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要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8-01-03代海鹏代景云
代海鹏 代景云
【摘 要】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论语》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论语·学而篇》为例,选取其中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孝亲文化、诚信文化、审美文化进行解读,以期将《论语》与中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做好经典的阐释,培育时代的栋梁。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论语》;德育教育;孝亲;诚信;纯真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这一点在中学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经典诗文重新进入课本,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逐渐加大,这些都在提醒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经典的解读、传承以及创新。
梁启超在其《读书指南》中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2]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更多地走进中学课堂是时代的要求。《学而篇》在整个《论语》(本文提到的《论语》指的是杨伯峻先生所著《论语译注》1980年版)二十篇中位列第一,本篇共十六章,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两章,即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至于本篇其他章,实际上对中学教育也有相当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在课文选篇之外,为学生继续介绍一些初中生能够理解的《论语》篇章,他们坚信这样的做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诲,《论语》中有很多的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为人处世、自我修身方面的忠告,学生越早了解对他们的成长越有利。
一、百善孝为先
孝亲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文化。《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及他的学生有若、子夏、曾参对此都有论述。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虽然孔子的出发点是把“孝悌”作为维持他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但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符合时代需要的成分来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阐释,教育引导学生要孝顺父母长辈,要和兄弟姐妹以及同学相亲相爱,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搞好学习的基础,这样去做的个人是幸福的,家庭是和睦的,由小家推及国家,那么我们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的。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即“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不忘祖先的美德,将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弘扬开来。中国人常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学生在好的家风家教的熏陶下,更容易树立远大理想,并且为了自己以及家族的荣誉而努力学习,追求上进。
孔子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父母还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反过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吸取父母身上的优秀品格、好的习惯,并且能够长期的坚持传承下去,这也是孝的体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七十》中回忆其父之言:“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不畏艰难,潜心学术,终于著成了名传千古的《史记》。所以说教育孩子孝顺父母是家长的第一责任,孝顺父母的孩子大多会有较强的荣誉感,很少会自甘平庸甚至堕落使父母蒙羞。当然作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孝顺自己的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孝亲文化在家庭之中传承光大,让孩子从小在一个和谐幸福的氛围中成长。
二、人无信不立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诚信的美德,这在《论语·学而篇》中也多有体现。孔子多次强调道:“敬事而信”(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和“谨而信”,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则直接指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综合起来,诚信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外而言,就是在与人的交往中要守信、说话算数,不欺人。另一种则是对内而言,指向自身,就是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要欺骗自己,虚度光阴。人无信不立,人无信不学。诚信意识较弱的孩子,其规则意识必然难以树立,这就可能经常游走在犯错的边缘,更不要谈修身进学了。因此,中学教育更应该用诚信之雨露浇灌学生的美好心灵之花,让他们在最青春的日子里养成讲诚信、守规则的良好品格,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朴素纯真美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今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五彩纷呈的时代,中学教育更要坚守朴素纯真之美,拒绝浮躁奢华。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孔子看来,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不会多的。孔子还说后生小子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当今社会娱乐文化的极大丰富对中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因此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孩子做出正面的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时时刻刻的,是潜移默化的,学生要养成朴素纯真的美,家长要去配合,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同孩子一起去伪善存真纯,向仁德之人学习,保持自己的真善美。
子夏说:“贤贤易色”,这句话就是说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但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铺天盖地吹捧着“颜值即正义”“颜值就是一切”,特别是近来许多网络主播凭借“高颜值”以及迎合大众的表演走红,吸粉无数,成为广大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但是美丽的容貌背后隐藏着的到底是怎样的灵魂呢?他们是为中学生提供正能量的影响还是可能误导学生厌弃学习走上荒废青春的不归路呢?子夏讲的虽然是选择妻子的时候要看重品德,但作为中学生在选择交友对象或者偶像的时候不也应该以品德为先吗?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对物质生活提过高的要求,也就是朴素纯真不慕虚荣,因为君子要“忧道不忧贫”,要着重做好工作提高修养。中学生普遍不成熟,好面子,同学之间容易攀比,因此教育學生对于吃穿用度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十分必要,也就是不能追求享乐主义,不要攀比炫耀,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上面去,这样要求自己才能做一个好学上进的人。
本文仅以《论语·学而篇》为例,选取其中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孝亲文化、诚信文化、审美文化进行简单地解读。《论语》是博大精深的,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论语》文并不繁,熟读并不费力,吾深望青年勿蔑弃此家宝也。”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会教《论语十二章》或者将其作为选读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语文老师首先要通读《论语》,研究《论语》,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做好经典的阐释,培育时代的栋梁。
【注 释】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2] 梁启超.读书指南[M].北京:中华书局,2010.8.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2016.6重印).
(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1.7(2014.9重印).
韩雨薇.《论语》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3.12..
【作者简介】
代海鹏(1994—)男,陕西凤翔人,中教二级,河南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代景云(1998—)女,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