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三问”策略 引导数学质疑

2018-01-03纪妹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三问小学数学

纪妹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质疑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引导学生“追问”,激活质疑意识;引导学生“乐问”,培养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巧问”,提升质疑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质疑

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关键。问题就好比数学的心脏一般,要保证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必然就得经历从质疑到释疑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追问、乐问和巧问,以此培养他们的数学质疑能力。

一、引导学生“追问”,激活质疑意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面对别人对自己特殊才能的提问时,回答得非常谦虚:“我只是对问题的结果非常感兴趣而已。”从爱因斯坦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成就来源于他乐于追问的习惯。为此,对学生追问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师应关注的重点之一,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质疑,对不懂之处要坚持问清楚,通过不停地追问来解决个人的疑惑。

1. 引导学生追问,辨析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体系中的部分数学概念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为了弄清楚这些数学概念,我们可以追问的方式来展开辨析。

以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为例,一位教师在学生掌握圆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设置课后问题:现有一个半径为2cm的圆,请求出其周长和面积大小。学生们利用已经学过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快速解答,得出这个圆的周长为3.14×2×2=12.56cm,面积等于3.14×2×2=12.56cm2。对于这个答案,有学生抢着说:“它的周长和面积一样大。”有学生对此表示否定。于是说“一样大”的学生问道:“周长和面积都是12.56呀,我说的怎么是错的呢?”学生们经过后续的辩论,最终理解了尽管数字大小相等,但由于周长和面积的单位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意义,也就不能对二者进行大小对比。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易混淆的犯错点来激发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进行区分,引导学生深入概念本质去理解二者的差别。这种区别概念的方式比起教师简单说明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分析的同时,不仅实现了数学思辨的深入发展,还有效地辨析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之处。由此,学生在教师适当地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地深入分析,对所学内容实现了更准确的把握。

2. 引导学生“追问”,深入问题理解

不管是谁,都会对外界与自己所想不符的现象产生怀疑,小学生亦如此。而这种心理现象如果利用好了,对个人发展是有利的,能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故而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质疑,让他们敢于对不解之处进行追问,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以教学《年、月、日》一课为例,当学生掌握了平年和闰年的区分方法后,教师可布置如下题目:小丽的妈妈每年会在她生日那天给她送上生日礼物,那今年10岁的小丽收到过妈妈的多少件礼物呢?学生甲一下子就知道了答案:“小丽今年10岁,每年收一件,当然总共收到过10件礼物。”教师笑了笑,说:“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答案呢?”学生乙见教师有所质疑,提问道:“我们不知道小丽出生的年份,她要是收到过10件礼物,那应该是哪一年出生的呢?”学生甲给出答案:“她10岁了,而且今年是2018年,那肯定是2008年出生的啊!”教师肯定甲的说法:“小丽的出生年份确实是2008年。”学生乙继续发问:“我们知道2008年是闰年,要是小丽的出生日期是2008年2月29日的话,那她虽然10岁,但却没有庆祝过10次生日。”学生乙顿了顿说:“这样算来,在这10年间,闰年有2012年和2016年,所以她妈妈只给她送过3次礼物。”学生甲听完乙的分析后表示认同。从中我们发现,通过质疑来对问题进行探究,能更清晰地展示出问题蕴含的道理,这也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平年和闰年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乐问”,培养质疑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乐问”,只有学生乐于问,才会进行自主化的数学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数学质疑的习惯。

1. 借助情境,引导学生“乐问”

布鲁纳认为:“要更有效地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必须依靠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开展课堂教学,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色彩缤纷,还能引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乐于提出质疑。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校计划建一栋图书馆和科技馆,位置定在教学楼前,在图书馆和科技馆之间的范围内,设一个圆形花坛,并要求花坛两侧到建筑物的范围为长方形小道,请你设计一张这一工程的施工平面图。学生开始思考并绘制图形,同时还提出了质疑:为了让图书馆能收藏更多的书,需要把图书馆设计得更大一點,这样可以吗?如果要让花坛的位置处在两栋建筑间距的中心,那么首先就得确定花坛的点……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图书馆、科技馆以及花坛的建筑平面图设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同时也表现出对自主发现的问题的浓厚兴趣。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教师选用的有效素材下表现出对学习较为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乐问”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进行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乐问”

提问不是随意地乱问,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真正学会“善问”,并对所提之问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此,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来培养学生“善问”的能力。

以教学“分米与毫米”一课为例,一位教师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对从这部分教学中学到的和不懂的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激活了思路:我们学习分米和毫米的知识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单位各适用于哪种情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及时地拓展学生的问题,并对其查漏补缺,从而丰富学生的所提之问。同时,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说明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教师不光要致力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还应教会他们提问的技巧,以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会“善问”。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有益的,能帮助学生全面地提升个人学习能力。

三、引导学生“巧问”,提升质疑能力

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想尽一切办法,但学生却没有任何反应,课堂气氛无法活跃起来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以致没有把握好他们的学情。我们知道,“学习需要以兴趣为动力源泉”,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亦能推动他们主动思考和提问。

1. 基于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巧问”

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完成学习,主动投入对问题的探究中,教师应善于引入与学生相关性较强的生活情境,与课堂问题实现对接。

以教学“认识分数”和“认识小数”这两部分知识为例,教师首先应明确分数和小数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为此,教师可以测量的情境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已学的数不能对测量结果进行表示,从而刺激他们对学习新数的渴求。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便能更好地接受分数与小数的知识,实现更显著的学习效果。

2. 基于生活热点,引导学生“巧问”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除了校园,还有社会,所以他们的信息来源囊括了教师、家庭和媒体等多个方面。

以教学“确定位置”一课为例,一位教师借用之前媒体对马航失联事件的关注报道,鼓励学生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于是有学生针对这一事件表示:“如果救援队能找出失踪飞机的准确位置,就能及时地开展救援。”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教学:“要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需要知道其方位和距离。”

通过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熟知的时事进行链接,学生的兴趣便能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并且还在潜意识里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進行了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为教学效果提供有效保障。总之,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从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怀疑出发,形成提问意识,实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长久的坚持,仅凭一节课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为本”的宗旨,积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引导学生善思巧问,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三问小学数学
公文办理须“三问”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指导阅读“三问”
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