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文字说明现存问题及优化对策

2018-01-03王泽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优化对策博物馆

【摘 要】文物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字说明就是博物馆的灵魂。文章全面阐述了文字说明在博物馆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字说明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突出实用、突显教育的博物馆文字说明的对策,进而提高我国博物馆文字说明的科学性,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 文字说明 优化对策

博物馆中的文字说明即以文字形式,解释说明文物的名称、出土地、时间等基本信息,是联系文物与参观者的桥梁,使观众能对自己参观的文物有直观认识,从而接收到博物馆想向观众表达的内容。

自2008年起,我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广大民众实施免费开放,这一举措使得更多的普通观众走入了博物馆。然而,我国现在博物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一、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字说明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参观者知识水平的正确把握

在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前,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大多数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知识水平差距较小。但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增强了社会中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意愿,各式各样的群体进入了博物馆,使得博物馆观众的知识水平差异在不断增大。面对这种变化,博物馆应做出相应调整,将博物馆的文字说明设置得更容易被普通群众所接受,以适应这种变化。而部分博物馆却无视政策的调整和观众群体的变化,依旧为了增强其学术性、显示其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将文字说明表述得专业性极强。这种文字说明不仅不能让观众享受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还可能造成观众对博物馆失去兴趣,减少甚至拒绝参观博物馆。

(二)文字说明不够完整

除宣传资料外,文字说明是观众了解文物的重要途径。有些博物馆的文字说明牌类似于文物登记卡,将文物所处时代、出土时间、出土地等信息依次罗列。文物登记卡是为了让博物馆的文物管理更加方便,而区别于文物登记卡的文字说明牌面向的对象是博物馆观众,其作用是向观众传递知识、激发观众兴趣、满足观众对文物的好奇心。如果文字说明牌太过于简单,观众可能只会随便扫一眼,并不会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文字说明内容将决定观众是否能够深刻了解文物及其内涵。如山西省博物院展出的“饕餮纹铜罍①”“窃曲纹卮②”“兽面纹鬲③”,这些陈展文物的文字说明只介绍了所处年代和出土位置,并没有介绍文物的其他信息,观众在看完文字说明牌后,依旧会产生疑问,比如这些文物在其所处年代的用途。

(三)对专业术语缺少必要的解释

每一个学科都有专业术语,文物与博物馆学也不例外。总体来讲,博物馆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场所,博物馆中存在专业术语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这些专业术语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十分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普通观众和学生观众来说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有些博物馆对于专业术语没有明确解释,这会导致观众在看到专业术语后不明所以。如云南民族博物馆在介绍文物的文字说明中用到了两个专业术语“错金银④”和“走银⑤”。“错金银”和“走银”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如果不加以解释就不能理解这两种工艺。

二、优化文字说明的对策

(一)突出实用

1.易于理解

陈列文字说明作为联系文物知识和观众的纽带,其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文字说明能否被观众接受、理解是关键。在博物馆中,过多的专业术语和过强的教育氛围都会使观众产生疲劳感,只有文字说明通俗易懂,才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除此之外,由于博物馆接待的观众种类众多,按年龄分为儿童观众、青年观众、中年观众与老年观众。儿童观众因年龄较小,文化水平较低,而且理解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只能理解较为平常的语言文字;虽然青年、中年、老年观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于儿童来讲较高,但是由于职业多样、个人素质等的不同,仍存在一部分人接受能力较差,基于不同观众的各种情况。因此,博物馆陈展的文字说明一定要通俗易懂。

2.简明扼要

博物馆陈展中陈展文物较多,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在每个文物面前停留的时间并不多,要想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了解陈展的文物,简洁精炼的文字说明十分必要。对于观光型观众,他们参观博物馆是为了满足消遣、开阔视野,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如果文字说明字数太多、内容太庞杂,不仅不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陈展文物,而且会使观众疲劳。而且简洁精炼的文字说明对于科研型的观众也十分方便。科研型的观众关注的是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发现的文物、标本,简洁精炼的文字说明利于其利用较短时间筛选、选择自己关注的文物。

3.方便阅读

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进入我国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因此文字说明的设置应该考虑到外国游客。200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服务规范》指出:“文字说明应有整个文物保护单位的综合性介绍,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与单体的解释宜设置中、英文简介。”所以,在说明牌设计过程中,除了中文说明外,还应设置英文说明。对于经常接待日韩观众的博物馆,也可以在文字说明牌上添加日文与韩文。

(二)突显教育

1.生僻字注音

博物馆陈展的文物都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在不断发展,文字也在不断更迭,因此文物的名字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许多生僻字。文物名称中常见的生僻字有“鬲”“斝⑥”“盨⑦”“盉⑧”等,這些生僻字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很多专业的观众都不一定可以认全这些字,更不用说普通观众了。而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教育观众,如果观众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接触这些生僻字,那么观众对博物馆教育的接受程度就会大大降低。20世纪90年代我国给生僻字注音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博物馆生僻字没有注音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种环境背景下,人们对生僻字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文物生僻字注音十分必要。而且对于生僻字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所以文字说明中除了拼音以外,还需要有简要的介绍。只有理解了文字说明,才可以理解文物。

2.文物名称解释

我国的文化事业正逐步向着“为人民服务”的趋势发展,博物馆文字说明的对象,也正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1]。因此博物馆文字说明应改变传统只标注文物名称的形式,对名称背后的意思,如作用等也要进行简要说明。因为只知其名不知其用的参观并不能让观众真正了解文物的作用和内涵。

3.专业术语解释

专业名词对于普通观众来讲十分晦涩难懂,要想使观众能够真正理解文物,在文字说明中就需要解释说明这些专业名词的意思。例如山西博物院在展出“错金舟”等错金银器物时,在其旁放置了一块文字说明牌解释了专业术语“金银错工艺”:“金银错亦称错金银,即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片)镶嵌出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错石在器表磨错光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新工艺。其艺术特征是用隐嵌的技法形成金银线图案或文字,改变模铸纹饰的呆板和拘束,突破传统的图形对称形式……”对专业名词的详细解释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还开阔了观众的视野,增加了知识储备。

总之,博物馆中文字说明的实际应用在不断成熟。观众参观博物馆,目的就是获取历史或其他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提升自己的审美等,而科学合理的文字说明就是帮助观众达成目的的工具之一。文字说明编写得当,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留下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博物馆教育功能也就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也认识到教育和文化对人与社会的重要作用,对文化事业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当前,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加深了对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探索,对博物馆陈列语言中文字说明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这些都推动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

注释

①罍:[lé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②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③鬲:[lì],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④错金银: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它的一般做法为,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

⑤本文中的“走银”指“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

⑥斝:[jiǎ],中国古代的酒器。

⑦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⑧盉:[hé],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参考文献:

[1]许璐.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说明文字的运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王泽卉 渤海大学

猜你喜欢

优化对策博物馆
博物馆
浅析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战略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