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的默读
2018-01-03陆长江
陆长江
针对初中语文的阅读部分,朗读与默读均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而默读是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以及阅读教学重点,其无论是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以及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等各方面均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默读均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对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亦当注重发挥默读训练的教学价值,以切实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继而促进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提高默读认识
所谓默读,即不发声的阅读。由于此方式相对较为独立,故亦需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当然,也正是因其不出声的特点,故使得发音器官的活动环节被省略,而中间环节的省略也意味着学生的阅读速度将有一定的提升,且因过程的相对独立而更能使学生集中精力。
此方式亦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场所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生活中的部分人群,无论读书或看报,均能做到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忙。默读需注重方式方法,唯有在长期、有效的训练下,方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默读习惯,继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掌握默读技能
据新课程改革标准指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学生的阅读速度需由每分钟300字提升到500字,此间的巨大跨度,若学生未能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则势必难以达成此要求。上文中我们提到,针对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应当基于已掌握了初步的朗读技能之上。而在小学阶段,针对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为轻读;二为无声。到了初中,则要求学生默读时运用正确的默读方法,即仅是依靠眼球转动的视觉运动而不能再借助诸如“唇语”一类的辅助动作。此技巧相较于“唇动”的默读方式而言,其速度又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故教师需加强对学生此方面的引导及训练,以促使其快速掌握此技巧。
三、教会默读方法
1.勾画批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意便是指在默讀文章过程中,若仅是单纯的默读而不作任何动作,则势必难以读出更深入的想法。而若默读一遍文章再辅以各种符号来对重点段落及文中的妙语佳句予以勾画,诸如勾画文中的小标题、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对文中的重点词、字、句给予明确定义等,则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重点,且能切实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继而提升学生的默读成效。
2.设疑默读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默读,一来可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二来则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继而保证理想的默读质量。当然,就问题而言,其必然需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价值性,方能给学生的默读过程予以良好的指引,继而逐步提升阅读思维以及概括等阅读综合能力。
3.角色置换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从各个角度去书写的文章,对此,若学生在默读此类的文章时,均能将自身带入相应的情境中,方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针对《背影》《最后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若学生能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则势必能更加深入且透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继而提高学生的默读质量。
4.文体分读
针对不同的文体,学生的默读方式亦当有所不同。如针对说明文,学生所需关注的重点应集中于文章的说明对象、顺序以及方法上;而对议论文的把握则主要集中在把握文中的论点、论据以及最终的论证结论上。小说,学生应注重关注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总之,针对不同文体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阅读策略,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并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
四、保证默读时间
就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阅读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首先对课文进行默读,但此过程持续不到两分钟便要求学生停下,而据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至少需持续4~5分钟方可完成,而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则需更多时间,若时间过于紧迫,学生也仅能如同蜻蜓点水一般无法与文本完成对话,更遑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文长短来合理把握默读时间,如此方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潜心阅读,继而确保默读训练的有效性。
五、灵活运用默读训练方式
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必须安排学生进行默读训练。默读训练的方式有很多,如精读、略读、速读与跳读等;默读训练的目的也很多,如通过默读理解句子意思、寻找段落主题句,通过默读概括段落大意或文章主旨,通过默读理清文章思路,通过默读记忆课文精彩片断,等等。跟朗读相比,默读表现出深沉与理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默读方式与训练目的进行有效地结合,要根据阅读内容、训练目标因材使用,以充分发挥默读的教学价值,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总之,针对学生默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每一名语文教师必定要承担起重要职责,基于对学生默读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继而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文学的桥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