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默读能力的培养

2018-01-03李雯

牡丹 2018年30期
关键词:习惯文本课文

李雯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看,在语文教学中,默读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默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其独特的功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加强其默读能力的培养。

观察近些年来的语文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只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默读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表面上课堂上书声琅琅,齐读、轮读、单独朗读形式多样,但学生读课文往往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浅层次理解上,而没有落实到深入理解文本的实质,致使阅读教学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默读这种尴尬的局面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默读被忽视的原因探析

但凡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教师总希望教室里充满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这样总显得课堂教学氛围很好,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博得听课教师的赞许。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朗读,而且想尽办法让学生读。设想一下,一节课45分钟,教师让学生默默读书十几分钟,有时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这种安静的上课对于上课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等待呀!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上课时一般多采用朗读课文模式。但是,随着课文篇幅的增长,内容也变得逐渐深奥,而且有些课文本身就不适合朗读。人的一生,要接受的文字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为了缩短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要使用有效的阅读方式,默读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就要多费工夫训练学生的默读。

二、语文课堂要默读

(一)转变观念,重视默读

近些年,语文课堂朗读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教师也把朗读背诵作为教学任务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朗读、讨论,看似是一节好课,但是语文教学不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吗?一篇文章不好好看,学生怎么可能了解文章写些什么,怎么能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呢?这些不是靠大声朗读就能理解的。比如,三毛的《拾荒梦》、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些文章感情细腻,语言质朴,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品读才能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默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二)遵循规律,学习默读

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一是小声的“默读”阶段。初学默读的学生受朗读的影响还很大,所以要他们一下子就改变原来的读书习惯是很困难的,要给学生一定的过渡时间,不可操之过急。二是无声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对默读熟悉了,也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个时候要继续强化默读练习,同时要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量,为下个阶段的快速默讀奠定基础。

三、默读的方法

(一)“咬文嚼字”的品读法

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文中的关键字、词,重点语句、段落,往往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例如,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就是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方面。教学时,笔者就抓住“说”和“做”,叫学生先找出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再综合这两方面来评价闻一多先生的为人,然后分析文中描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一些重点句子。

(二)“读思结合”的批注法

当学生潜心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时,会“文我合一”,喜文中之所喜,忧文中之所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心中的感受及时地写出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表达的内容会更加丰富,语言的运用会更加熟练、流畅。

(三)“刨根问底”的质疑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这也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特别是一些理论性、逻辑性强,语言抽象,结构严密的文章,比如议论文就是最适宜默读的文章。这些类型的文章,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语言等,如果采用朗读,学生难以很快地进入文本,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这类文章的语言也不适合朗读。强调默读,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很死板。但实际上学生都在动脑筋思考问题,“外静内动”,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养成学生默读的习惯

提高朗读水平需要长期的训练,同样,提高默读水平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提高默读速度、默读能力,通过默读来启发思维、激励思维、发展思维,这一切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以此来养成一种自觉的默读习惯。

默读不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圈点勾画”“探究发现”“瞻前顾后”等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除了以上所谈到的几点建议之外,还要强调通过默读训练,把学习内容整合起来。通过默读训练,学生要达到深刻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深入地探究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目的。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习惯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