诵读效果。
一是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诵,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集体诵读带动个体诵读”,发挥语文“尖子生”的代表作用,做到“集体诵读与个体诵读结合起来”。比如在晨读环节,语文教师可提出相关诵读要求,并大力表彰优秀者,树立起榜样作用,进而使整个班集体重视朗诵。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组织学生进行个体朗诵表演、集体朗诵表演,或者小组朗诵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诵中思考,从朗诵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是让学生明确朗诵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朗诵,比如抓节奏、抓重音、抓情感、抓语气等。朗诵目标还应体现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与之适应的朗读目标。比如有些学生在朗诵中易读错字,则让这部分学生完成正确诵读即可。对于能够流利诵读的学生,则让其有感情的诵读,读出感情来。学生朗诵目标应“一课一得”,循序渐进,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正确、流畅的诵读,并初步感受“春天的美丽”。第二课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注重朗诵中的节奏、重音、停顿以及体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细腻的写作手法。
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乐观自信的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朗诵习惯。比如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朗诵中容易处处逃避,诵读表现得唯唯诺诺。而自信的学生则谈吐自然,声音洪亮。因此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爱表现、好竞争、好强、好奇等心理特点,通过组织各种朗诵比赛来激发学生诵读动机和诵读潜能。朗诵需要情感的融入,因此教师还应注重培育学生丰富饱满的情感,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刺激。
二、关注课堂细节
语文朗诵教学中,课堂细节把握与指导,对朗诵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由此可见,细节决定成败。
一是关注范读,课堂教学前的范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细节,多数情况下采取录音作为范读的材料,但課堂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教师范读具有更好的效果。除声音传递外,教师范读过程中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以及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范读的音量大小、重音突出、节奏把握、声音强弱等进行调整,这些细节的变化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且教师对这些范读细节的把控,将能够展示朗诵的魅力,引导学生模仿与创新。
二是关注倾听,倾听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中朗诵的最终目的就是倾听,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诵读过程中的倾听细节。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朗诵的过程中,教师认真、细致的倾听,并保持与学生眼神上的情感交流,不时地给予鼓励、认可等信息反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朗诵中去。
三是关注评价,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诵时,评价语言要详尽、精准,要直面学生,直达学生心灵深处,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学习需要。教师需关注评价的细节,尤其是评价语言的运用和评价情感的投入,让学生感受到评价是真实的,而非程序化的。
四是关注生成,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由此可见,细节蕴含着生成,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要关注生成细节,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朗诵活动。当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到学生“误点”的价值,并顺势导利,巧妙地将教学活动引入深处。
三、加强课外朗诵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而朗诵能力的培养又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反复朗诵训练,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语文教师也应积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朗诵活动,通过课外朗诵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课外朗诵不仅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还应包括朗诵指导。
一是语文教师给学生介绍优秀课外朗诵读物,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诵,比如抄读法、精读法、跳读法、做卡片读法、快速读法等;二是开展各种课外朗诵活动,比如开展主题朗诵会、收听和朗诵有关的节目、开展朗诵交流会等;三是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外朗诵氛围,通常包括校园氛围、班级氛围等。
语文朗诵实践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是一项持续性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结合,注重课堂点拨与课外拓展,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诵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