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如何给予残疾学生适度的人文关怀
2018-01-03唐歆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大,残疾学生更应该充分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残疾学生的受教育公平与人文关怀问题应受到高校管理者的广泛重视,而人文关怀与教育公平从目的与本质上看是相辅相成的,都注重强调被管理者的个人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使得残疾人能够忽视自身的不足,然后获得一定的自身发展能力,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
一、高校对残疾学生人文关怀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配套设施建设往往忽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能因为其身体残疾而将其拒绝。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有关特殊教育的发展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为残疾学生开办独立的学校,第二种是在普通学校中开办独立的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的学院,第三种则是残疾学生跟班就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前两种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弊端,而随班就读,将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放在一起接受教育的模式已经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前两种发展模式相比,第三种发展模式更加需要高校、国家和社会的协调配合。残疾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自身价值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残疾学生的利益更应该得到相应的保障。这是高校管理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建设过程中对残疾学生的考虑较少,导致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求,使得很多残疾学生的价值得不到真正发挥。
(二)忽视残疾学生的特殊心理
从心理特征分析,残疾人的心理往往不同于普通人,生理缺陷导致大多数人较为敏感并且感到自卑。有研究残疾人心理的学者指出,部分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除非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其余时间都希望自己被当作一个正常人。过度的特殊化不利于残疾学生以后的发展,不利于他们与普通学生交流,更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的大环境。
过度关怀使得残疾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下降,更加倾向于接受别人的帮助,并对其产生依赖。另外,过度给残疾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或者降低考核标准,不仅会增加其内心的自卑感,也容易使其养成懈怠和投机心理,做事情不倾尽全力。因此,从长远来看,过度特殊化会对残疾学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二、高校如何对残疾学生进行适度的人文关怀
(一)给予适当的特殊照顾
对于残疾学生,高校应该给予适当的特殊照顾,比如设立一定的奖励政策,在普通奖学金的基础上增设专门鼓励残疾学生的奖学金。对于残疾学生的宿舍分配,高校应该有一套自己的应急机制。对于家庭较为困难的残疾学生,高校还应该为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且在生活上给予其一定的帮扶和资助,这类学生是相比较普通贫困学生而言更要着重帮扶的对象。
(二)完善适合残疾人的硬件设施
对于残疾学生而言,相比起别人的好心帮助,其本身更喜欢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为了方便残疾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应该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在美国,很多高校都设有方便残疾人行走的残疾人通道。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做得却远远不够,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很不完善,校园内部没有设置为方便残疾学生的硬件设施。根据国外的优秀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的不足,我国高校应更加重视学校硬件环境建设,例如,在校园内部设置专门服务残疾学生的硬件设施。图书馆和食堂也应在普通餐桌中间安排适合残疾学生就餐或学习的地方,比如餐桌和学习用桌可以调节高度,这样既可以满足普通学生就餐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坐轮椅的残疾学生的需要。在宿舍安排方面,高校应该尽量将行动不便的学生安排在楼层较低的宿舍。图书馆中的学习资料也应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应该增设大量可供盲人学生阅读的图书和学习资料,完善学习资料共享系统。
(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加强师生、生生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这就为残疾学生跟班就读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助视器、助听器的不断改进,使得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坐在同一間教室接受教育成为可能。高校要完善教室硬件设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确保残疾学生可以和普通学生一样及时、有效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同时,班级内部可以成立互帮互助小组,几个普通学生和一个残疾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使得残疾学生可以有大量机会和普通学生交流、学习。另外,教师应该多分配一些小组任务,使得残疾学生可以和普通学生相互合作,让残疾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打破原有的自卑心理,逐渐融入正常人的群体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三、结语
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残疾学生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残疾学生的人文关怀应当根据残疾学生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适当和适度地进行,而不是盲目地跟风。高校对残疾学生的人文关怀应当真正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其以后走向社会,更加具有竞争力并且更容易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中。这样的人文关怀才是适合残疾学生的人文关怀,才是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人文关怀。
(青岛大学)
作者简介:唐歆妍(1993-),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