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8-01-03黄雪静
黄雪静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磷酸西格列汀在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到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遵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配法则,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予以对照组行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予以观察组行磷酸西格列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指标水平、餐后2h血糖指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体质量指数、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 在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指标水平、餐后2h血糖指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多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体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95.0%)显著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磷酸西格列汀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控制血糖指标水平、体质量,减少发生低血糖的次数,临床价值可观,应当推广。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磷酸西格列汀;格列吡嗪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9(a)-0090-03
糖尿病在临床中是以慢性高血糖作为特征的综合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导致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糖尿病患者中大多为2型糖尿病,主要是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以及胰岛素抵抗导致[2]。现阶段,治疗此疾病的药物大多为胰岛素分泌促进剂,但是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等,所以选择有效且可靠的治疗药物非常重要。基于此,该文2016年2月—2018年3月选择该院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磷酸西格列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到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遵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配法则,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8.2±4.6)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0.2)年;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8.5±4.8)岁。所选择研究对象组间性别、病程以及年龄等各项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该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不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③不伴有感染者。
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者;②对该次研究存在禁忌证者;③临床资料丢失或者不完整者。
1.2 治疗方法
所选择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之后均接受健康知识宣教,检测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等。
1.2.1 对照组 予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使用格列吡嗪片(国药准字H20065945)(胰岛素分泌抑制剂)进行治疗,规格:5 mg/片,使用方式:口服,2.5 g/次,3次/d,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在治疗整个过程中不可服用其他的控制血糖类药物进行治疗,一个疗程为2个月。
1.2.2 观察组 予以观察组患者行磷酸西格列汀(国药准字J20120058)进行治疗,规格:100 mg/片,使用方式:口服,100 mg/次,1次/d,在治疗整个过程中不可服用其他的控制血糖类药物进行治疗,一个疗程为2个月。
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确保睡眠质量以及时间,禁止吸烟、饮酒,不可摄入富含脂肪、高糖、具有刺激性以及辛辣性的食物。
1.3 评判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指标水平(FBG)、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2 hPG)、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HbAIc)、体质量指数(BMI)、低血糖发生次数。
(1)血糖控制的标准为FBG<7mmol/L,2 hPG<10 mmol/L,HbAIc<7.0%。
(2)低血糖评判指标:血糖指标水平在2.8~3.1 mmol/L范围内,存在无力、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3)治疗效果划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个评判指标,①显效:经过治疗后,临床各项病症基本改善,FBG、2 hPG以及HbAIc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经过治疗后,临床各项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FBG、2 hPG以及HbAIc中有两项指标水平恢复正常;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各项症状未得到改善,FBG、2 hPG以及HbAIc中有一项指标达标或者均未达标。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显著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比较
在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指标水平、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多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以及治疗期间内低血糖发生次数情况比较
在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体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多发疾病之一,患者中大多为2型糖尿病,尤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很容易累及心、肝、肾等多个重要器官,导致正常功能受影响[3]。此疾病的病理特征是不稳定的,主要是由于胰升糖素以及胰岛素失衡,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功能,增加胰升糖素的分泌量,因此,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则是改善糖代谢异常情况[4]。
对于2型糖尿病,临床中主要是使用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进行治疗,但是种类繁多,而且治疗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极易引发一系列相关的并发症,往往对于饮食无法有效控制的非胰岛素依赖患者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对血糖分泌的整个过程产生作用,改善糖代谢情况,控制血糖;但是β受体拮抗药物却存在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而且症状不易察觉;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程度的加重,便会引发胃肠蠕动、腹胀、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减少粒细胞数量,出现黄疸、骨髓抑制等情况[5]。加之糖尿病又属于终生性疾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进行治疗,传统的口服降糖类药物所获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很容易增加体重,导致出现低血糖等,会对生活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6]。磷酸西格列汀对于二肽基肽酶-4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增加肠促胰岛激素的活性水平,增加葡萄糖的依赖性帮助胰岛素进行快速的释放,从而对血糖进行控制;除此之外,对二肽基肽酶进行抑制,达到影响高血糖素样肽溶解的目的,能够增加血浆浓度,便能够从根本上对血糖进行控制。患者用餐所带来的刺激会促使胰高血糖素样肽进行β细胞的增殖以及分化,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整个增殖催化的过程中,胰岛素分泌与β细胞增殖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对于调节血脂代谢情况方面,二肽基肽酶具有敏感性,能够帮助进行调节,因此不容易出现低血糖[7-8]。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空腹血糖指标水平、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体质量指数、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提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选择磷酸西格列汀进行治疗的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选择磷酸西格列汀进行治疗,能够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而且不会影响体质量等,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较低,是一种有效、可靠且具有安全性的治疗方式,应当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秀平,孙涛,贺钰梅,等.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12):165-168.
[2] 姚璐,武云涛,张薇,等.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4):352-354.
[3] 乔运成.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2016,24(3):71-72.
[4] 丁晓慧.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8):72-74.
[5] 刘春军,严悦,杨德庆.磷酸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6,14(1):51-53.
[6] 周焰,韩亮.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J].安徽医学,2017,38(4):476-478.
[7] 刘嵘,李爱霞.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療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附34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30(3):212-213.
[8] 邓小珍,袁经永,官文芳.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6,37(9):2260-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