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殡葬音乐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整理实录
2018-01-03王楠
王楠
殡葬音乐作为殡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相当多的文化历史信息,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由于殡葬音乐在用途上的特殊性,对殡葬音乐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是研究传统殡葬音乐的有效方式,也是研究传统民间音乐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川南地区宜宾市殡葬音乐进行了调查和初步资料整理。
殡葬是生者处理死者的一种方法,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殡葬音乐作为殡葬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生者寄托对亡者思念的一种方式,殡葬仪式中的祈祷、唱神等祭拜形式都离不开殡葬音乐,殡葬音乐是人类悠久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承载了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文化印记,具有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国内罕有人专门研究,课题组在多个论文库中进行查找,发现专门研究传统殡葬音乐的论文只有一两篇,其他论文只是零零散散有些关于这一内容的片段。所以,传统殡葬音乐这一具有相当高文化艺术价值的音乐形式在国内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殡葬制度的不断改进,向西方化文明殡葬靠拢,传统的殡葬仪式逐渐简化,甚至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消失,而殡葬音乐也随着这种变革而逐渐失传。为了传承与保护我国这一文化艺术瑰宝,殡葬音乐艺术亟待研究整理。
一、川南地区传统殡葬音乐研究
课题组对全国多地区群众进行走访询问,发现东北、华北以及东南沿海等多数地区的殡葬习俗已经随着殡葬现代化的推广而改变,传统殡葬仪式已经被殡仪馆悼念仪式取代。中原以及西南等山地丘陵地带的传统殡葬文化保护较为完整,有些偏远山区仍然沿袭几千年来留下的殡葬传统。四川省作为巴蜀古国的核心区域,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川南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地居多,特殊的地形加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殡葬制度的改革并未彻底实施,尤其是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地区,仍然保持着最为传统的殡葬习俗,殡葬音乐遵循传统方式,殡葬音乐的传承也保持道士的口传心授方式,音乐形式和形态保护较为完整,亟待收集整理保存。
五月的四川已经进入一年中较为炎热的季节,烈日当头,万里无云,距离雨季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课题组必须抓紧这段时间进入川南地区的腹地,对川南地区的殡葬音乐现状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了解第一手资料,对这一即将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现状进行记录保存,搜集整理,以供后人研究。
四川省南部地区主要包括泸州、自贡、宜宾、内江、乐山这五个地级市,课题组在之前的大量文字工作以及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川南地区的殡葬习俗在大方向上基本相同,基本属于基于佛教传统体系下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文化行为。但每个地域的细微差别则是千差万别,甚至每个殡葬从业者(以下简称道士)的师徒传承关系都会导致法式顺序或吟唱曲调的稍许不同。因此,课题组通过讨论决定选取川南地区腹地的核心地带宜宾市作为田野调查的核心区域。
宜宾市江安县地处川南地区的中心地带,为泸州、宜宾、自贡三市行政区域的交汇地带,周围丘陵环抱,长江穿城而过。江安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早在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即分孱陵置江安县。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中国现代第一所高等戏剧院校国立剧专就曾经在抗战时期迁移至江安,国内八成知名戏剧大师都出自江安的国立剧专,因此江安也被誉为中国戏剧摇篮。这些文化背景使得这个深藏于深山中的小城既具有川南地区典型的文化风貌,也吸取了一定外来文化元素。当地的殡葬形式同样保留了川南地区的传统殡葬风貌,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但同时当地特有的文化多元化是否为导致其殡葬仪式既重视音乐表现又重视视觉表现的原因,笔者不得而知。
2018年5月18日,课题组一行五人带好前期搜集的资料和录音摄像器材工具,驱车三个小时来到了宜宾市下属的江安县。课题组熟人联系到当地知名的几位殡葬从业者,与他们相约在一个幽静的山脚下进行了访谈。
本次采访的主人公为四位道士,平均在殡葬行业具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历,对殡葬礼仪中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他们法号分别是:杨通明(杨学刚)、李觉坤、陈寂通、黄通浮。
二、川南地区殡葬行业现状
民间俗称殡葬从业者为道士,这一称谓导致大多数人会误以为殡葬过程中超度念经等法式源自道教思想,而实际上法式的思想源泉是佛教思想,采访中五位道士都是佛家的蓄发弟子,并分别有法号。
随着现代殡葬仪式的推动,城市已经不再沿用传统的殡葬仪式,这既是文明的进步同时也给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了许多难度。所以,现在在大城市很难找到道士,道士这个职业在当下的普通人眼里既神秘又带有一丝恐惧,毕竟感觉是和阴阳两界打交道的,有一丝丝传统的迷信思想,但实际上,生死文化在任何体系的人类文明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打上封建迷信的思想烙印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极左思想。如今,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文化现象,人们会发现其中的内容、形式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文化历史特征并融入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与当地百姓生活现状息息相关,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据采访了解,江安县全境内大体有近百位道士,行业的从业者选择上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想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完成法式的道士,要从学徒开始,平均花费三到五年的时间当学徒。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背诵经文、背诵唱诵曲牌、演奏乐器、道场安排规则与顺序、法式中的表演内容、制作法式中的各种布置材料、书写铭文以及布置诵经台等。实际上,对道士的技能要求可谓琴棋书画必须样样精通,同时书写铭文全部运用繁体字,并现场用毛笔书写。道士的工作较为辛苦,一旦开始做法式,就要持续几个昼夜,每隔半个小时左右就要做一场法式,一场法式持续的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做法时需要结合唱诵经文,演奏乐器,有些大的道场法式还要加入舞蹈动作。
三、常规道场的形式与音乐运用
一场葬礼的道场时间取决于之前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以及死亡时间加上家人的八字等共同核算出来的时间长度。一般少则一天,多则十几日,但常用的则为三到七天。
近些年来,由于人工费用的增长以及殡葬行业衰退的原因,很多家庭在选择时倾向于较短的道场程序,一到三天的道场程序成为主流。一个完整的道场最少需要四位道士的参与,最多则有可能需要数十人参与,參与人数的多寡取决于时间的长短以及道场的规模形式是否庞大。
道场程序的反复会根据道士自身的经验进行相应的增减,经验丰富的道士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将某些法式的步骤进行提前或者推后,时间的长短也可以进行灵活分配。
一般来标准的道场形式都有四位道士参与。四位道士的分工为:主唱人着法衣站堂中间,主唱诵经,并手持小铛铛或金丝铙钵;伴奏人一人主吹唢呐并打大锣,一人打堂鼓和铛铛,一人敲双心和钵。使用的乐器包括唢呐、堂鼓、大锣、钵、金丝铙钵、小铜锣、小铛铛、铃铛、木鱼和双心(点铛)。乐器大大小小共有十种,打击乐器居多,包括堂鼓、大锣、钵、金丝铙钵、小铜锣、小铛铛、铃铛、木鱼和双心(点铛),伴奏人利用它们为道士的演唱进行伴奏,几种乐器在四位道士的配合下形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而唢呐作为唯一的吹奏乐器,是整个道场中除去人声唱诵之外最主要的旋律乐器。
(一)道场程序
1.一天的道场
一天的道场通常用于比较短的法式程序。其虽然是最短的程序但也相当繁复。程序为:排设香案开始;法鼓三通;啟白迎佛;安位灶君;关告土地;十殿朝王;金刚经;观音弥陀经;灶王经、十王经、闫王经;大乘心经;城隍宝忏上下;十王宝忏;圆满送神;收场。这样一个程序每隔半个小时就要做一场法式,每场法式持续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2.三天的道场
三天的道场程序是较为完整的程序,每个程序中的环节节节相扣,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道士也通常会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调整,有的一场法事完成下来需要一两个小时
(二)道场准备工作
首先道士入场后会根据现场的环境以及阴阳先生方位指引进行现场环境布置,作为做法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1.排设香案
道士会将香炉以及桌案排设好,并悬挂朝王佛像、三佛佛像等。接下来的道场中,道士会在布置好的会场中进行各项法事活动,亡者尸体会根据会场的大小而摆放,如果较小则会摆放在房间旁边,如果大些则会摆放在房屋中间。
2.悬幡挂榜
道士负责布置房屋外面的陈设,其间会悬挂自己提前写好的经幡,经幡颜色比较鲜艳多彩,全部由道士用毛笔书写。这样的布置在乡村中十分醒目,能让邻里乡人一眼便明白这家正在办丧事,亲朋纷至沓来祭奠亡者。
3.摆放供品
道士会将亡者家属准备好的贡品摆放在香案前,贡品的品类通常为食品,包括茶水、糖果、水果、肉类、猪头和鸡鸭等。
4.点燃香烛
点燃香烛,开始做法。
(三)道场做法程序
1.法鼓三通
这个程序基本作为所有道场的开场仪式,无论道场的时间长短。道士会运用打击乐器来进行开场,开场中没有陪唱,运用三振锣鼓来迎接诸佛降临。具体运用的方法为:首先运用堂鼓和大锣来进行三振,然后加入钵和小铛铛辅助演奏,最后加入唢呐吹奏,吹奏的第一个曲目叫《将军令》,而后会吹奏吟诵,曲调通常运用《小开门》。
2.请神流程
接下来会进行请神的步骤,分别是:开坛请佛(启白迎佛),即通过吟唱来迎接诸佛降临;安请龙王,即请龙王神光临;安位灶君,请灶王神光临,安慰灶上君;关告土地,请土地君光临并安慰土地君;申请仙官,即请各处仙人到场;迎请地府东皇大帝;迎请酆都大帝;迎僧接驾(上东皇表文)。这一套程序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佛教文化中的神明全部邀请过来。
上述段落一般运用四人编制进行道场唱奏。其中,两人吟唱并配有乐器伴奏,两人进行乐器伴奏,大大小小共有十种乐器,所以演唱的人必须同时演奏打击乐器来辅助伴奏。伴奏运用了小铛铛、双心、钵等打击乐器,演唱者需要在演唱的同时,双手持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并相互配合,既作为颂唱经文之间的间奏,也作为颂唱过程中的伴奏。其中,钵的演奏方法可以运用排奏,即用小铁棍敲奏,或竖式敲奏,即拿起上面一片钵将其立起来和桌面上的对敲。不同方式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节奏点丰富,组合巧妙,运用很多切分以及前十六、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打击乐器的节奏会根据道场的既定步骤而变化,有时节奏越来越快,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随后马上进入演唱部分,颂唱经文。演唱同时伴有节奏明鲜明的打击乐陪奏,间隙中会配有唢呐演奏,曲调与人声演唱相似,两者交相呼应。
演唱中运用了多种演唱形式。有双人的齐唱形式、轮唱形式,偶尔会运用问答形式。受访道士表示,演唱的曲调均为当年学徒时期师傅口传心授的曲调,几人的配合也并非事先排练而成,做法开始时,先起调的道士以打击乐器开始,并随后抛出演唱的曲调,其他道士听到节奏型就能辨识到接下来运用哪个曲调,便能自行跟随这个曲调进行自由形式的配合,这种口传心授的曲调多没有名字,而相互的配合也是一种默契。但据说,师傅传授的过程中运用一种民间的记谱形式,被称为“啷铛调”(音译),即运用“啷、铛、喱、哏、啷”这五个唱音来帮助传授,记录不同音乐的音高和节奏型,“啷铛调”的实际意义是帮助学徒快速掌握音乐曲调,并无明确地表示某个固定的音高或者音值长度。
3.颁诏书
该流程有吹唱配套的一套曲调,唱词源自《颁宣诏书》,演唱曲调据道士讲是由师傅口传心授的,并没有明确的曲牌来源或者名曲的曲调名称。具体演唱曲调的部分段落记录如下:放赦文;排设经堂;启经开宝;门外漂河灯;排设奈何桥;开方招亡;焰口度孤魂;炳烛;上十表文;请阎魔大王;申十殿朝王;申抽魂等神;讽诵经文;礼忏渡亡;交经交忏;圆满化袱;安神送神;剧终。
一天下來,上午四场,吃了午饭后,下午四场,晚上三场,有时根据时间长短,有些步骤会循环或者增减。笔者也注意到,殡葬音乐在保留传统曲目曲牌的同时,也注意吸收历代的音乐形式,并与地方特色结合,这也是殡葬音乐与时俱进、能够发展今天的一个原因。
四、殡葬音乐的功能
殡葬仪式是特定人群参加的固定仪式,葬仪式音乐是为亡人举行超度功德、追荐报恩的行为,无疑具有社会性,它的社会性功能主要表现在密切血缘和邻里关系,殡葬仪式音乐给了相关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提供了聚会的机会,并在对死者追思和怀念的同时,重新评估互相之间的关系,消除以往的隔阂和误会,从而起到沟通家庭、宗族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发挥社会聚合功能,协调家族的社会关系也是殡葬仪式和音乐的一个功能。中国古代讲究“孝”文化,以“孝”治天下,一个不“孝”的人是为主流社会所不容的,在殡葬仪式上,借助殡葬音乐,孝家通过法事中的报孝超度等活动来达到报孝这一最终目的,通过此举来表达“报答父母养育恩”的人伦思想。现在,我国马上要进入老龄社会,应该提倡丧事从简的同时,正确宣传亲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强调生前孝敬,而不是死后的孝祭。
殡葬仪式音乐具有教育功能,尤其是古代教育落后,对普通人的教育一般是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殡葬仪式和音乐是一种全景式的言传和身教,有助于巩固和宣传“孝”的理念,而村落社会或亲族社会中的各种集体活动,尤其是各种仪礼活动的场合,就成了人们传授社会习俗、进行社会化教育的课堂。殡葬音乐对生者有心灵抚慰的功能,音乐表达的情绪和旋律与孝家的心情是一致的,在音乐中参加葬礼的人会随着音乐追思逝者生前对家庭、对家族、对社会的贡献,增加对逝者的悼念之情,这对生者也是一种精神抚慰。
殡葬音乐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一般是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较少结合文化与非遗音乐传承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川南地区殡葬音乐的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的初步研究成果,殡葬音乐是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要形式,是研究地域音乐和艺术的有效方式。接下来,笔者将结合非遗音乐保护和现代传承,对川南地区殡葬音乐做出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从民间音乐与教育传承相结合的角度,对殡葬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提出更有效的保护建议。
(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