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游出“情味儿”来
2018-01-03朱晟
朱晟
苏轼,作为一个屹立于中华文学史前端的智者和伟人,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内容大致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在深夜共赏一轮明月,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一些看法与感悟。全文一共三段,分别用了记叙、描写、议论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同之中有共同点——作者的情感是在叙事的铺垫和写景的渲染之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换言之,若能把握三段文字内在情感的联系与变化,也许就能达到我的教学目的。那么,该如何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呢?在这节课上我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新课导入:需抓住契机,引发共鸣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每每提起苏轼,老师总会想起他的那首《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一生频遭贬谪,走过了无数穷山恶水。为什么在他遭遇人生困境时,还能够如此潇洒从容地说一句‘此事古难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来一起寻找答案。”
提到《水调歌头》是因为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能直接反应出作者洒脱的处事态度,另外让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寻找苏轼洒脱的答案,也能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但心中仍隐隐觉得缺了点什么,当时的我没料到两天后的一次考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难度比较大,同学们的成绩不算太理想,一下课看见本该生龙活虎的孩子们像霜打的茄子一般,蔫蔫地趴在课桌上,没精打采。顿时,一个模糊的想法在我心中逐渐形成:苏轼的伟大在于他对失意的超脱,他的失意有多大,他的超脱就有多值得让人敬重。如果我从“挫折”入手,效果会怎么样呢?第三次是在自己班,一开始我就让大家谈谈那次考试后的心情,果不其然,孩子们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多围绕“难过”“悲伤”展开了话题,于是我趁机补充资料: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的一生。他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命寄江湖之上;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遭遇好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千万丑态,却又无处话凄凉。
没有直接点出他是谁,而是把他的人生经历铺展开来,从视觉上给了学生一定的冲击,之后再问“你觉得他的一生怎么样”时,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太惨了”。我注意前排某个学生小声嘀咕:“简直比我考试考不好还惨一百倍啊!”这时候,我知道感情的共鸣有了,不同的挫折经历,给了相似的挫折体验。于是我接下去说:“面对如此凄凉的人生,他却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什么在他历尽人世沧桑之后,还能如此潇洒从容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来一起寻找答案。情感的铺垫有了,又设置悬念,激趣导入也就更顺理成章了。
二、文本研读:巧设阶梯,强化感受
在经过一系列字词句的点拨后,课堂进入了文本赏析阶段。第一小节,主要想让学生感受作者赏月时既惊喜又落寞的矛盾心理;第二小节是两句景色描写,除了掌握“无一字写月,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个知识点外,还想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这片景色背后作者空明的心境,最后过渡到第三小节,让学生探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感情。这三段文字中,作者由最初的有喜有愁过渡到中间的空灵无物,再到最后释然洒脱,这正是作者逐渐“放下”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例如在解读第一层心境时,我是这样做的。
1.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是什么原因让他深夜起行呢? (月色入户。)
2.十月十二日,那是一个距离月圆不远的日子,想来当晚月色一定很优美,于是激发了他夜游的兴致。文中有一个词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你发现了吗?(欣然、念)此番月色,如若当时无人相伴,苏轼一定觉得怎样?(遗憾。)
3.苏轼来到了承天寺,寻找同游者。你觉得哪些字暗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遂、寻)
4.除了急切,还有可能会有一丝担忧。苏轼在担忧什么?(怀民睡觉了。)
5.怀民睡了吗?没有。实际上他不仅没有睡,甚至还有可能什么?(被月色吸引、等待苏轼赏月、想寻人赏月……)两人真是非常默契、心有灵犀。
6.最后这一对友人漫步于中庭,他们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闲适、从容。)
通过一系列简单却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很容易把蘇轼夜游时的心境整理完整,为下一步的情感波动打下基础。
根据课下注解(苏轼这时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闲人指的是谁?这时候有学生回答——闲官。于是我追问:“难道当时只有苏轼和张怀民是闲官,有时间赏月吗?”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此“闲”指的是在遭受人生失意时,还能有闲情逸致去欣赏自然美景的闲适,这才是苏轼和怀民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我相信:没有情感的铺垫与共鸣,就不能体味文章的深意。古文教学也可以像诗歌教学那样,以情感为舵,带领学生触摸作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